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农村社会是由一个个农民聚集地——村庄构成的。无论是阶级社会、集体社会,还是社区社会,农村的社会整合都是在村庄内部完成的。这种整合的重要特点是根据农民与土地的联系对农村社会成员加以组织和聚合。传统农村社会是一个缺乏流动性的社会。恩格斯在谈到传统农民时说:“在人口不多,只是随着世代的交替才发生变化的偏僻的村庄里,农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的劳动紧张而单调,比任何农奴制都更有力把他们束缚在一块土地上,而且代代相传,始终如此;他们的整个生活关系不变,千篇一律,他们的极其重要而有决定意义的社会关系仅仅限于家庭,——这一切都使农民目光如豆。”这一特点也符合中国传统农民的特性。尽管由于生存所迫和政府强制的原因,中国历史上有过“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的历史,但主要是一时的人口迁移。对土地的依附性则主要是由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的。如费孝通所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因此他将中国视为“被土地束缚的中国”。
1949年以后,特别是1950年代随着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的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固化,农民基本上没有离开所生活的土地和村庄的可能。农村改革的重要结果是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不仅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而且有了自由流动的权利。1980年代以来,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随,大量农村人口从土地和村庄流向城市和外地。这对于改变中国农民的传统特性具有革命性意义。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
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相当多数外出的农民尽管人不在村庄,户籍关系却仍然在村庄,他们没有能够融入城市社会。由此出现了与城乡二元结构相适应的“农民工”这一名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农民工达2亿人以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温锐等人的调查就发现,赣闽粤边区的农户平均每户就有一个人外出务工。“农民工”这一名词本身就反映了农村社会成员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流动状态。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如“候鸟”一般,春节后流向城市,春节前返回农村,农忙时在乡村,农闲时外出。除此之外,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农民的交往活动范围远远超出本村本乡。因此,1980年代后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农村社会处在一个大规模和持续不断的跨越城乡的流动之中。这是中国农村社会前所未有的新现象。
从国家的角度看,流动性有助于实现全社会的整合。它可以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的分割,促使人们从狭隘的地域认同转向国家整体社会认同。但是,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因为流动性而消失,而且流动性本身就反映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由此也给社会整合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
一是农村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弱化了。农村社会共同体是因土地而形成的。农村社会成员因为土地而产生共同的利益关系、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情感,并建立起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对村庄的认同。而在流动性社会里,相当一部分成员的大部分利益关系、交往活动都不在村庄。家庭、村庄社会不再是以往的完整状态。如大量“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存在即反映了家庭的形式虽然存在,但由于流动性,它的日常生活状态是不完整的。由不完整的家庭构成的村庄社会也是不完整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常年举家在外,属于所谓“空挂户”。传统农村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中断了,相当一部分成员也缺乏对村庄的认同。(www.xing528.com)
二是农村流动人员未能建立新的社会联系。农村流动人口流入城市和外地获得了新的就业机会,但不能与城市和当地人口享有同样的待遇,长期被认为是“外来人”,甚至处于城市社会歧视和排斥状态。农村流动人口难以与工作地居民建立起有机的社会联系,也无法建立起新的认同。由此形成双重性人格:从收入方面他们向往城市和外地,从情感上他们更留恋乡村和家乡。一首流行于中国大地的歌《九月九的酒》中的歌词“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真实反映了农村流动人口的心态。
流动性使农村社会成员缺失了原有的社会联系以后,又未能建立起新的社会联系,从而出现了新的社会分散性和离散性。相当一部分人员处于社会管理和社会支持的“盲点”中,对社会秩序构成了挑战。由此需要对一个流动性社会进行社会整合。其重要方式就是促进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首先是消除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促进社会融合。自1950年代到1990年代,长达40多年中,城市与乡村之间横亘着制度性壁垒,城市社会排斥农村人员的进入。进入21世纪以后,制度性的有形壁垒日益消除,但地方性规范的隐性壁垒仍然存在,从而使得大量进入城市务工而且城市社会也需要的农村人员无法融入城市社会。特别是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就没有回到乡村的打算。如果他们不能迅速地融入城市社会,就会对现有秩序构成严峻挑战。正因为如此,许多地方加快了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广东省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再提“农民工”和“外来人口”,而改称“新××人”,这有助于促进农村人口融入城市,消除社会排斥,促进社会团结。
城乡一体化,其次是提供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别,减少流动性。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除了土地无法容纳更多农村人口以外,主要还是长期历史形成的城乡差距。农村改革以来,农民收入有了很大增长,但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城乡差距更是日益突出。相当一部分农村新生代流出乡村,是因为农村的公共服务与城市差距太大。如在城市已进入网络社会,网络成为城市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部分农村还处于网络社会之外。如果大量新生代农村人口都流向城市,将会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除了发展生产,增加农村收入以外,更重要的是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让农村人口可以享受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条件。只有当城乡生活条件相近,才能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