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发表《马克思体系的终结》一文,攻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商品交换是以价值为基础,但在第三卷中却说商品在市场上交换以价格为基础,价格与价值又不一致,所以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是相互矛盾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难以成立。1904年,德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希法亭针对庞巴维克的非难予以了反驳。希法亭认为,马克思先论述商品的价值,再论述价值如何转化为价格,这是合乎逻辑的,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8]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从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来考察,马克思先论述商品价值的一般理论,再论述商品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符合任何一门科学的逻辑,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是从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总量生产的角度,从价格一般的角度对价值如何转化为价格进行说明的。马克思通过层层剥茧式的分析,揭示出资产阶级整体是如何剥削活劳动的。正像人们只看到了一个个人的活体生命而看不到人体的血液循环,只看到了人在吃东西而不知道人的消化吸收一样,通常人们看到的是资本家通过市场买卖,通过市场价格获取利润,认为资本家是通过贱买贵卖发财的,而对利润的来源不清楚,不知道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再转化为生产价格,所以也就认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马克思说:“这个利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由总资本,即由他的全体资本家同伙对劳动的总剥削产生,——这对他来说完全是一个秘密,因为连资产阶级的理论家、政治经济学家,直到现在也没有揭露这个秘密。”[9]因为他们总认为“节省劳动——不仅节省生产某种产品所必要的劳动,而且也节省所雇佣的工人人数——和更多地使用死劳动(不变资本),都表现为经济上完全合理的行为,看来决不会损害一般利润率和平均利润。既然生产上所必要的劳动的量减少,看来不仅不会损害利润,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会表现为增加利润的直接源泉,至少对单个资本家来说是这样,那么,活劳动又怎么能是利润的唯一源泉呢?”[10]马克思如果不解决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问题,他的理论就很难说服人,也不会成为科学。由于《资本论》没有写完,所以从生产价格到市场价格之间应该还有发展空间。(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