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力指再生生产力,即人类创造新物质财富的能力;广义的生产力包括了服务业生产力。从横向来看,生产力分为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从纵向来看,生产力分为短期生产力、长期生产力;从层次来看,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生产力是生产系统的功能,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社会文化制度体制环境,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就是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快;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不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慢。生产力系统结构的对称程度决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所以生产力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转化的中间环节。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如果撇开它的社会形式,就是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一是人的劳动,即人们支配和改变自然物质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活动。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它是受思想支配的有目的的活动,并且是从制造和使用工具开始的。二是劳动对象,即人们把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加工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如矿藏、森林;另一类是经过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粮食等。三是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即人们用来把劳动传达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传导体或媒介物。这里主要是指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同时也包括劳动过程中其他物质资料,如土地、厂房、仓库、道路等。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的要素,是物质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过程也会受到某些新的要素的影响,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和经济信息等。(www.xing528.com)
如果从劳动过程结果的角度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人的劳动表现为生产劳动。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客观物质条件,人的劳动是生产的主观能动因素。劳动者的劳动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构成了现实的生产力。
生产力还包含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能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潜在的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因此,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