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衡量、评价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有利于准确把握实情、科学制定政策。2017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目前理论界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理论界对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质量型经济增长的评价。
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是迄今为止的主流增长理论重视对经济增长数量的研究,而忽视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探讨。都是通过要素分析来阐释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水平或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问题,即经济增长的来源和数量问题,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标准。经济增长质量是在经济增长数量基础上数量与质量的协调统一;经济增长质量在关注数量的同时更加关注经济增长的后果和前景;经济增长质量是效率提高、结构优化、稳定性提高、福利分配改善、生态环境代价降低、创新能力提高的综合体现;经济增长质量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性结合;质量型经济增长理论以经济系统、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政治系统的耦合为前提。
质量型经济增长的现实性价值判断标准则是以经济增长的有效性为核心,建立经济高效增长的判断标准。一是增长代价的最小化,在促进增长的同时降低增长代价;二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经济增长的成果能够带来社会福利水平的上升,使社会整体福利得到改善,实现社会福利分配的公平性;三是经济运行的平稳化,使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小、波动次数少;四是产出效率的最大化,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五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最终达到产业结构高级化,形成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模式。[4]
表1-3 地方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构成一览表[5]
(续表)
(续表)
(2)经济内部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协调状态的评价。[6]
从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充分性、协调性、持续性、创新性、稳定性和分享性出发,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指经济发展效率,即经济发展过程中投入与产出关系。主要指标包括劳动生产率、投资产出率、贷款产出率、耕地产出率。(www.xing528.com)
经济发展的充分性指经济发展潜能的利用程度,包括现有各种社会与经济资源是否得到有效的利用,以及在经济发展中是否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主要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生产能力利用率。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指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贸易结构等的协调程度,它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主要指标有产业结构比、城市化率、对外开放指数。
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指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资源、环境承载经济长期发展的能力。主要指标包括资源供求系数、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
经济发展的创新性指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衡量指标包括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 的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专利授权指数。
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指国民经济运行的平稳状况,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保证,可以用经济增长波动率和价格指数波动率来衡量。
经济发展的分享性指经济发展的结果即经济发展对于减少贫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作用,包括居民收入增长率、恩格尔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
表1-4 经济内部以及社会之间协调状态的评价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