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额利润的形成及来源研究

超额利润的形成及来源研究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的来源问题,需要我们以创新性思维来研究。马克思对在供不应求时实现的价值超过商品社会平均价值和生产价格,实现为超额利润的情况,阐述了两个原因。如果以马克思的理论为基础,对超额利润的来源进行进一步探索,我们发现,超额利润与积累价值、自然价值和科学技术有关。

超额利润的形成及来源研究

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的来源问题,需要我们以创新性思维来研究。

1.马克思关于超额利润来源的论述。马克思对在供不应求时实现的价值超过商品社会平均价值和生产价格,实现为超额利润的情况,阐述了两个原因。一是如表14-1和表14-2所列,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劳动生产率不同,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平均价值之间存在差额。通过竞争,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转移有一个过程,利润的平均化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个别资本可以通过商品获得超额利润。但从社会商品总价值来说,市场价值与市场价格是一致的。因为一方所得就是另一方所失,资本家因此而竞相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由于人为垄断或自然垄断造成的。马克思说:“此外,超额利润还能在下列情况下产生出来:某些生产部门可以不把它们的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从而不把它们的利润化为平均利润。”[22]马克思在地租理论中曾谈到,由最差土地生产的农产品市场价值决定市场价格时,由于土地垄断权和私有权的存在,会产生一种超出总价值的虚假的社会价值。马克思说:“这是由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通过竞争而实现的市场价值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产生了一种虚假的社会价值。这种情况是由市场价值规律造成的,土地产品受这个规律支配。产品(包括土地产品)市场价值的决定,是一种社会行为,虽然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无意的行为。”[23]其原理是,一般农业领域的资本有机构成低,雇佣的活劳动多,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多。按照马克思的利润平均化理论,这些较多的剩余价值要参与利润平均化。但是,由于土地是一种特殊资源,是由土地所有者垄断的,垄断阻碍了利润平均化,使农业创造的较多的剩余价值留在了农业领域,从而形成了超额利润。在土地所有者那里,超额利润表现为绝对地租,即最差土地也必须交的地租。马克思对这个问题论述得较为明白:“绝对地租的本质在于:不同生产部门内的各等量资本,在剩余价值率相等或劳动的剥削程度相等时,会按它们的不同的平均构成,生产出不等量的剩余价值。在工业上,这些不同的剩余价值量,会平均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分配在作为社会资本的相应部分的各个资本上。在生产上要用土地时,不论是用在农业上还是用在原料的开采上,土地所有权都会阻碍投在土地上面的各个资本的这种平均化过程,并攫取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否则这一部分剩余价值是会进入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的过程的。这样,地租就成了商品价值的一部分,更确切地说,成了商品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不过它不是落入从工人那里把它榨取出来的资本家阶级手中,而是落入从资本家那里把它榨取出来的土地所有者手中。这里的前提是,农业资本比非农业资本的一个同样大的部分推动更多的劳动。差额有多大,或者这个差额是否一般存在,这取决于农业和工业相比的相对发展程度。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随着农业的进步,这个差额必然会缩小,除非工业资本中可变资本部分同不变资本部分相比减少的比例,比在农业资本中更大。”[24]“这种绝对地租,在真正的采掘工业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那里,不变资本的一个要素即原料是完全不存在的;并且在那里,除了其中很大一部分资本是由机器和其他固定资本构成的部门以外,占统治地位的必然是最低的资本构成。正是在那里,在地租似乎只是由垄断价格产生的地方,需要有非常有利的市场状况,才能使商品按它们的价值出售,或使地租同商品的剩余价值超过商品生产价格的全部余额相等。例如,渔场、采石场、野生林等等的地租,就是这样。”[25]

2.超额利润研究的深化。如果以马克思的理论为基础,对超额利润的来源进行进一步探索,我们发现,超额利润与积累价值、自然价值和科学技术有关。

(1)“虚假的社会价值”与劳动积累价值和自然价值及科技劳动价值。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地租理论中谈到的“虚假的社会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中的普遍现象,也适用于工业生产。当商品供不应求时,由于此时商品的市场价值由生产条件最差的企业的产品价值决定,这时,生产条件好的企业的商品价值也按生产条件差的企业的产品价值出售,全社会产品的价值便会超过其真正的价值,超过的部分是虚假的。例如表14-1所列,如果商品供不应求,则生产的价值为360,而实现的价值为780,超过360的部分即虚假的社会价值。但是,马克思认为,虽然超过的部分是虚假的,是负数的东西,但对于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收入,是超额利润,是正数的东西。

马克思认为,形成虚假价值的原因,在于市场价值决定规律的影响。马克思的市场价值理论认为,市场价值是由部门内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通过竞争形成的。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价值低于该部门内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直到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赶上它为止。此时,可能又有新的企业采用了先进的机器或技术,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又可获得超额利润。因而马克思说:“资本的趋势是,只容许这样一种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在一切情况下都不是来自于商品的价值和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而是来自于调节市场的一般生产价格和它相区别的个别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以超额利润不是发生在两个不同的部门之间,而是发生在每个生产部门之内;因此,它不会影响不同生产部门的一般生产价格,也就是说,不会影响一般利润率,反而以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和以一般利润率为前提。但是,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这个前提是建立在社会总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不断变动的成比例的分配上,建立在资本的不断流入和流出上,建立在资本由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的可能性上,总之,建立在资本在这些不同生产部门(对社会总资本各独立部分来说,就是同样多的可使用的投资场所)之间的自由运动上。”[26]如果资本的自由流动受到了限制,资本只能局部克服或完全不能克服这种限制,剩余价值不能完全或只能部分平均化,商品的价值超过生产价格,就会产生超额利润。概括马克思所说,有三点需要引起我们注意:一是资本有机构成是决定商品生产价值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说:“一个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它的价值的比率,完全是由生产它所用的资本的可变部分和不变部分的比率,即生产它所用的资本的有机构成决定的。”[27]二是剩余价值量的多寡的影响。剩余价值是利润和超额利润的唯一来源。三是垄断因素的影响。如果资本因为垄断而不能自由流动,利润平均化就会受到阻碍,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就会转化为超额利润。马克思的理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逻辑也是严谨的。我们要在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为什么能获得超额利润。

如果根据前面我们所论述的关于资本有机构成高是由于物化劳动工具中含有较多的积累价值、自然价值、科学劳动价值的观点看待超额利润,除马克思所揭示的超额利润形成的原理外,超额利润的来源还有另外的原因。

一是劳动积累价值的再现。因为劳动积累价值是超过专利期可被无偿使用的价值,表示前人已经走完了用时间计量的不再用现实劳动表达的物质财富创造过程的某一阶段,因而使用含有较多积累价值的工具进行生产,表现为高资本有机构成,生产率也显著提高。此时,产品中所含的现实的劳动价值量虽然减少,但在全社会的商品价值平均中,是以中等资本有机构成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价值为基础的,所以,在供求平衡时,人们依据社会平均价值在市场上进行等价交换,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低于社会平均值,其与社会平均值的差额部分是无形存在的积累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高于社会平均价值,它的一部分价值不能实现。不能实现的商品价值还存在于商品中,不会转移到其他产品中去。过去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低而生产的商品价值高,在社会平均化时高价值会转移到低价值的商品中去的看法是错误的。马克思的理论认为,活劳动可使不变资本价值在劳动过程中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这种不变资本价值的转移是有条件的,即转移价值的过程必须通过一个活劳动的使用过程,还必须有一个使原材料改变形态的过程。在商品被生产出来后,虽然有批发、运输、零售等劳动过程,但没有商品被改变形态的过程。如果没有商品的形态改变过程,价值便不会被转移。

在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按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价值进行交换,此时资本有机构成中等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均高于社会平均价值,它们的产品价值有一部分不能实现。不能实现的价值仍旧存在于商品中,没有转移。

在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按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价值进行交换。此时,资本有机构成高、资本有机构成中等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均能实现。因为全社会的商品价值的实现都是以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为标准,所以资本有机构成中等和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的差额部分便是无形存在着的积累价值,实现的超额利润便是积累价值的再现。

为什么积累价值再现的量会随供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因为,积累价值与自然价值一样,是在现实的劳动过程中谁也没有付出劳动的价值,人们把它们通约了。价值在交换中以其通约性所表达的同一性的本质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以往的经济学研究中,人们很少注意到价值的通约性这个特性。在市场上买者和卖者的讨价还价,就是在寻求包括积累价值在内的商品价值的平均通约值。因此,平均利润只与剩余价值有关,超额利润不仅与剩余价值有关,而且也与积累价值有关。

科技劳动是发现并利用自然规律的劳动,它本身是直接的价值,表示某一劳动过程已被科技人员走完,因而可使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从而使利润增加。但是,如果科技劳动成果已经超过专利保护期,则可归于积累劳动。如果未超过专利保护期,则归于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

二是自然价值的反映。自然价值是自然事物形成的时间。事物自然性的突出表现是质的差别。基质不同,功效价值也不同。比如,消费者A和消费者B所使用的燃气灶的生产时间、成本、价格都一样,只是质量有别。假若消费者A的燃气灶使用了6年,每年按365天计,每天使用2次,每次1小时,实际共使用了4380小时就不可用了。消费者B的燃气灶也使用了6年,每天使用3次,每次1小时,实际使用了6570小时才不可用了。消费者B比消费者A的燃气灶多使用了2190小时。多使用的时间与其他因素无关,与燃气灶的质量即与燃气灶的基质的功效价值所反映的自然价值和组装技巧有关。由于自然价值不是由人的现实劳动创造的,所以,人们在市场上以生产要素基质的功效时间即实效时间为依据通约其自然价值。由于商品是按功效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所以,基质好、功效价值大的商品所表达的自然价值也多。组装技巧归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含量高的商品使用时间也越长。

在生产商看来,由于基质好、科技含量高的生产要素使用的总时间长,如果生产费用一定,使用时间长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多,可被看作是劳动生产率提高,此时,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在供求平衡时,商品按社会平均价值出售,通过剩余价值平均化,商品不仅可实现平均利润,而且也可能产生超额利润。假定商品中所含的社会积累价值相同,如果商品生产者通过商品实现了超额利润,则超额利润就只与商品自然价值及科技积累价值有关。商品个别价值少于平均价值的部分,是无形存在着的自然价值和积累价值。在供过于求时,商品的市场价值由质量好的个别价值决定,质量为中等的和质量差的商品的价值有一部分不能实现,但不能实现的商品价值还在,并不转移。在供不应求时,市场价值由质量差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决定,此时,质量好的和质量中等的商品都会实现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与自然物质基质及科技价值有关,与其功效价值有关。

有些经济学家由于不知道不变资本中所含的积累价值、自然价值和科技价值都是时间,不知如何对其计量,所以产生了两种错觉:一是自动化机器会创造剩余价值,二是生产率低或懒惰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转移到了生产率高或勤快者那里。这些认识对人们的影响长达100多年。

虚假的价值并不虚,不是对马克思理论的否定,而是在马克思理论基础上研究的深化。(www.xing528.com)

(2)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社会平均化。可能有人会对上述的超额利润与不变资本中的积累价值、自然物质的自然价值有关,商品个别价值在社会平均化后,个别价值少于社会平均价值的差额部分是无形存在着的积累价值和自然价值,个别价值多于社会平均价值,商品的价值将不能完全实现,商品价值不会从生产率低的劳动创造的价值转移到生产率高的劳动者那里的问题产生疑问。如果价值不会转移,那么,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形成生产价格的理论也是错误的?当然不是。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构成的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中可能是转移的,也有可能是不转移的。

一是有一部分剩余价值可发生预付预留性转移。如果在生产尚未开始时,资本就要求预付平均利润,比如,金融资本、土地所有者都要求在生产前预付利息或地租,在生产后,产业资本也要给商业资本预留利润。所以,在商品生产出来后,商品的利润平均化过程实际已在进行中,剩余价值通过预付的形式转移,但成本价值不会转移,因为谁也不会只亏本不生产。生产者所付的利息,是预算利润的一部分,而利润是由剩余价值转化的。

二是狭义的剩余价值可在转化成利润并实现后发生转移。超过科学工作者和技术工人现实劳动力的劳动价值部分,随商品价值的实现,转化为利润,被资本瓜分。现实劳动力进行的是现实生产过程,尽管活劳动的个体功效价值差别很大,但马克思是把他们当作平均样本来计算的。马克思说:“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的单个劳动力构成的。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8]作为平均样本的劳动力在劳动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是相同的。不论资本有机构成如何,雇佣的活劳动多,创造的剩余价值多;雇佣的活劳动少,创造的剩余价值少。这些剩余价值蕴含在商品中,不会自动转移,而是通过生产商制定生产价格,在商品的价值实现后,再通过生产商的利息付出、地租付出等方式转移。但是,这种转移与前人积累的价值随资本有机构成的高或低再现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前人积累价值的再现,是人们在进行等价交换时对通约值取舍不一时出现的现象。而狭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则不是一种通约,而是一种必须和必然。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同,在相同的时间里创造的剩余价值不同,则是因为他们对前人积累的科学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这种积累的科学技术价值也是可以通约的,因而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进而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是一种天才性的论述,是价值转化中的理论瑰宝。

三是广义的剩余价值中的积累价值和自然价值是不转移的。机器等劳动工具都是劳动价值积累的结果。劳动价值积累是以活劳动为基础的,没有活劳动就没有积累,没有劳动过程和科学技术的积累,就没有先进机器的较高的生产率。机器的背后,既有活劳动的现实劳动,也有前人的积累劳动。因此,积累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有关,自然价值与商品的耐用性有关,它们在市场交换中与通约值的大小有关,而与是否转移无关。

马克思天才地论述了现实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创造、分配及生产价格的形成,但对商品的价值不变而只是它的货币表现发生变动的情形没有考察。我们在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并明确区分和说明了若没有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就没有利润和平均利润,利润和平均利润与活劳动有关;若没有劳动价值的积累和通约,就没有超额利润,超额利润与资本有机构成有关,资本有机构成与积累价值、自然价值有关。所以,超额利润不仅仅是垄断的结果。若交换不以功效价值为依据,价值论与财富论就不能统一。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价值论与财富论,既可分立,也可统一。因而,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基本理论和价值转形理论的坚持、补充和发展,对批驳生产要素价值论、主观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对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有重要意义。

3.商品功效价值与市场价格和生产价格的关系。前面我们已经谈过,商品按照生产要素的功效价值生产,生产诸要素的功效价值通过活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新产品的价值就是生产要素的功效价值的分次转移。这些生产要素都是通过市场购买的,买者和卖者进行等价交换的依据是生产要素的功效价值。这样一来,通过生产所形成的新商品的总价值和总生产价格就可能与投入生产的生产要素的总价值和总价格不一致,但最终必然会趋于一致。

(1)人类文明进步使劳动力功效价值的报酬加大,寻求积累价值与自然价值的最大通约值也成为必然。随着人类文明进步,人们对社会生产特别关注并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诞生,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识不断加深,对生产资料的公共性质的认识加深,资本家企图以垄断的方式销售产品以获取高额利润的手法越来越被人们所识破,于是,人们进行反抗和斗争,使得劳动力功效价值的报酬加大。与此同时,人类文明进步也使产品的积累价值和自然价值的通约值增大,因而决定了商品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销售。现在工人劳动时间减少的趋势,无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现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传播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

资本家付出了劳动力功效价值的数倍工资,资本家是否无利可图了?因为劳动力的自然价值就是劳动力的生存价值,即劳动力的生存时间。劳动力只有生存,才有可能进行劳动。在可能的劳动力成长为现实的劳动力的过程中,要消费生活资料,要付出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费用,这些费用构成了生产劳动力的成本。劳动力的成本价值需要通过劳动力的劳动创造出来,劳动力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生存,也需要劳动力在劳动能力存续期间创造出来,所以,资本家付出了超过劳动力功效价值的工资,只是对劳动力自然价值的补偿。在补偿了劳动力的自然价值后,劳动力还创造出了许多剩余价值并转移了大量的积累价值和自然价值,资本家还是有钱赚。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维持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依靠战争掠夺原材料,依靠生产资料私有权占有前人积累价值,依靠科学技术的乘数效应给科学工作者以高薪,是资本主义维持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二。不过,当资本家主要依靠积累价值(包括知识和现实财富)发财时,资本主义就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加速从福利工厂阶段进入共享工厂阶段,最后进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阶段。

在劳动力的功效价值期的创造超过其自然价值,其报酬逐步接近于全部自然价值的同时,人类文明进步也使产品的积累价值和自然价值的通约值增大。这是因为,作为生产资料的天然的原材料,其所蕴含的自然价值是公共的,人们在相互进行等价交换时把它们通约了。作为非天然的经过劳动加工的原材料和劳动资料,其中所蕴含的前人积累价值也是公共的,生产者也没有付出任何成本,人们在进行等价交换时也对其进行通约。人们在通约时,寻求最大通约值。人们对最大通约值的寻求是不断的经验积累和试验过程。有的人可以寻求到最大通约值,而多数人则不可能寻求到最大通约值,这是对同一样商品不同的买家出不同的市场购买价格的原因之一。但是,生产厂商对他们的生产成本却是了如指掌的,所以,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化的剩余价值即平均利润,就是他们制定生产价格的依据。这是把积累价值和自然价值全部通约以后的定价。马克思也是以假设最有良心的资本家的情况进行一般理论说明的。这是一般科学应该遵循的逻辑。如果按照“经济人假设”,即人都是自私的假设进行研究,科学便没有了立足之地。但是,在现实中,只要一有机会,资本家还是会趁机加价,以获取高额利润。

(2)竞争等因素决定了商品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销售。资本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的本性,使生产商不断扩大再生产规模,产品急剧增加。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本必须占有市场才能生存,于是,资本家不断地通过给批发商、运输商和零售商让利,以求降低市场价格,扩大商品市场占有份额,并对自然价值和积累价值以最大的数值通约,以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销售商品。在供求平衡时,他们对自然价值和积累价值按最大通约值通约;在供过于求时,他们按含积累价值和自然价值最多、生产率最高、商品的市场价值最小的商品价值通约;在供不应求时,他们按含积累价值和自然价值最多、生产率最低、商品市场价值最多的商品价值通约。于是,便有了似乎是不合价值规律的交换,有了供求不平衡时的商品总价值与总价格不相符的情况,因而便有人误以为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不正确,有人则企图以此来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责,就是为资本获得利润保驾护航。资本的生产力无限扩张造成生产过剩发生经济危机时,在资本不能获取利润时,资本主义国家甚至不惜以发动战争来扩大市场,倾销商品。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使殖民地成为商品倾销市场后,可以使便宜的商品进入殖民地,因而有人便抛出“殖民进步论”。因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殖民统治,不仅仅是倾销商品,还要掠夺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原材料,剥夺被殖民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尊严,损害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利益,这激起了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人民奋起反抗,这就是为什么在20世纪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会在全球土崩瓦解的根本原因。

(3)主观因素对以生产价格为基础的市场价格的影响。人的主观因素对市场价格的影响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人的经验不同,对商品的积累价值和自然价值的通约值的判断不同,在市场上进行讨价还价时达成的成交价不同。二是人们对有同一生产价格商品的预期功效价值的判断不同,在市场上所付出的市场价格也不同。三是商品出售者的主观故意欺诈。四是政府的不诚信行为,比如货币贬值。货币是价值的代表,价值是事物一般过程的抽象,是客观存在,所以货币本身不是信用的产物。信用是保证货币的一致性、量的多或少、市场交换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契约。政府是货币信用的公意。如果政府丧失信用,则货币与其所代表的价值分离,用相等的货币购买不到相等价值的商品。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以凯恩斯的经济学作指导,把这种主观故意发挥到极致。因此,对外要打破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垄断,倡导以购买力为标准的浮动汇率;对内要采取利率浮动和生活补贴相结合的制度,以保证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五是人们对商品的潜价值认识不清,造成价格虚高或价格偏低。比如,对某些文物的认知度不同,会使文物出售价格或购买价格与其价值严重偏离。要揭示这种现象的本质,必须提高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4.市场价格问题的复杂性。商品的市场价格问题是复杂的。马克思阐述了商品通过一次性生产形成的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成为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我们又以马克思的理论为基础,通过人们常用的劳动生产率=劳动产品数量÷劳动时间表达式,从生产要素的全部功效价值出发,从单位商品的功效价值出发,考察了商品市场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影响,又进一步说明了商品的市场价格受到积累价值、自然价值、科学技术、供求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把商品价格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对理解某些商品的市场价格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以水果为例对此加以简略说明:水果中含有果树的自然生长价值和投入管理的价值,人们在买卖水果时,会评估水果对人体的微观功效,在对其自然价值按平均通约值进行通约后,把投入的劳动与成本价值加入市场价格中。例如,一棵杏树约需4年才结果,但人们在市场上买杏子,不会问生产者的杏树是几年才结的果,投入的成本多少,只会看杏子的质量。很显然,没有前4年的投入,杏树是不会结果的,每一枚杏子中都包含有杏树前4年的自然生长价值、劳动价值和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其中,杏树生长的自然价值会被通约,如果通约后还有剩余,自然价值才会显现出来,成为超额利润。

由于目前人们关于事物对于人体功效的评估仍是经验的,不同消费者对商品的使用目的不同,经验不一,会对同一商品付出不同的价格,但这不是纯由主观决定的。将来价值的研究,与之相联系的财富生产的研究,要在人利用能量做功和人的生命与自然物质存在的关系上下功夫。如果价值研究达到粒子水平,人类的财富创造就与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哲学价值与经济价值也就合而为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