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夙愿——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了。紧接着,毛泽东以他一贯的创新精神、大无畏的实践智慧与非凡的勇气,又开始了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巨变。
1.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毛泽东早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已经提出:“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29]按照当时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阶段,是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这个社会的经济特征是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壮大,一方面,确立了我国建国立业的主要经济基础,并以国营经济为主导,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使人民政府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也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经济条件。
随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各项条件逐渐成熟,党和毛泽东对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0]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要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毛泽东在《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就明确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3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济基础应该是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以说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三大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同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向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这是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www.xing528.com)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一步步前行的台阶。
毛泽东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实际上已经涉及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后人往往把这两对矛盾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各种社会形态所具有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还存不存在这方面的基本矛盾?马恩之后的上百年间还没有人作出正确的回答。毛泽东在考察了苏联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在总结我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一命题出发,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他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科学地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历史进程及其发展的基本动力。
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同时,毛泽东还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毛泽东还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他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用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以解决。要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要求,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一面,对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面进行调整和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状态、性质、特点、解决途径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正如邓小平后来所指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的“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