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蓝图,并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18年经济工作时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1)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质量和效益状况的描述,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1]
(2)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商品和服务质量普遍持续提高。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加,还表现为质量的提高。适应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提供更新、更好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既不断开辟新的消费领域和消费方式,改善、丰富人民生活,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优化升级,反过来催生新的需求。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促进,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本质要求就是以最小的生产要素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产出(效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不断提高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和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益,并表现为企业利润、职工收入、国家税收的持续增加和劳动就业的不断扩大。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作为“乘数”作用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上去的。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越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就越大,发展质量也就越高。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及。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是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突出短板。2017年,全国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仅占1/4。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水资源、空气、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才能推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经济重大关系协调、循环顺畅,经济在低风险区间运行。高质量发展必须保持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协调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循环顺畅。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稳定宏观杠杆率,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比较完善。同过去40年一样,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依然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来看,虽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但有些领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则与导致资源错配的体制机制弊端密切相关。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高水平的开放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引进外资、对外投资、对外贸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面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传统竞争优势减弱。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快贸易强国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推动实现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
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但目前我国民生领域还存在着不少短板,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任务还很艰巨。城乡、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17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超过0.4。公共服务领域仍然存在着供给不足的问题,公共设施的存量仅为西欧国家的40%左右、北美国家的不到30%。实现全体人民更加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既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充分调动绝大多数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大动力的必要条件。(www.xing528.com)
链接
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维度
迈向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好三个维度:第一,系统性。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经济增速,而是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均衡发展。第二,动态性。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政策举措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践的深入、认识的升华而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完善。第三,长期性。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有效防控经济社会各种风险的前提下,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资料来源: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2018年3月26日)
(3)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第一,质量变革。在高速增长阶段,重速度轻质量是一个通病。当前,商品和服务质量不适应国内外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明显的短板。不经历一场深刻的质量变革,高质量发展便难以实现。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各行各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向国际先进标准看齐;增加用于提高质量的科研和生产投入,加强企业、行业的质量管理,在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中国制造和服务成为高质量的标志,显著增强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
第二,效率变革。在高速增长阶段,伴随着粗放型增长模式的是投入产出的较低效率,突出表现是资金利用效率下降,国内生产总值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需要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导致杠杆率大幅提高,低效甚至无效投资和产出的比重上升,金融风险随之不断积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一场深刻的效率变革。一是着力解决实体经济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这三大失衡,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调整存量、减少低质无效供给,做优增量、扩大优质高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整体效率。二是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力、拓展新空间。三是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通过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经济的结构效率。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产业结构随着技术革命不断优化和升级的历史,从而不断促进新产品、新行业、新产业发展,带来国民经济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适应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引领我国产业结构朝着高级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阶梯上持续向中高端攀升。
第三,动力变革。在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劳动力数量优势和物质资源大量投入。2012年以来,我国适龄劳动人口连续出现总量和比重双下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物质资源大量投入也遇到“天花板”。与此同时,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我国新旧动能转换既提供了机遇也形成了倒逼。没有深刻的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都难以实现。推进动力变革,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从劳动力数量红利向质量优势转换。
第四,绿色转向。我国工业化是时间压缩型的(西方国家用了二百多年,我国只用了几十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绿色低碳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也使我们现在有条件加快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发展绿色金融,促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倡导绿色出行等绿色消费方式,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努力使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表1-1 高质量发展与高速增长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