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品交换的依据与价值规律

商品交换的依据与价值规律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研究商品的市场价格问题,需要确定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依据。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马克思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交换的自然规律。生产者在市场上购买商品用作生产资料,通过生产过程把生产要素的功效价值分次转移至新产品中。单位产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产品数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加大劳动量,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形成过程缩短,价值量减少。

商品交换的依据与价值规律

要研究商品的市场价格问题,需要确定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依据。

1.依据价值规律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马克思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交换的自然规律。既然是自然规律,它就必然在商品交换中自然而然地起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久而久之,等价交换也促进了人类社会平等观念的发展,因而马克思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21]我们在思考等价交换问题时,要扩大视野,不仅要从总产品交换,而且要从个别产品的交换也遵循价值规律进行研究。

2.依据功效价值。在第十三章我们论述过,商品的价值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商品的自然价值、劳动价值即生产过程形成的价值、使用过程形成的功效价值等,其实质是同一的,但数量可能是不相等的。我们应该确定,等价交换是按哪种价值进行的。经过研究发现,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价值,正是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的功效价值的转移或转化。商品的功效是客观的,它们的功效价值也是客观的。等价交换是依据商品的形成价值也就是按劳动转移的生产要素的功效价值进行的。例如,一台机器的有效使用期是10年,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其中每天有4小时是停机时间,实际每天开机20个小时,10年实际开机时间为20×365×10=73000小时。假若企业主用这台机器在10年时间里共生产出73000件产品,每件产品中所含机器的转移价值就是1小时。假若用货币来表示,购买这台机器花费了73000元,那么,每件产品中也就含有1元的机器费用。

其他生产要素比如劳动力、厂房、土地、生产原料等的价值也如机器的价值转移的道理一样。生产者在市场上购买商品用作生产资料,通过生产过程把生产要素的功效价值分次转移至新产品中。单位产品的价值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改变。这种情况可用下式表达:

式中:W为新产品的价值即被转移的生产要素全部功效价值的一部分;A为生产要素如劳动力、机器、厂房、生产原材料、土地等的总功效价值;N为新产品的数量。(www.xing528.com)

从上式可以看出,A=WN,即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的功效价值等于单位产品的价值与产品数量的乘积。如果A的值一定,新产品的数量越多,则单位产品的价值就越少;反之,新产品的数量越少,单位产品的价值则越多。单位产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产品数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3.依据劳动量。马克思说,商品的价值量与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在第十二章我们指出,劳动量就是能量。劳动力使用能量做功的过程形成价值。人使用自身的能量进行劳动,也利用外部的能量进行劳动。加大劳动量,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形成过程缩短,价值量减少。

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任何可以产生能量并被人利用的物质都有自然价值,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物质等。人们进行市场交换,只计量开采这些可以产生外能量的物质资源时所付出的劳动量,把没有付出任何劳动的自然价值通约了。自然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应该由公共占有,但在私有制社会里,往往被私人占有,这对于其他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因为争夺能源而发动战争。因而,公共占有公共资源的社会主义,蕴含着比资本主义更多的公平与和平

因为运用外能量使其发挥功效,只有通过活劳动才能实现,也只有通过活劳动,生产要素的功效价值才能被转移至新产品中,只有活劳动才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新产品的生成时间缩短,所以,不论机器的自动化发展至什么水平,人们对能源物质的利用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能贬低人的作用。活劳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使生产过程缩短后,如果缩短的时间超过了劳动力价值,则超过的部分就是狭义的剩余价值。如果缩短的时间不仅超过了劳动力价值,而且还含有未被通约的积累价值和自然价值,则超过的部分就是广义的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不仅是资本家的目的,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被私人占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成为人们共同富裕的手段,成为人们追求平等、公平、公正、民主、自由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如何依据价值规律配置生产资料,等量资本如何瓜分剩余价值获取等量利润的论证高度,至今尚无人迄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