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来看,消费需求才是人类生产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9]正是在这种满足人类需要的动力驱使下,不断地把各种潜在需要通过生产劳动变为现实满足的需要,从而推动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现代社会是为了满足他人需求而进行的生产,突破了过去那种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单纯为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生产的狭隘性和封闭性,现代生产方式创造了一种通过满足他人需要而不断获得自身需求满足的“交换式”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彻底打破了自给自足的消费需求模式,在满足他人或者满足自身需求关系上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
从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历程来看,生产协作这种由“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的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这种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或者工场手工业,最初是自发地形成的。“一旦它得到一定的巩固和扩展,它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形式”。生产方式由手工业生产的简单合作,发展到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分工协作,再到现代工厂制度所形成的现代分工协作,最终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通过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工场手工业分工通过手工业活动的分解,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立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www.xing528.com)
在生产内部分工协作的不断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机器大生产最终替代了手工业劳动,确立了现代生产方式的物质技术基础。机器大生产不仅形成了以劳动资料为中心的现代分工协作形式,它把每一个生产过程本身分解成各个构成要素,从而创立了工艺学这门完全现代的科学,而且“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科学为资本服务”[10]。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不仅把劳动者使用生产资料的技巧转移到生产资料本身的发展和进步上来,解放了劳动者,而且“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正是由于现代的大工业生产,人们“才学会让自己过去的、已经对象化的劳动的产品大规模地、像自然力那样无偿地发生作用”,“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机器生产不仅使人们学会了运用自己不断累积过去的物化劳动成果,把自然力量并入了生产过程,而且突破了劳动者本身在生产过程中的生理界限限制,大大降低生产过程对劳动者体力和劳动技巧等的要求,大大扩大了劳动者范围,从而现代机器大生产“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正如马克思评论的那样:“我们看到: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是如何通过不断变革,不断革命化的;分工如何必然要引起更进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如何必然要引起机器的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劳动如何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劳动。这是一个规律。”[11]现代生产方式通过不断地创造新的需求,通过生产内部分工协作的不断发展,通过生产资料的不断的更新,不断地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从而推动生产力的不断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