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妙语应变,展示言语应变能力

妙语应变,展示言语应变能力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变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即行为性应变、心理性应变和言语性应变。本文侧重言语应变能力的展示与分析。言语应变之“变”即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为生成的。这种言语应变,表现了他思维的敏捷,随风转舵的机智。梁惠王又批准了他的“专利”权,靠设喻明理,由被动变为主动。言语应变,有时也施此种佯为妥协的招法。感情的沟通是随机应变的重要契机。这种应变手法真叫人佩服、捧腹。

妙语应变,展示言语应变能力

在社交谈话时如遇意料之外的情况或事件,那么对应答语的要求就应该是果断、恰当、得体,做到圆满周延而无疏漏,恰到好处而无破绽。这就比有计划、有准备的言语行为的难度大得’多。如何随机应变,化险为夷,这是对当事人的智慧、本领、经验和适应能力等诸方面素质的严峻考验。

应变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即行为性应变、心理性应变和言语性应变。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本文侧重言语应变能力的展示与分析。

言语应变之“变”即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为生成的。人为之“变”,有一般的、善意的、也有恶意的甚至敌意的。就像肌体的肿瘤,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但总地说,都是当事人所没有准备的,纯属遭遇性的。如记者来访,随时问卷,要求当场回答;适逢会议,即兴发言;还有在言语交际中突然有人发难、质问、挑剔、或插话讥讽,或反驳挑衅……如何针对具体情况据理回复,从容应对?一些成功的社交谈话应变例案可以作借鉴。

一、即景借物,化险为夷——应危机之“变”

吟诗作赋,要即景生情;应付临时事变,有时也可借助于环境,就地取材。例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写曹操宴请刘备“煮酒论英雄”。当曹操说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时,刘备大吃一惊(以为韬晦之计为曹操所察觉),于是六神无主,毛孔痉挛,手中的筷子也掉落在地上。如何摆脱这种尴尬的窘境,不致使曹操生疑呢?刘备毕竟是政治斗争经验丰富的老手。他巧妙地利用“天时”为自己赢得了转机:在他筷子落地的同时,天空“雷声大作”,他灵机一动对曹操解释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意思是,筷子落地是受雷声的惊吓,而与你曹操方才所说的话无关。真正是:“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千钧一发之际,一句话好像扳了个道岔儿,避免了一次“车祸。”既掩饰了内心的惊恐,使曹操免生疑心,同时雷响箸落,演了一出小品,使刘备在曹操的心目中的形象降低了——只不过是一个胆小如鼠的懦夫而已。刘备的韬晦之计完全被假象封闭了起来。真是一言除灾。这种言语应变,表现了他思维的敏捷,随风转舵的机智。否则,一旦手足无措,便陷于被动。因此,他的成功就在于抓住机遇,借助掩体。《沙家浜》中的阿庆嫂,也是如此。她能言善辩,在狡黠奸诈的刁德一面前,从容周旋,左挡右护,不露一点蛛丝马迹,这除了靠她的革命的胆识,惊人的斗争艺术之外,其言语应变能力,也成了她防身盾牌。她巧妙地依靠“地形地物”——以胡司令为挡风墙,以“七星灶、八仙桌、铜壶”等为掩体,巧妙地躲过一场险恶的政治“空袭”。很像一个精熟的乒乓削球手,把攻势凌厉的来球,一个一个地削死在对方的球台之上。

二、取譬成类、针锋相对——应诋毁性之“变”

比喻是修辞上使用率很高。古今中外,言谈话语,做文赋诗,都离不开它。古代有一个谏官叫惠施。他谈话常以比喻叙事明理。一些大臣跟梁惠王说,如果您不让惠施说话时打比方,他就不能说话。一次惠施拜见梁惠王,刚一开口就被止住了,今天你跟我说话不许打比方。面对这种人为“障碍”,惠施毫不气馁妥协。他当场设喻说,有一种兵器叫作“弹”。什么叫“弹”呢?如果说:“弹就是弹,您能明白吗?”梁惠王说:“不明白”。惠施接着说,“假如我说弹的样子与弓相似,只是用竹子作弦。这样您就明白了吧?”梁惠王说:“能明白。”于是惠施向梁惠王请命: “我今后说话还要打比方。”梁惠王又批准了他的“专利”权,靠设喻明理,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心灵沟通,化张为驰——应招架性之“变”

拳击在气虚力衰时,为养精蓄锐,往往同对手搂抱在一起,使其无法出拳,待精力恢复时,再梅开二度。言语应变,有时也施此种佯为妥协的招法。例如对对方提出的问题不便作答或一时懵住,或没有把握答复时,可以照此办理。如有一摔跤能手叫战:“谁敢跟我较量较量?”马上有一个应战者:“我敢!”叫战者一看,原来是个摔跤大王,自己不是他的对手,怎么办?刹那间计上心来:“请你过来!”等那人来到面前,他迎过去一把抓住那人手臂,向空中一举高喊:“谁敢跟俺较量?”这当然是个讽刺吹牛家的幽默笑话,但也有几分智慧在里面,算作黠智吧。那个跃跃欲试的应战者,本想把这位吹牛家一掷为快,想不到他一句话化敌为友了,反使你英雄无用武之地。感情的沟通是随机应变的重要契机。

传说有一位刚刚就职的总统,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位记者问这位总统关于军费开支的情况,这位总统尚不掌握详情,但若说:“无可奉告”不觉搪而自愧,等于交了白卷。这位总统决无汗颜,反问记者:“您能保密吗?”记者深感意外,没想到这位总统掌握国情如此神速,便操起话筒准备收录,并表示:“我一定为您保密!”没想到这位总统却说:“我跟您一样,也能保密。”记者录下的是一个婉言的“无可奉告。”这种应变手法真叫人佩服、捧腹。

四、巧用熟语、临场发挥——应酬性之“变”

有些应酬性的交际往来,虽然无关宏旨,但对人际关系的调整,场面气氛的活化却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当前一些单位的吃请风,宴席间劝酒风可谓花样翻新,已成了陋习——不把人灌醉,决不罢休。一次我也曾亲赴一次会议举办的酒宴。我的一位 “不胜杯杓者”,对那种无休止的劝酒颇有些厌恶,但他未能幸免酒杯的四面楚歌。过了一会儿,他举杯过头,高声唱道:“人逢知己千杯少!”众人齐声喝彩道:“好!”“够朋友!”谁知这位同事又即兴补了下一句:“能喝多少喝多少厂说完呷了一口,坐下吃菜。临散席时,一位领导发表了似有准备的告别演说。本来可以结束了,谁知又节外生枝,“热烈欢迎× ×小姐向大家致告别词!”这位小姐感到非常突兀,明知是故意捉弄,但她毫无惧色,欠身致词:“美酒飘香使我想起了大诗仙也是酒仙李白。请允许我套用诗人的一句诗来表示对大家的答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各位乡土情’!”多么恰当简练而又风趣潇洒,自然博得一片喝彩声。为酒桌文化增添了浓郁的雅兴。

五、化腐为奇,点石成金——应戏谑之“变”

人怕出名猪怕壮。对一个才华出众的人,有的赞赏,有的妒嫉。德高而谤兴,誉盛而毁来。更有甚者,专门在大厅广众之下,对你恣意亵渎,攻其不备,旨在使你难堪,无地自容。你置之不顾,泰然处之,还是怒目圆睁,以牙还牙,都非最佳选择。何以处之,就看你的应变艺术了。《古今谭概》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www.xing528.com)

三国时期有个诸葛恪,他的父亲诸葛瑾是个大长脸。有一次,孙权大宴宾客,诸葛瑾应邀赴宴,席间有人牵来一头驴,在驴脸上写了“此诸葛子瑜”五个字,以此来羞辱诸葛谨。面对这种戏谑之“变”,诸葛恪当即拿起笔来,在驴脸上添了两个字 “之驴”。这样,由“此诸葛子瑜”变成了“此诸葛子瑜之驴”, “驴”与“诸葛子瑜”原是等价物,一经调整转换了领属与被领属关系。四座惊服,孙权大喜,并决定把驴赐给他。巧添两字,点石成金,反辱成荣,并传为历史佳话。

解缙是明代的一个大才子,既有学问,又很有辩才,他的言语应辩的能力,堪为观止。传说他在小时候过春节时,在自家的门上贴了一幅春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地主老财看了这幅对联很是生气,因为竹林是他家的,却被写进了解家的对子,在他看来,这属“侵权”行为。为了出气,他命雇工连夜将竹林砍伐,留下一片竹茬,以使解缙难堪,扫兴。并派人偷看解缙是如何动作。探者回来通报,对联不但没揭,反增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老员外一听,不但没有难倒解缙,反使其占了上风,于是气急败坏,命令伙计们把竹子连根拔掉,“看他这回怎么办?”他又失败了,解缙的春联又延伸了: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真是一字生辉,景变意深。

六、以谲不谲;戏谑成趣——应诡讹之“变”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特别是论辩性的交锋,发难者不以理辩而采用诡辩之术,如用违背逻辑的类推法混淆视听,堵塞思路。—些讲究应变艺术的辩士,往往将计就计,不从正面揭示其 “谬”,而是应之以同样荒谬的逻辑,令其捉襟见肘,即以毒攻毒。不仅反驳有力,而且幽默风趣。比如有人提出一个不存在的论题,应变者既不说“有”也不说“无”,而虚设另一个不存在的论题或现象,当对方表示否定时,再以此推及对方提出的论题,加以否定。如隋朝有个辩士,别人经常向他提出一些怪诞、荒谬的问题难为他。他很善于以毒攻毒。有人问他冬天被蛇咬伤怎么治。他立即开个药方:用五月五日南墙下边的雪,涂在伤口就会痊愈。对方问他五月五日天气炎热,怎么会有雪呢?他反问对方:既然五月五日无雪,那么寒冬腊月何处有蛇呢?这种以讹报讹的应变方法,在某种情况下胜过直面反驳。还有的仿拟修辞方法对心怀敌意者反唇相讥。如明代的王文成被破格提拔为新建伯。一日上朝,由于官帽过大,遮住了耳朵。身旁有个妒贤的老臣借此发挥道:“先生耳冷?”他立即听出这“冷”语之外的话,并以“我不耳冷,先生眼热”回敬了他。“眼热”与“耳冷”构成反义关系,同时一语双关。给那个以老臣自居的嫉妨者有力的反击,但语气含蓄委婉。这种语言应变,构思巧妙,出奇制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