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是毛泽东的发展全产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向反革命势力进攻一样,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十分重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尽管毛泽东在实践中往往采取一些过“左”的措施,但是他的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分析还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21]同时号召:“全中国六万万人团结起来,为我们的共同事业而努力奋斗!”[22]“团结全国人民就是团结、调动国内的一切积极因素;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持就是调动国际上的一切积极因素。”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毛泽东解释说:“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23]他还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毛泽东倡议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基本点之一,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条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这也是广大干部和群众从原则上拥护“大跃进”,并且不辞劳苦地为实现“大跃进”而努力奋斗的原因。全国人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打掉自卑感,奋发努力,愿为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发展有所作为。广大干部和群众付出的辛勤劳动也取得一部分实际成果,例如那些修得合乎需要和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那些新增的后来形成了生产能力的工业设备等。还有在全国许多从来没有工业的地方普遍地办起了工业,虽然很大一部分当时没有能巩固住,但终究为后来各地区工业的发展播下了种子。上述情况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调动积极因素、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作用。
后来,毛泽东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又重申了他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他说:“要把党内、党外的先进分子、积极分子团结起来,把中间分子团结起来,去带动落后分子,这样就可以使全党、全国团结起来。只有依靠这些团结,我们才能够做好工作,克服困难,把中国建设好。”他还说,只要“我们充分地发扬了民主,就能把党内、党外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能使占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民大众团结起来。做到了这些,我们的工作就会越做越好,我们遇到的困难就会较快地得到克服,我们事业的发展就会顺利得多”。毛泽东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对克服国民经济严重困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必须指出,毛泽东在理论上的论述应该讲直到今天仍然还是值得学习的。问题是毛泽东的实践往往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过分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从而造成了盲目追求高速度的严重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倡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动机虽然包含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但从效果看,主要方面是适得其反的,人民群众积极性越高,造成的恶果越严重。(www.xing528.com)
2.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走自己的建设道路
从1955年年底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曾多次说过:“从1955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在寻找经济建设规律之初,毛泽东认为“多快好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抓住粮食和钢铁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些已被历史证明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以至恰恰是忽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规律的。然而,实践也表明毛泽东认识到了寻找经济规律的重要性。毛泽东在主观地、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同时,又发现了许多地方出现否定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按劳分配和急于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错误倾向,他号召并建议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干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1958年,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讲话说: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要点,你们看一下;包括我在内,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什么东西,过去是不管它的;现在我们真正搞起来了,全国也议论纷纷;斯大林的书(指《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我们也要看一下;《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也要看,每人发一本,把社会主义部分看一遍。接着在11月举行的八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要求读上述两本书,认为这是“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毛泽东在1960年6月18日写了《十年总结》,他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前8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一穷二白”是毛泽东经过初步的调查研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情的初步认识。其基本思路是承认落后,不甘落后,改变落后。对国情的进一步认识是中共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战略是:第一步,用15年左右的时间打下现代工业化的基础;第二步,用50年至100年的时间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在工农业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的思想,进一步按农轻重的顺序安排国民经济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在沿海与内地工业关系上,毛泽东提出要充分合理利用沿海地区,不能限制发展。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上,毛泽东提出要适当放慢国防工业步子。
3.学习外国经验和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主张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还要努力学习外国经验。毛泽东一贯主张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包括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在50年代,毛泽东多次讲:要努力学习苏联和各兄弟国家的先进经验;“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
吸收国外先进文化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另一种是盲目排外。毛泽东指出:“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前面所说的对外国东西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他既反对妄自尊大、唯我独尊的排外主义的倾向,也反对妄自菲薄、饥不择食地盲目吸收的倾向;既反对专门模仿、缺乏独创精神的倾向,也反对依赖国外、丧失民族自信心的倾向,强调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稿中,毛泽东加写道:“中国的革命和中国的建设,都是依靠发挥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为主,以争取外国援助为辅,这一点也要弄清楚。那种丧失信心,以为自己什么也不行,决定中国人命运的不是中国人自己,因而一切依赖外国的援助,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1958年6月17日,毛泽东强调:“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