首页 理论教育 测量资源利益差异性的模型

测量资源利益差异性的模型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已经证明资源利益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存在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性有着普遍和显著的特征。其次,价值有资格成为衡量利益量的统一标准。要计算两者之间的资源利益差异,必须以算出双方各自的资源利益总量为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的资源利益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部分构成。其中,Yt指的是某一期某国所获得的资源利益总和,Yt1指的是从人类在发现、开采、利用和保护资源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总量中获得的资源利益量,与劳动价

测量资源利益差异性的模型

事实已经证明资源利益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存在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性有着普遍和显著的特征。本节的主要任务是找到把“存在差异”这一笼统的叙述转化成直观的、可比较的具体数值的方法,构建模型,把资源利益这一概念量化、具体化、数值化,从而衡量出它在量上的大小之分,也就是资源利益量之间的差异。

1.模型的理论基础

根据前一部分的研究思路,在此部分还将建立一个经济模型,更直观地描述资源利益量的组成部分、具体数值和影响因子。它与层次分析法的区别之处在于它能直接用具体的绝对数值表示,取代了用程度的深浅来衡量的抽象性;从特殊性到一般性,不再选取数据,而是把所有能得到的数据都放入到模型中来实现计量上的样本更大化。

这一模型主要建立在两大理论基础上,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二是马克思主义的虚拟价格理论。把利益量转化成价值量来比较,符合这两大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对资源这种物品来说,它有价值或虚拟价格。毋庸置疑它具有使用价值,那么判断它是否加入了人类劳动就是它是否有价值的依据。按照前文所述,本书面对的对象有两种:一是纯自然资源,直接从自然界中攫取、无须任何加工或只需要投入极少的人类劳动即可进到生产、生活中;二是产自于自然、但在探明、开发、使用过程中凝结了许多人类劳动的自然资源。毫无疑问第二部分的资源因人类劳动的参与,必然具有价值。那么对于第一部分的资源来说呢?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了虚拟价格的概念,他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在这里,价格表现是虚幻的,就像数学中的某些数量一样。另一方面,虚幻的价格形式——如未开垦的土地的价格,这种土地没有价值,因为没有人类劳动物化在里面——又能掩盖实在的价值关系或由此派生的关系”。[16]马克思以土地为例提出了资源具有虚拟或虚假价格的事实。根据马克思关于虚拟价格的间接论述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任何一种不包含人类劳动、没有价值的客观物质,在一定商品经济关系下,被赋予了一定的价值,但是,这种价值不是真实的以劳动为基础、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价值,而是一种虚拟的价值,也可称虚拟的价格。因此,有些产品虽然没有价值,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却可以在市场中被交易、买卖,具有价格,而这种价格所反映的就是一种虚拟的价值,只不过这种虚拟价格是人们后来根据现实情况赋予它的,而不是内含在它自身内部的本质体现。那些纯自然资源,即直接从自然界中攫取后便可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无须经过人类的再加工的资源就具有马克思所定义的虚拟价格。

在第三卷中,马克思更详细地说明了虚拟价格的衡量方法,“土地的价格,是按年收益若干倍来计算的,这不过是地租资本化的另一种表现。实际上,这个购买价格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它是按普通利息率来算的”。[17]这种计算方法把土地看成是一种资本,地租收入相当于利息收入,把未来可收取的地租看成是预期的收益。用公式来表示如下:

V=a/r

其中,V代表土地价格,a代表地租,r代表利率。土地价格与地租成正比,与利息成反比。

如果把土地定价方法推及那部分未经人类之手的资源的定价,则可解决这部分资源利益量的测度问题,把这部分纯自然资源当成一种资本,使其资本化,用虚拟价格的方法来表现此部分的利益量。

其次,价值有资格成为衡量利益量的统一标准。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且一般来说,价值量与劳动量成正比。商品具有二重性,既有使用价值也有价值,其中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商品进行交换的基础。因此,无论使用价值的形式有多复杂多变,价值这一内在本质是不变的。本书所要研究的资源利益本身就是一种好处、一种能满足人们多种需求的效用,符合有用性,不管资源利益的表现形式如何,它只是资源价值的承载者,内在本质是资源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价值是衡量资源利益的最佳标准。

2.建立模型

首先,从空间维度来比较资源利益。要计算两者之间的资源利益差异,必须以算出双方各自的资源利益总量为基础。那么,按之前的逻辑,把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作为资源利益主体,考察它在某一时期从资源中获得的好处和满足,侧重分析经济上的好处。资源利益总量总体来说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从已被开采利用的那部分资源中获取的资源利益;二是从还未经开采的资源中获取的资源利益。(www.xing528.com)

第一部分是直接的利益。人类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资源,资源更是生产活动中的必要投入,包括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和能源,原材料通过生产过程转化为消费品,能源为商品的生产过程提供动力和助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的资源利益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部分构成。

一是投入到资源发现、开采、利用和保护过程中的人类劳动,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是一切事物的价值都以劳动来衡量,而这里的劳动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抽象劳动。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可以通过考察这部分工人的工资来确定这部分劳动投入的价值。因为资源的种类繁多,假设我们要选择N种资源,那么这部分资源利益的总和就是把投入在这N种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劳动价值加总起来。这里用Yt1来表示,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wi代表某资源行业i的平均工资水平,li则代表该资源行业所雇用的劳动总量。

二是自然力所形成的资源给人们带来的利益。自然力是一个“由土地、河流、气候、生物、阳光、空气、地下矿藏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自然综合体系统”。[18]在自然界的不断演变、运动中,形成了一些具有稀缺性的自然资源,它们具有各种使用价值,有的是直接可被人类利用的,比如木材可用于燃烧,提供热能,苹果可供食用;有的需要经过人类劳动的投入,比如铁矿需要被冶炼。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这部分由自然力形成的使用价值不存在价值,但它们有用途,在商品关系普遍化的社会,它们可用于交换,在市场上可以出售,因此它们具有一种虚幻的价格形式,简称虚拟价格。

其中,Yt指的是某一期某国所获得的资源利益总和,Yt1指的是从人类在发现、开采、利用和保护资源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总量中获得的资源利益量,与劳动价值有直接的关系;Yt2是在自然界中本身就存在的、由自然力形成的自然资源中已被开采的那部分所带来的资源利益量;Yt3是在自然界中本身就存在的、由自然力形成的自然资源中已被探明但还未被开采的那部分所带来的资源利益量;δ是贴现因子,因为Yt3部分的资源利益是在将来某一期开发利用的资源,人们在未来的那一期能直接获得资源利益,把未来的资源利益放到当期来评价,在这里就必须要有一个贴现因子,把未来的利益转化为当期的利益值。

在测得资源利益总量的基础之上,考虑一国的人口数量,求得人均资源利益量。用人均的概念能更为科学地反映了资源利益量的真实分布情况。

其中,Na代表a国的人口数,Nb代表b国的人口数,是第t期a国的人均资源利益量,是第t期b国的人均资源利益量。

接下来衡量a国和b国的资源利益差异:

第二部分是从时间维度来比较资源利益。人类一方面要考虑到当期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需要利用自然界中的资源供给,另一方面要为下一期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做准备,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更要求我们优化配置稀缺资源在不同期之间的供给。因此有必要来测量不同期资源利益的分布差异,反映它在时间上的非均衡性。在公式上用某国的t期和t+1期人均资源利益差异来表现:

如果两国或两期之间的人均资源利益量相同,那么数值为1;如果前者比后者大,那么数值大于1;如果前者比后者小,那么数值介于0和1之间。在后两种情况下,如何数值趋近0或+∞,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越大,那么它们之间的资源利益关系是极端失衡的。

以上我们用较为简单的公式来建立资源利益差异测量模型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两步骤:测量资源利益量,再测量量之间的差异。这一初步模型既重视当期的资源利益差异,也不忽略未来的资源利益差异,既考虑了从利用中得来的利益差异,也有对资源丰歉情况带来的潜在利益差异的考量,可以说是比较全面、动态地反映了资源利益的不均衡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