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指引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方式,创造性地提出经济“新常态”,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1.党的十八大关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代表党中央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重要报告。报告中指出,现阶段是我国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方式、进一步改革的攻坚时期。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他还指出:第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第四,推动城乡一体化;第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有关计划(政府)与市场的新论述体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他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他还指出,要想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同时社会资源的分配由市场决定,关键还是要解决好市场与政府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定位问题[33]。习近平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一新论述,是相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理论进步。意味着本轮改革将进一步向市场放权,改革开放的空间将更大,凸显了中央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决心。
《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这一理论认识上的飞跃,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经济领域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都围绕此展开。(www.xing528.com)
3.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探索
近年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强,GDP增长也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下降至中高速的区间。对此,有关中国经济的未来出现了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的论断,甚至有人提出了所谓的“中国经济崩溃论”,严重影响了国民和国外对中国的经济信心。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一方面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运行态势总体是好的。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经济发展前景仍然广阔,对此一定要有信心。”[34]另一方面,对国内经济形势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判断,并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概括为“新常态”。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7月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提“新常态”;11月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首次全面阐释中国经济新常态;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和重点任务做了更深入的阐述。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习近平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是立足新时期的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