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客观性与必然性是一个争论极大、影响极广的问题。从1917年至今,社会主义实体已经存在100年了,我们需要结合实际,以马克思主义能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认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同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的社会主义,也必然扬弃资本主义。辩证法认为,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合理的,也是必定要死亡的。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客观性与必然性是一个争论极大、影响极广的问题。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必然影响对社会历史阶段的观察。从1917年至今,社会主义实体已经存在100年了,我们需要结合实际,以马克思主义能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认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1.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的客观性。人类社会,既是社会的政治存在,也是自然的物质存在,因此,必须以自然存在的客观性看待人类社会。人的最主要的活动——劳动,是人生的第一需要,也是人对自然的改造过程,因而人类的生产力,就成为考察人类社会的主线。

“社会人”的观点,是马克思的一个重要观点。人不是孤立的,任何孤立的人都难以生存下去,因此,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从孤立的个人出发,认为人的自私性是固有的、不可克服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们从人的呱呱坠地就要吃奶去证明人的私利性,这是把人当成了一般动物。人不同于一般动物的地方,正在于人的社会性、政治性。社会主义的原意就是同伙的、集体的,所以,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协作开始,就有了社会主义因素存在。人类社会虽然有原始共产主义阶段,但却没有发展到共产主义而发展出私有制,这是因为,人虽然是一种特殊动物,但仍然具有动物性。当生产力还很原始,还需靠自身的能量获取生存食物的时候,人们如同狼群、狮群捕猎一样,虽然协同行动,猎物共享,但没有剩余财物可被独占,因而也就没有私有制。当生产力有了发展,产品有了剩余,个人有了财物独占的可能之后,如果人们的社会共享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在人的动物性特征支配下,人们将剩余财物据为己有,私有制出现。人的动物性和私利性,正是现在某些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的依据。这是一种蜕化性思维。现在的腐败分子生活糜烂,男盗女娼,就是人的蜕化性的充分展露。

人类社会向私有制演变的道路很漫长。人虽然具有动物性,但从通过劳动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那一刻起,人就把自身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人在一定阶段生产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一定的活动方式,或者说他们谋生的生活方式,就是那个阶段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生产,一种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一种是人口的生产。随着这两种生产规模的扩大,人们在生产中的关系也发生变化。变化的第一个特征是社会分工的扩大,第二个特征是家庭的稳定,第三个特征是所有制的形成,第四个特征是阶级的产生。分工的扩展为生产更多的剩余生活资料奠定了基础,家庭的稳定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温床。生产剩余是私有制产生的前提,贸易和战争是私有制的催化剂。贸易是分工扩展的结果,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社会化;另一方面,获利被看作自身的能力。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婚姻关系较为稳定的家庭的出现,使脱离了动物界的人在社会化的进程中顽固地表达动物的习性。因而,在人们对人的社会性认识还低下时,日益发展起来的私有制代替了古典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这也使我们理解了为什么生活于公元前427年至公元前347年的柏拉图和生活于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的孔子会产生社会大同的思想。私有制形成后,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的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不同,获得生活资料的方式不同,社会关系不同,人群便分裂为阶级。

私有制的出现不是人类社会的倒退,而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人类的社会化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虽然奴隶主对奴隶像对待牲畜一样,但战争俘虏不被杀死毕竟是一种进步,劳动的剩余和贸易的盈利被当作个人劳动的结果而被个人占有,家庭中的奴隶制——父权制,也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增长发展起来。当奴隶和家庭隐性奴隶要求自由的呼声在生产力发展中可以得到满足时,社会进入封建制。资产阶级用价值生产加速人类社会化进程,这是他们的历史使命。同样的道理,社会主义提倡人类的直接性社会化,不仅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也与人的发展要求、人的本性相适应。因此,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对我们的观察和判断更具实际意义。在生产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是核心。同时,由于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还需要观察思想政治文化特别是关于权力的授予、监督和褫夺的方法和程序,科学文化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和人们利益实现的公平公正度。

从单个的人到家庭,从家庭到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国家、国家联盟;从单个人的生产,到师傅带徒弟,再到手工业作坊、手工业工场、家族企业股份制企业、国家企业;从雅典民主制到君主制、资产阶级民主制、人民民主制等,无不说明了人的逐渐社会化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因为生产的不足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在产生了私有制和两极分化后,统治阶级掌握了话语权,社会主义因素被贬低、被压制,因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就成为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就成为千古不朽的名言。

任何新的社会要素都是在旧的社会母体中孕育的。在封建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扬弃了封建主义。同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的社会主义,也必然扬弃资本主义。

2.从辩证法的角度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辩证法认为,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合理的,也是必定要死亡的。在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过程中,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辩证法运用得炉火纯青。马克思先是分析了商品中体现的私人生产和社会需要的矛盾,尔后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将这个矛盾扩大为社会性矛盾,这种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无解的;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产生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对立和两极分化,这种对立和两极分化的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也是无解的。但是,资本主义为解决这个基本矛盾创造着条件,最重要的条件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引发的高度的两极分化所产生的生产资料高度集中和企业生产的高度计划性。这时,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条件成熟了。不过,这要经过阶级斗争。马克思又说,个人所有制是在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否定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再否定,是否定的否定。在否定资本主义的过程中,资本主义扬弃丑恶,保留先进。马克思以无可辩驳的辩证逻辑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3.从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指导性。在《资本论》中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性,对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它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1)什么是能动性?简略地说,能动性是指人的行为的意识支配性。有人把辩证唯物主义仅仅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但是他们忘记了人的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他们忘记了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具体地说,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性,是指环境影响人的意识,意识支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改变环境,新的环境又使人产生新的意识。这种周而复始的运动,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怎么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旧的唯物主义对事物、现实、感性,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结果却是唯心主义发展了能动的方面。结合《资本论》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马克思的这个思想:

一是现实世界与人的认识的矛盾性决定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人无时无刻不在认识现实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环境与感受是人的意识产生的第一因素。人既生活于自然环境中,也生活于社会环境中,对自然的感受是自然科学形成的前提,对社会的感受是社会科学形成的前提。自然因其无思想性,不能成为感受的主体。因此,人作为唯一的感受主体,可以截取自然的一个个片断,将其解剖,从静态上观察、把握自然。社会科学的感受主体是思想着的人,人与人、人群与人群的感受各不相同,因而感受是相互影响的和不确定的,始终处于流变之中。人们把握社会和社会中的人,多是把社会和社会人活动的轨迹作为静止的片断进行解剖。

现实是运动着的,而认识的对象是现实的一个片断,并且仅仅是一个静止的片断,这种运动着的现实同认识的静止片断是矛盾的。芝诺提出的飞箭不动说,说的就是这种静止的认识和运动着的事物的矛盾性。芝诺说,物体在一个点上,占据一个与自身相等的空间,是静止,那么,飞箭在飞行的任何一个瞬间都在一个点上,都占据一个与自身相等的空间,因而它是静止的。事实上,一个物体的静止,是人们对物体的一种认识,是一种想象,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所以,必须以运动的观点认识事物。也就是说,能动性的认识,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我们以能动的观点观察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它的生产力在不断进步,它的剥削方式在不断翻新,它的统治方法也在不断变化。社会主义内生于资本主义。因此,我们不能以固化的两极对立思维和眼光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二是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决定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在所处的环境和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活动。人要认识事物和所处的环境,首先要对事物和环境进行考察,考察的目的性和出发点,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性。人们对自然的最初观察,是人们常见的现象,比如太阳、月亮、植物、动物、水、风、雨、雷、电等。人们对社会的最初观察,是人的基本生存,比如食物、性、生育、人群、猎食、协作、住、穿、避寒、避暑等等。人在最初观察后,会思考他所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当人对感受对象的感受达到一定程度,或引发人的感受的现象不断重复时,有的人会分析“为什么”。相同的分析结果达到一定的量,会引起人对感受对象的综合。比如对太阳、月亮运动的分析,会引发人们对与它们相关性的综合;对于四季变化的分析,会引发人们与太阳相关性的综合;对于社会的观察和分析,会引发人们关于人所结成的社会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人的本性的联系等的综合。人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综合,当然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而是为了指导生产和生活,这便是人的认识的目的性。

任何理论都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和人的主观能动的感受的表现和结果。资本家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如何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使自己快速发财。企业的新形式比如股份制,金融的新形式比如信用制,金融新工具比如虚拟货币等都是资产阶级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资本家们不相信任何说教,只相信实实在在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在不断编造着欺骗别人的谎话。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之所以引起资产阶级的愤怒,就是马克思揭穿了资本家掩盖剥削工人阶级的谎言。(www.xing528.com)

三是人的思维活动的真理性要求人的认识的能动性。人经过观察与思考、分析与综合,进行归纳与分类,寻找各种类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各种各样的判断。当一代代人的判断所形成的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被后人所继承,便成为积累起来的知识片断。知识片断是人们进行推理性演绎的前提和材料。演绎根据人的认识和思维的规律即逻辑进行。经过推理性演绎,知识片断系统化,并被相当一部分人所接受,形成学说、理论、思想体系。也有在不断重复的现象归纳中,直接发现规律、公理、定理。

人的认识所形成的知识、学说、理论、思想体系,能不能指导人的行动,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是否具有真理性,需要通过人的活动即人的实践进行检验。通过实践得到的理论再通过实践加以检验,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生动写照。各种学说、思想体系如果被实践证明与客观规律相符,便是正确的理论,又称为真理。如果多次反复被实践证明与客观规律不符,就是错误的理论。

(2)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性。有人疑问:既然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真理,又经过了实践检验是正确的,为什么现在在经济学界被冷落?既然世界是变化的,马克思分析的是静态的资本主义,他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一般性结论还适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如果能够正确地理解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性,这些疑问就能得到较为满意的解答。一是要正确认识事物的变与不变。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时时处于变化之中。平时人们认为不变的东西,比如铁路、房屋、城市,实际上时时在变。只不过对于人生来说,那些东西可能是相对不变的。中国进行断代工程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寻找夏朝的国都,就是因为当时的城市,经过几千年后变了。所以,人们进行理论探索的,是那些相对不变的东西。所谓规律,就是近似性重复。因此,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一般规律的论述,就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续期间相对不变的东西,比如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剥削和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的扬弃,正是资本主义日益变化的结果。资本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变化的结果。相反,倒是那些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好的制度,将会长期存在的观点,是不符合能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二是要正确认识不同人的认识的真理性问题。正因为人的认识是能动的,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才有了不同人的不同认识所产生的真假真理问题。如果从自私自利的立场出发,比如资本家认为凭借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剥削是合理的,从资产阶级来说,这种认识符合他那个阶级的真实,是他那个阶级的真理。马克思寻找的是创造财富的多数劳苦大众的真理。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家说,资本家的财产是节欲的结果,或者说由于生产要素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由于拥有生产资料,所以应该得到较多的财富,这是就表面现象论表面现象的庸俗,而不是真理。比如前面我们谈过的效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关于价值由购买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就是庸俗的。有的人是思维性错误,他们的结论当然也不是真理,比如,前面我们谈到的芝诺的“飞箭不动”的例子。因此,对于马克思《资本论》的结论,我们一定要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去理解,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去理解,一定不能站在个人主义的立场上去理解。三是要正确认识理论与意识形态的意义。理论、意识形态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资本家和刽子手相信宗教,是实践和意识分裂的表现,也是思维能动性的表征之一。理论和意识形态之所以可对人们的实践产生影响,也正在于人们有主观能动性。在第十五章我们介绍过的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对于社会进化局限于生产力方面,忽视了文化和道德因素及社会组织的内在逻辑在社会进化中的作用,他要用交往的实践代替马克思劳动的实践,重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他说的不是事实。实际上,马克思为什么要拼命写作《资本论》,就是他特别重视理论对于人们实践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实践家都非常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共产党人在为劳苦大众奋斗的过程中,为什么视死如归,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坚贞不屈,就是由于他们有坚定的信念,这就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毛泽东正是正确地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观能动性原理,才提出了在思想上建设党,才能把中国农民改造成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优秀人才。

(3)正确区别能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其他的各种错误认识。唯心主义也有其能动性,有的唯物主义也与能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无缘,正确区别它们,对于正确认识事物是很重要的。

区别能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能动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马克思所指是唯心主义关于认识的创造性活动。比如苏格拉底的从特殊求一般,但他把一般看作先于和高于特殊的唯心论;柏拉图的把普遍的共性绝对化的“理念”创造一切的先验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辩证法;等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并不排斥人的主观抽象性思维,也不排斥唯心主义者的看似主观的实则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发现,所反对的是人的无任何客观依据并可以把人引入歧途的主观想象。马克思把有现实依据的抽象性发现,依据这种发现能够指导人的行动并可以得到成功的认识,看作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性。需要指出的是,抽象是人的认识的极重要的方法,抽象并不仅仅属于唯心主义。世界上的事物千千万万,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经过感受、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基础上,人们发现,不少现实具体都有其共同性,于是,人们根据它们的共同性创造出一个概念把握它们,这就是抽象。黑格尔深刻地论述了抽象。他认为,抽象是割裂,具体是整体,抽象把握的是共同性、同一性。一般来说,共同性和同一性多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人们往往会把抽象看成是纯主观的东西。这个问题在中世纪欧洲经院哲学中曾进行过争论。唯实论者认为,共性是先于个别事物的独立存在,它比个别事物更根本、更实在,因而称为“唯实论”。唯实论为上帝的存在提供依据。唯名论者认为,共性是事物的名称或普遍概念,后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因而称为“唯名论”。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曾说过,唯名论一般来说是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但唯名论者认为普遍概念没有任何客观的内容和意义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现实中,事物的共同性和同一性,都是一种客观实在。共性只是事物的一部分,与个别事物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能脱离客观事物而存在。但是,当人们把它像解剖人体一样从整体中分割下来进行研究,并用一种现实具体代表它时,它会成为一种特别的独立实在性的存在,这与唯心主义无关。抽象所割裂下来的部分是静态的,而现实的一切都是发展的。如果用发展和运动的观点看问题,就没有抽象的同一性。恩格斯认为,抽象的同一性无论在有机界或无机界中都是不存在的。他说:“植物,动物,每一个细胞,在其生存的每一瞬间,都和自身同一而又和自身相区别……就是在无机自然界中,这样的同一性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物体都不断地受到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作用,这些作用不断使它们发生变化,使它们的同一性变形。只是在数学中,即在一种研究思想之物(不管它们是不是现实的摹本)的抽象科学中,才有抽象的同一性及其与差异的对立,而且甚至在这里也不断地被扬弃。同一性自身中包含着差异,这一事实在每一个命题中都表现出来,因为在命题中谓词必须不同于主词。”[7]抽象的内容是片面的、静态的、割裂的,而现实是发展的、动态的、整体的、联系的。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运用抽象法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如果不运用抽象法,则无法形成概念,也就无法形成科学学科。但是,运用抽象法不能陷入绝对思维中,从而陷入偏执和极端,使形成的理论对现实实践活动无指导作用,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要求。

区别能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其他几种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但它认识不到主观的积极作用,凡是主观的认识成果,它都认为是唯心主义的。这样,也就否定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其后果,要么是陷入不可知论,要么是陷入经验主义,要么是随着感觉走,这对于领导群众进行伟大社会变革的政党来说,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

主观唯物主义虽然也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承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但它却照搬照抄唯物主义的书本理论,以为这些理论是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以唯心主义的态度对待正确的理论,大多陷入教条主义,故可以称其为主观唯物主义。实际上,他们不懂得世界是变化的,理论是不变的,只是大致地反映世界某一领域的一般情况,运用任何正确的理论,都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变通地应用。自然唯物主义即自然进化论者,虽然也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但他们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观能动原理,在事实面前不作为,倡导无为而治,缺乏积极的进取精神。

4.从历史逻辑和辩证逻辑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其进步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过程的历史中总结、推演出来的。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足,在产生了弱肉强食的私有制后,固然统治阶级对权力的垄断和对文化的垄断对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占据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但私有化理论、君权神授等理论,对于巩固私有制、奴隶制、封建制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充分显示出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强大。资产阶级建立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共和国,也是伴随着一场大喊大叫的。社会越发展,社会主义的因素越多。马克思是集社会主义理论之大成者,并赋予社会主义以科学的内涵。现在,人们看到的社会主义因素更多,资产阶级的很多理念,比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公平等,也与劳动群众相通,只是内容不同罢了。所以,为私有制辩护,为剥削阶级张目,攻击社会主义,都是没落阶级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学者们要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民谋利益,千万不要成为历史的逆动者和人民的反动者。

5.从现实生活看,社会主义有其局限性。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还是没有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生产还是商品生产,通行的原则还是等量劳动获得等量产品,价值工具还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且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少,国际市场中打交道的更多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旧思想、旧观念、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还根深蒂固,社会主义时刻面临着被资本主义国家消灭的危险,面临着变质的危险。所以,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能丢,也不能削弱。

6.从发展过程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呈现出渐进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8]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共产主义原则体现在逐步实现的具体中。在共产主义运动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并实现某些共产主义的因素,每一代人中的每一个人都会体验到共产主义因素的美好。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按需分配在人类的生活资料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比如,现在世界各国实行的义务教育,逐步实行的全民免费医疗制度,不仅是共产主义的措施,也是按需分配的现实表现。需要受教育的人群接受教育,有病的人接受治疗,这就是按需分配。全民养老制度、失业救济制度、脱贫攻坚等,无不是共产主义因素的体现,只不过在各个历史阶段程度不同而已。

要实现共产主义分配制度,现实的紧迫任务,就是加速资本主义扬弃的过程。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就已经不断产生并扩大。比如,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的强制性税收制度,就是对私有制的否定。恩格斯说:“纳税原则本质上是纯共产主义的原则,因为一切国家的征税的权利都是从所谓国家所有制来的。的确,或者是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这样就没有什么国家所有制,而国家也就无权征税;或者是国家有这种权利,这样私有制就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所有制就高于私有制,而国家也就成了真正的主人。后面这个原则是大家公认的。”[9]在日常生活中,共产主义的因素也随处可见。恩格斯曾举例说,集中供暖要比各家各户的分散取暖经济便宜和简单,公共食堂和公共服务要比单个家庭做饭减轻较多的工作量和减少较多的人力,等等。因此,不能因为还没有实行全面的按需分配就认为共产主义渺茫,也不能用一项按需分配措施代替全面的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是在运用科学、依靠集体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发展生产力后一步步实现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有一个前进的方向。恩格斯说得好:“我们谈的不是不顾民族的意志立即实行财产共有,而是首先确定目标和保证我们能够向这个目标迈进的办法和途径。至于共产主义的原则是将来的原则这一点,一切文明国家的发展进程可以证明,迄今存在的一切社会制度的迅速瓦解可以证明,人的良知、首先是人的良心可以证明。”[10]

人们对于按需分配的质疑,一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所论述的是一种全面的不需经过等价交换的按需分配。二是因为某些人把按需分配想象为想拿什么就拿什么的随意挥霍,而不是基于人的工作和生活需要从社会的领取。从字面上解释,按需分配就是按需要分配,而不是随意挥霍性分配。因此,按需分配的实现,不仅在于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而且也在于人们观念的改变。在生产高度自动化的今天,面对巨大的财富创造,两种思想、两种观念正在发生激烈的碰撞。一种是共产主义思想,即用巨大的财富创造来造福人民,实现人民的福祉;另一种是资本主义思想,即利用巨大财富创造的契机,实现更多的由剩余价值所转化的利润归个人所有,过花天酒地的生活。从实际生活来看,整个人类社会,正处于向共产主义的进程中。每个人的基本生活开支逐步下降就是证明。恩格尔系数是表明居民消费结构的指标,它的值越低表明居民生活必要性开支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小,而娱乐性发展性开支所占的比重增大。2013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为0.312,2014年为0.31,2015年为0.306,说明我国居民的生活基本开支,只占不到收入的1/3,而人们的发展需求、娱乐需求等开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现在免费开放的场所和项目比如公园、博物馆越来越多,国家对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和医疗的补贴性开支也逐年增多,这些都是按需分配的政策和措施。可见,按需分配不是幻想,是人人都可以触摸到的现实,也是可以实现的未来。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关注目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要正确认识电子信息化与机械化的结合、“互联网+”和采用自动化机器生产,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国家财产的主人,要坚持共产主义目标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去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和办法。

社会主义不是在全世界一齐进入的,共产主义也不是一夜之间实现的。社会主义是根据各国的不同情况,以不同方式进入的,是一个渐变渐进的过程。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只要我们踏进社会主义,就是踏进了共产主义的门槛。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向美好的共产主义继续前进,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建设着社会主义,同时摒弃着资本主义。每个人既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共产主义的完成者,同时也是共产主义的享受者,只不过每一代人所享受的共产主义因素比例不同而已。因此,社会主义是一个时时处于变动中的社会,它的每一变动,都是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向共产主义迈进。共产主义是分不同阶段实现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只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阶段性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的阶段性成就。因此,那种认为共产主义遥不可及的看法是错误的。

在社会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复辟也不是没有可能,它告诫人们,提醒人们,不要以直线思维看问题,因为那不符合能动的辩证唯物主义。共产党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要逐步完善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管理的方式方法,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会利用商品生产、资本工具,同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争得国际话语权,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世界人民,实现世界人民的利益和幸福。

7.从现实要素看,社会主义有其独特特征。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有一个明晰的认识。一是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工具是观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指示器。马克思这个重要观点之所以正确,是由于生产工具中蕴含着较多的积累劳动。任何社会创造财富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都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在劳动中得到解放。但是,资产阶级却利用自动化减员,使劳动者失业,利用饥饿和恐惧,达到自己发财的目的,这是与人们通过劳动得到解放的要求相背离的。所以,从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工具看,在自动化大机器生产向信息化与自动化机器结合性生产过渡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将逐步代替资本主义。二是从政治要素的权力结构看,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在国家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决定如何建设自己的家园,决定如何发展生产,决定如何管理自己的财产,决定如何进行分配,决定如何选举官员和监督、罢免官员。仅这些就足以使资本主义的生产独裁制汗颜,使资本主义的民主逊色。三是从生产关系要素看,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剥削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人与人的关系,不再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教育、卫生、医疗、住房、交通、养老等公益事业日益扩大,公园、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等都为人们免费开放,贫困现象被消除,人人有工作,人人生活有保障,等等,都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四是从文化、思想、伦理和价值观念要素看,社会主义实现着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平等、民主、自由、公平、正义。在私有制社会里,剥削阶级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的理论家,宣扬这种不平等是“天意”,是上帝的安排。资产阶级以平等、自由为武器,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斗争,争得了他们那个阶级的民主,破除了宗教和迷信,建立起以价值生产为核心、以宪政为框架、以议会民主制为特征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把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是人类财富积累和思想文化积累的结果。但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对工人阶级的剥削,造成了两极分化,而资产阶级理论家却大肆宣扬由于人的能力不同,所以处于低层的人活该受穷受罪的能力原罪论,为剥削辩护。社会主义则以实际具体驳斥着这些谬论,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意识、按劳分配意识、人民主权意识、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意识等扎根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共同富裕”成为人人共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