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荒滩种果树,困难肯定会有,而且还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也可能会失败,但开辟一个新的投资领域总得有人带头,我豁出来要闯一闯。
——陈东荣
大连市北边有个瓦房店,瓦房店西边有个老虎屯,老虎屯北边有个虎啸山庄,庄园里栽种着大片大片的幼年果树,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金黄与翠绿相辉映,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茁壮成长的景象。庄园占地面积接近200 万平方米,这里原是复州河反复冲刷后形成的干河滩,后来复州河改道,这个干河滩因无人治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荒漠。
1993 年春天,一个台湾青年来到了这片荒漠。他围着这片荒漠转了一大圈,思考良久,最后一握拳,信心十足地说了一句话:“这块地,我包了,我来种果树。”这个青年的名字叫陈东荣,名片上写着:大连荣和国际农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荣是台湾花莲县人,他看到台湾人纷纷到大陆经商办企业,也不甘示弱,筹集了几十万美元便到大陆来闯荡。关于建这片果园的初衷,陈东荣说:“朋友们都劝我办工厂或做贸易,说那样来钱快,可我看到这么一大片荒漠,就想怎么才能闯出一条新路子来。我曾多次在台湾和东南亚市场上找大陆生产的水果,可找到的大都是成堆卖的低档产品。大陆有这么多土地,为什么不能种出高品位的水果打入国际市场呢?当然,改造荒滩种果树,困难肯定会有,而且还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也可能会失败,但开辟一个新的投资领域总得有人带头,我豁出来要闯一闯。”
于是,一个越过万水千山的台湾青年,来到大连、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www.xing528.com)
连草都不长的荒漠沙丘,陈东荣是如何改造的呢?
荣和公司简易办公楼的墙上有一组照片给我们提供了线索,其中有当年沙丘的“遗照”,还有改造这片荒漠时留下的场景:推土机在推沙,大卡车在拉沙,包括董事长陈东荣在内的许多人在挖坑、栽树、种草……
公司员工中有位陈会计,曾经在祖国西北地区工作和生活过,他描述当年开发改造荒漠时的情景:“那风沙,可不比大西北的小,身上、嘴里、头发里都灌满了黄沙。头一天挖的树坑,第二天早上就不见了,哪儿去了?早就被黄沙填满了,一点儿痕迹都不留。”
尽管遇到这样大的困难,陈东荣也没有被这肆虐的风沙吓跑,他就像愚公移山那样治沙不止。治理泥沙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换土,这也是工作量最大的环节。这片大荒漠原有的沙土有机质只有3%,已经达到了不毛之地的程度,要想使种下去的果树幼苗成活的话,必须大批量地换土。而更为糟糕的是,由于沙土松软,车无法在上面开动起来,必须等到冬季大地冰冻之后才能大规模地换土。所以,他们只有到冬天才急三火四地抢时间换了上万立方土,但这远远不够,他们只能等到下一年冬天,接着大规模地换。别人家的果园需要除草,而陈东荣的果园却要种草,目的就是为了防风固沙。但种草比除草要难得多,上一年种了,没种活,下一年总结经验教训继续种,还是没有完全成功,因为小草刚出土,赶上大热天,一个中午就被滚烫的沙子烫死了。沙土漏水,指望雨水灌溉是不行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陈东荣打了十几口深井,待草种上后,一株一株地浇,随时随地地浇,以保证成活率。沙土漏肥,施一般的有机肥70%都渗到地下了,于是,他花高价到台湾买来树苗吸收比较快的液体有机肥。即便是如此细心照料,生命脆弱的果树苗还是时有夭折:冬天冻死过,干天旱死过,雨天涝死过,陈东荣先后种下20 万棵树苗,经过千辛万苦才勉强保住了一半。这10 万棵果树可是陈东荣的“宝贝疙瘩”。陈东荣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中午请别人在果园里吃农家饭。饭桌上摆放着玉米面饼子、生萝卜条、咸菜、大酱、凉豆腐、白菜汤。陈东荣似乎不大会客气,只是一个劲儿地说:“吃,吃呀,很好吃的。”说话之间,他已经很香甜地吃了起来,一会儿额头便渗出细汗来。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少有的淳朴,就像是从这土地里生出来的一样,感染着每一个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于是,许多疑问也就不需要解释了。也许,这就是一个人的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