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秘人类劳动价值的积累之路

探秘人类劳动价值的积累之路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使用价值的创造量超过消耗量,形成财富积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人类积累劳动惠及后人的最通俗说法。假若床的消费年限与人的寿命相同,则床虽然增长率达200%,但不发生积累。人类生产能力的积累,主要以知识价值积累的形式存在。这里所说的乘数效应,是指一项劳动成果,可以被很多人所掌握并用于实际生产,从而产生创造的财富和价值成倍增长的效果。专利就是对这种无形劳动成果的价值补偿。

探秘人类劳动价值的积累之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使用价值的创造量超过消耗量,形成财富积累。使用价值通过自然和劳动两种方式创造,那么,价值积累就有自然价值积累和劳动价值积累两种方式。

自然使用价值和自然价值是人和一切动物的自然生存条件。不仅人能利用自然创造的使用价值,其他生命也可以利用自然创造的使用价值。自然价值积累是人们对已经存在的自然物质的保护,使自然物质增量而其价值随之增加。

劳动价值积累对人类具有特殊意义。只有人能够通过劳动转化自然物质,利用价值来量度使用价值的多或少,量度人通过劳动变无用事物为有用事物的多或少。人们把自然产生的使用价值与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合在一起计算劳动生产率,把自然过程与劳动过程合在一起计算价值积累率。正因为如此,价值才成为衡量使用价值多或少的标准,也成为表达人们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标准。价值只有被创造出来,才能被积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人类积累劳动惠及后人的最通俗说法。正是人类的积累劳动,才使人类社会在一代代人的劳动创造中发展进步。我们现在所享受的一切,都与前人的积累劳动分不开。

人类生产能力的积累和财富积累通过价值积累反映出来。

1.财富积累。劳动转换自然物质的存在形态,变不能为人类所用的形态为可被人所用的形态。例如,把自然生长的树木制成桌子、凳子、床;把铁矿石炼成铁,再制成锅、锄、锹;等等。

具有使用价值的事物消费剩余的数量不断增加就是财富积累。价值随财富的积累而积累,使用价值积累随实体存在,价值也随使用价值存在。人们制造桌子、锅等的过程,形成价值,与实物桌子、锅等一起存在。随着人类积累劳动的增加,一方面,人们可利用的自然物质的品种和数量大大增加,原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不被人所认识的自然资源使用价值被发现,比如,煤炭不仅可以燃烧,其提取物还可用作化工原料;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提高,财富创造的速度越来越快,财富数量也大幅增加,当人们消费使用价值的速度小于创造速度时,使用价值被积累,价值也随之被积累。例如,一台洗衣机用1天时间生产出来,可使用10年,1年按365天计,生产速度是消费的3650倍。生产的速度快,消费的速度慢,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洗衣机的普及。但是,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超过了社会需要的界限,就会产生过剩,造成浪费。这也是马克思强调的社会计划性生产的意义之所在。

财富积累还表现在,人类不断地有科技新发现,不断地转化蕴含使用价值的自然事物的数量,不断地实现自然事物的价值。自然存在的价值被实现为现实的价值,价值量随使用价值的增多而积累。例如,1669年德国布朗特(Henning Brand)在炼金过程中,把尿液与砂、木炭石灰混合,加热蒸馏,没有得到黄金,却得到了磷。之后,经过100多年时间,磷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含磷物也被广泛地开发。大家熟知磷肥植物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起重要作用。磷已在现代化学工业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全世界生产的无机磷化合物达300种以上。[55]

人通过劳动转变物质状态,劳动过程完结后,对人无用的劳动对象转化成对人有用的劳动产品,这是劳动者通过能量转化做功实现的。动态的劳动过程结束后,其结果是静态的事物,是新的产品。对事物不同的认识、参与形成劳动过程的不同的劳动能量、采用的不同转化事物状态的方法,影响了新产品形成过程的时间。不断缩短的新产品的形成过程的时间,成为价值积累的基础。

财富的增加是量的增多,是财富积累的基础,但不一定发生积累。消费后有剩余才发生积累。财富增长率可用下式表达:

式中:q为财富增长率,f0为原有的财富量,f1为增加后的财富量。

例如,一家有6口人,原来只有2张床,床不够用。后来又做了4张床,家里有了6张床,一人有1张床,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假若床的质量相同、大小相同、用料相同,则家里的床从2张增加到6张,财富的数量增多。每张床都是有价值的。假若每张床价值为500元,原来只有2张床,总价值为1000元。随着床的数量增加,价值也增加,6张床的价值为3000元。这个家庭床的数量从2张增加到6张,增长率=;价值也随之增加,增加率=,与使用价值增长率相同。

假若床的消费年限与人的寿命相同,则床虽然增长率达200%,但不发生积累。如果在6张床之外又增加了1张床,这个家庭有7张床,这张多余的床可以留给他人或后人消费,则发生财富积累。如果这家人的床足够结实耐用,还可以留给后人使用,则也发生财富积累。财富积累可用下式表达:

式中:Δf为积累的财富,f1为新的财富量,fx为消费的财富量。

财富积累率可用下式表达:式中:f′为财富积累率,f1为新的财富量,fx为消费的财富量。

2.价值积累。财富积累必然伴随着价值积累,但价值积累不一定伴随财富积累。如果使用价值实体不存在,但创造使用价值过程的时间缩短的方法存在,这种方法作为一般生产力可以被后人继承。当后人再现这种使用价值时,前人创造这种使用价值过程缩短的时间以价值积累的方式再现。这是因为,作为事物的一般性,虽然是人用抽象的方法把握的,但它们是客观存在。当这种一般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在某些情况下与具体相结合时,可以使财富创造过程时间缩短,这种缩短了的时间,就成为人类特有的一种价值积累。

人类生产能力的积累,主要以知识价值积累的形式存在。知识价值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过程和结果。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是抽象的,其价值创造过程可以直接计量,因为这种价值是具体事物的一般性,所以,它可以产生乘数效应。这里所说的乘数效应,是指一项劳动成果,可以被很多人所掌握并用于实际生产,从而产生创造的财富和价值成倍增长的效果。按照过程的观点,某一个人的价值创造过程,经过转化,可以转移至另一个人的劳动过程。这种无形的转化和转移,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专利就是对这种无形劳动成果的价值补偿。智力劳动价值的载体一般是文字、图画等,价值转化、转移也多通过这些载体。后人会在继承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再认识。前人的认识成果,成为一种可以继承的价值,在生产中被计算为本人的劳动价值。

有些科学工作者终其一生,创造的价值还没有他消费的价值多,他是否也为社会积累财富?只要他的科研成果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真理,就会被他人运用于价值的创造,并且因为科研成果的乘数效应被更多的人所运用,创造更多的价值。如果他的科研一无所用,他的劳动当然不会被积累。

人们利用事物过程的不可逆性和同一性特征,通过上下代人的传承,后人学习了前人积累的科技知识,便获得了一定生产能力,人类的劳动生产率便有了提高的基础。后人不仅继承前人创造的财富,也会继承前人财富创造过程时间缩短的方法,后人用创造财富的方法再创造财富,再创造财富的过程是在已经缩短了时间的基础上的再缩短。所以,使用价值积累和价值积累与前后代人相互传承有极大关系。一方面,人所创造的有形劳动成果会保存较长的时间,在发明创造人死后,这些有形成果被后人继承。另一方面,人们利用事物过程的同一性,把人所创造的无形劳动成果——一般生产力通过书籍和其他媒介留给后人,使后人继承创造使用价值的方法。例如,只有古人发明并制造出青铜器,后人才有青铜器可用;只有前人发明了冶铁技术,后人才有铁器使用;只有前人发明了电子计算机,后人才有互联网的应用。如果每一种事物的使用价值都要从头重新发明和创造,恐怕人类现在还处于茹毛饮血时代。

价值积累是可以计量的。例如,原来生产一辆汽车用时10天,由于采用了超过专利保护期的新生产方法,生产1辆汽车用时1天,比原方法减少了9天,后人用新生产方法制造汽车,是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前人的积累价值为10天减去1天的值,即9天,这种情况可用下式表达:

式中:Δb为生产性积累价值,b0为原生产过程的价值,b1为新生产过程的价值。

由于前人为后人积累了数不清的价值,所以,以现在的生产过程为基础计算的积累价值,是相对积累价值。

上述举例的价值积累率=这种情况,可用下式表达:

式中:q′为价值积累率,b0为原价值量,b1为新价值量。

社会总价值积累,是社会各种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缩短的总和。例如,原来生产1个锅用时4天,生产1个碗用时2天,生产1张床用时6天,生产1台彩色电视机用时10天,生产1台影碟机用时18天。生产锅+碗+床+彩色电视机+影碟机总用时=4天+2天+6天+10天+18天=40天,40天就是这些使用价值的总价值,也表示这些使用价值的总量。

生产方法的改进,可使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缩短,缩短的时间之和就是价值量的积累。假如生产锅、碗、床、电视机、影碟机的生产时间各缩短一半,总使用价值生产时间为20天,与原生产时间相比较,生产时间减少了20天。如果把生产使用价值缩短的时间看作是价值积累,则价值积累量为20天。这种情况可用下式表达:

式中:∑Δb为总积累价值量,∑b0为原生产商品所用总时间,∑b1为新生产商品所用总时间。

社会平均价值积累率为总积累价值量与原生产总时间的比值,或者为原生产总时间与新生产总时间的差与原生产总时间的比值。上述举例的平均价值积累率=100%=50%。这种情况可用下式表达:为平均社会价值积累率,∑b0为原生产商品所用总时间,∑b1为新生产商品所用总时间。

式中:为平均社会价值积累率,∑b0为原生产商品所用总时间,∑b1为新生产商品所用总时间。

生产使用价值过程的时间越短,积累率越高。有人可能置疑:如果不论劳动生产率高低,在相同的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是相等的原理来认识积累价值,则以上的计算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以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越高,在相同的时间里创造的社会平均价值量也越多的原理来认识积累价值,则以上的计算就有问题。在本书前后笔者一贯申明,我们是按确定的劳动生产率决定的商品价值计量的,我们把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视为价值实现的规律以及实现的界限。

采用价值工具不仅可以计算物质财富的多或少,也可以计算精神财富的多或少。人们采用价值的方法对财富进行计量,采用时间作为价值计量标准,是很高明的。当人们把价值这种抽象事物以货币来代表,使货币担当起衡量使用价值数量多或少的重任之后,财富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就以货币的增加和积累为标识了,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通过对财富积累和价值积累的计算,我们也认清了为什么财富论与价值论可以分立。尽管在现实中,价值离不开财富,以财富为承载体,但是,人们可以单独以价值进行演绎,就像数学演绎一样,完全在抽象把握一般性的基础上进行演绎。所以,企图以价值论与财富论不可分立为由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科学性,是不懂得事物的一般性是客观存在、人们可以用抽象的方法把握事物的一般性、可以按照一般性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演绎的表现。

3.消费性价值积累。在实际消费中,如果采用了新方法,使商品的实际功效价值超过预期,则产生消费性价值积累。消费性价值积累有两种情况:一是消费时间延长,二是使用效率提高。

如果采用新方法使消费时间延长,实际使用过程大于预期过程,则发生绝对消费性价值积累,可用下式表达:

式中:Δb′为消费性积累价值,为商品的实际功效价值,为商品预期功效价值。(www.xing528.com)

例如,火车的车头、车皮原设计的使用寿命为20年,即预期功效价值为20年。如果使用效率不变,实际使用了30年,这是火车车头、车皮的实际功效期延长,即为30年。根据公式,则消费性积累价值Δb′为10年。

如果火车的运输效率提高,运输的速度加快,致单位货物运输时间缩短,这种价值积累是相对生产性消费价值积累。这种情况可用下式表达:

式中:Δy为相对生产性消费积累价值,y0为采用新科技前使用价值的功效时间,y1为采用新科技后使用价值的功效时间。

例如,火车原来运输速度为60分钟100千米,现在提高到60分钟300千米,运行100千米现在只需20分钟,其价值积累Δy=y0-y1=60分钟-20分钟=40分钟。

以上两种消费价值积累都与科学技术有关。效率不变时,实际功效价值增多,可使消费价值产生绝对积累。效率提高时,在相同的功效时间内形成的使用价值数量增多,可使功效价值发生消费性相对积累。这两种价值积累也可视为价值创造。

在市场上,销售者按商品的社会平均生产价值出售,购买者按商品的平均预期功效价值购买,因为他们把预期功效价值看成与实际功效价值相等,所以他们是按实际功效价值购买。因为商品的生产价值也是生产要素实际功效价值的分次转移,所以,商品的实际功效价值与生产要素实际功效价值是同质的,可以通约。但是,从表面上看,商品的生产价值小于商品的预期功效价值即商品的实际功效价值,在市场上,商品是按预期功效价值或实际功效价值交换的,这是不是违背了等价交换规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生产价值与功效价值不相等,二者的交换就违背了价值规律。如果相等,似乎与实际不符。假若24小时生产1只电饭锅,这只电饭锅可使用2年,一年按365天计,一天使用4小时,实际使用时间为2920小时,2920小时≠24小时。生产者按24小时出售电饭锅,消费者按2920小时购买电饭锅,他们的交换明明是不等价的,为什么说他们的交换是等价的?这是因为,在生产电饭锅的生产要素的转移价值中,含有较多的前人劳动积累价值和商品基质的自然价值,如果没有前人的劳动价值积累,就没有生产力和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没有生产价值小于实际功效价值的情况发生。由于前人积累的劳动价值和商品基质的自然价值看不见摸不着,商品生产者也没有为其付出任何成本,所以,生产者以商品的实际功效价值出售电饭锅,但购买者要对生产者没有付出任何代价的前人劳动积累价值和自然价值进行通约。另外,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生产者之间还存在激烈的竞争,因而对前人积累劳动价值和商品基质的自然价值进行通约也是生产性消费者的愿望。在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前人积累价值和商品基质自然价值的再现。生产率越高,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规律制约的价值实现量也越多,表现为剩余价值量的增加。所以,一方面,人们拼命缩短价值创造过程;另一方面,人们又尽力延长价值消费总过程,因而社会积累的价值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积累价值的增加,生产资料私有者获得的利润也越多。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也因此可以减轻或缩短。

假冒伪劣产品就是用较短的功效价值冒充合格的有较长功效价值的产品,生产者以欺诈的方法获得较多的利润。

对于生产者来说,关心的是商品的生产要素价值、活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能不能实现,剩余价值中包含着超过劳动力(科学工作者和技术工人)价值的价值和自然价值与积累价值。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关心的是预期功效价值能不能实现和怎样实现。商品只有通过消费才能实现使用价值。消费者只有把购买的商品投入使用,商品的预期功效价值才能实现。所以,生产者必须考虑消费者关心的功效和功效价值,向消费者说明商品功效和功效价值预期。

商品的有效使用期不是商品的实际功效时间,人们在计算消费性价值积累时,是以实际功效价值计量的。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有效使用期与实际功效时间相混淆,把预期功效价值看作是有效使用期。为了使人们区别二者,有的商品说明书上标明了实际功效价值。例如,一辆汽车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这是汽车的有效使用期。在这个有效使用期内,包含有汽车的实际功效时间。比如汽车的有效使用总里程为150万千米,每年若行驶10万千米,则它的有效使用期为15年。

商品的市场价格,反映商品的生产价值与功效价值。例如,一辆汽车设计寿命为15年,有效使用总里程为150万千米,价值30万元。30万元是汽车15年预期功效价值或实际行驶千米数价值的货币表现。每年平均2万元,是年均消费价值的价格。计算消费性价值积累,以此为基础。

积累价值之外的消费剩余,可能是产品的自然价值和前人劳动积累价值的一部分,而非我们所说的消费性积累价值。例如,一辆汽车的设计使用寿命为15年,有效使用总里程为150万千米,价值为30万元,平均每年价值2万元。在使用15年后,汽车报废,这时它的价值应该为零。但它的残值即废钢材等假若还值3万元,这3万元不是消费价值的积累,而是自然价值和前人劳动积累价值一部分的显现,是因汽车质材的自然价值和前人积累价值的通约量不同造成的。它的残值不是功效价值的积累。

从社会平均价值来说,商品的平均预期消费价值与实际平均功效价值是相等的。从具体商品的价值来说,商品的个别价值是不等的,这是人们在市场上进行讨价还价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劳动力价值一定,资本家要购买劳动力的实际功效价值,劳动力要按一生的平均价值出卖。在所有权的限制下,劳动力最后必须以资本家的要求出卖劳动力价值,否则,劳动者决不会以低于自身一生的平均价值出卖自己的劳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所有制的变化,劳动力可能会以劳动力在有效使用期内的平均价值成交,以后还会逐步接近劳动力一生的平均价值成交,但这要在马克思主义普遍普及的情况下逐步实现。

因为消费性价值积累随使用价值的功效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人们进行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所以,只有消费才能刺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与创新。但是,不能因此而采取加大消费量的方法来刺激生产。生产也好,消费也好,都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财富的使用价值,使人的生活更便利、更幸福、更舒适、更美好。既不能为了延长消费期而延缓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比如放着电脑不用而用算盘,因为有算盘使用而不去开发电脑;也不能单纯为了追求生产的量而鼓励不合理的消费,比如为了拉动GDP的增长而鼓励无限制的不合理消费;等等。我们应该为了幸福而创造和创新,应该为了幸福而生产和消费。幸福是人在物质和精神满足后的愉悦,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感受是不同的,幸福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而不是只存在于一时或人生的某一阶段。人们的休闲性消费是一种心情的调适,是为了延长人的生命,而延长生命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和创新,无压力的创造和创新又被人们看作是休闲,这是人的自由本性的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适合人的本性,它建立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反过来又能促进生产力的更充分发展。但这决不是说,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不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同样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通过对先进生产力的学习,实现跨越式发展。

消费并不创造使用价值。我们之所以把使用价值使用期的延长视为使用价值创造和价值创造是因为:一方面,使用价值的功效价值是在消费过程中实现的,可以引起价值积累;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在短期内发挥最大功效,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更多使用价值的创造。延长使用价值使用期并不是消费的主要功能,消费的主要功能是充分发挥使用价值的功效,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使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使用价值被创造出来后,如果不被人使用,最终是要自然转化的。自然转化就是自然创造。自然转化的结果,有的形成对人有用的事物,如酒水放置的时间长,可能变得更好喝、更有营养,但很多使用价值通过自然转化成为对人无用甚至有害的事物,所以,人们要尽可能快地投入使用使用价值。马克思说:“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服务就没有用。不仅如此,它还会受到自然的物质变换的破坏力的影响。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56]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是机器使用价值的自然物质变化而不是机器被人使用过程的消费。价值随使用价值的变化而变化。生产性消费是价值转化、价值转移,为价值实现提供现实的基础。

人类的许多服务活动,分属不同的价值消费范畴,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价值积累。为生产服务的劳动,比如广告、运输、供水等,并归于生产。为劳动力服务的劳动,有的是为了延长劳动者的生命,延长劳动力的劳动期,比如医疗餐饮、旅游;有的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比如教育、技术培训等。不论哪一种服务,都必须以劳动力的实际劳动价值创造为补偿。因此,服务性价值积累,适用生产性积累表达式。价值只有被创造出来,才能实现;只有实现价值,生产才有意义。服务性劳动,是实现价值的劳动。因此,人们常说的第三产业创造了多少价值,准确地说,应是实现了多少价值。这是由于人们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速度越来越快,加之资本主义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和私有制及消费环境的限制,使消费速度远远低于生产速度。为避免无效商品的过量生产和财富的损失,人们越来越重视价值实现工作。服务业从事的正是价值实现工作,受到重视是理所当然的。

4.综合劳动价值积累。使产品生产时间缩短和使产品消费时间延长的时间总和,就是前人为后人积累的价值总量,可用(Ⅰ)式表达:

式中:Δmb为综合积累价值,Δb为生产性积累价值,Δb′为消费性积累价值。

例如,原来生产一台电视机的时间是100小时。由于采用了新技术,生产一台电视机的时间缩短为60小时,生产时间缩短了40小时。后人再生产电视机时,不会以100小时为基础,而会以60小时为基础。如果生产时间缩短的方法超过了专利保护期,则40小时就是前人为后人积累的生产价值。假若每台电视机的平均预期寿命是10年,每年为365天,每天开机6小时,则电视机的平均消费价值为21900小时。如果使用者在使用中采用了新方法使电视机的寿命延长了2年,实际使用期为12年,按以上的设定,则2年增加了实际使用时间4380小时。如果新的使用方法超过了专利保护期,则4380小时就是前人为后人积累的消费价值。生产与消费共积累价值4420小时。

也可采用(Ⅱ)式表达:

式中:Δmy为综合积累价值,Δy为相对性生产积累价值,Δb′为消费性积累价值。

Δy=y0-y1,表示体现在生产率中的劳动要素商品功效价值的积累。表达的是商品的实际功效价值大于预期功效价值的积累。这里所说的功效价值,均指它们的实效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价值积累和价格常常纠缠在一起。但是,由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问题不影响我们对积累价值的计量。

例如,原来10天生产一辆汽车,设计寿命为15年,实际使用了20年。不计残值,其价值积累为20年-15年=5年。如果以货币计,假若每辆汽车价值为30万元,年均价值=30万元÷15年=2万元/年。在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汽车实际使用了20年,不计残值,则它的价值积累=2万元/年×5年=10万元。

价值积累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也与使用价值积累量成正比。如果生产率提高,则积累价值增加。比如上例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一辆汽车的时间由10天缩短为2天,10天可生产5辆汽车,假若每辆汽车的设计使用年限仍为15年,实际使用年限仍为20年,不计残值,5辆汽车的消费性价值积累=(20-15)年×5=25年,以货币计,每辆汽车的积累价值为10万元,5辆汽车积累价值为50万元。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实现量增加,消费价值积累量也随之增加。假若生产汽车厂家不是一家,而是有甲、乙两家。甲厂10天生产1辆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实际使用时间为20年的汽车,价值30万元。乙厂10天生产5辆设计使用也为15年、实际使用也为20年的汽车,每辆汽车的生产价值因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比如每辆汽车价值为24万元。如果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实现量计算,甲厂每辆汽车的价值为30万元,乙厂每辆汽车价值为24万元,其社会平均价值为(30万元+24万元)÷2=27万元,年均价值=27万元÷15=1.8万元。分别计算,甲厂的积累价值=1.8万元×5×1=9万元,乙厂积累价值=1.8万元×5×5=45万元。二者合计的出厂汽车为6辆,积累价值为54万元。可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价值量,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可以使商品物美价廉,而且也会使社会积累价值增多。

5.财富积累和价值积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由于价值是无形的、非物质的,而人的存在又需要有形的物质的使用价值来满足,所以,人们只看到了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现实的物质生产条件,而忽略了前人、他人的无形的积累价值。这是人们在信息科技革命前只看重物质财富生产和体力劳动创造的重要原因之一。

前人为我们积累了数不清的财富,也为我们积累了价值创造过程缩短的方法,使我们进行财富和价值创造的速度加快。价值创造时间的缩短,就是劳动者生命的相对延长。把原来创造的使用价值量看作1,如果现在创造的使用价值量为2,使用价值的数量就增加了一倍,即增长100%。如果人们的消费水平不变,这时使用价值的增长量就是积累量。如果人们把节省出的时间用作休闲,则社会的财富不会有直接的积累。休闲虽然不创造价值,但可以愉悦身心延长人的生命,可以使人的有效使用期延长,使人的一生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个人在生存消费之后还有剩余,形成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积累。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积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例如,原始人没有锅,吃生食。后来发现了火,可以用天然的凹石来煮食物,天然凹石就是锅,其价值是凹石的天然价值。再后来人们发明了冶炼技术,制造出青铜器作为煮食物的器具,名之为“锅”,青铜器中含有劳动量,有劳动价值。假若以时间来计量制成一件青铜器的价值,制一件青铜锅需要200天(包括采矿、冶炼的时间,下同),不计它的天然价值,则它的价值是200天,一天为24小时,折算为4800小时。后来采用铁做成锅煮食物,并改进了工艺,做一只铁锅需时50天,折算为1200小时(采矿、冶炼的时间与青铜器相同),不计铁的天然价值,则铁锅的价值比青铜锅少了3600小时。对于后人来说,这3600小时就是前人的价值积累。再后来人们用机器做锅,做一只锅只需1小时,则价值积累达4799小时,约折算为199.958天。这种积累是前后代人联合劳动的结果,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发生的。

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开始种植粮食作物。假若每亩收获20千克稻谷,一年一熟,每千克稻谷平均生长18.25天。后来随着科技进步,每亩地收获量逐渐增多,直到每亩地收获600千克,一年两熟,每千克稻谷平均生长0.304天,假若先进的稻谷育种等科学技术已经超过专利保护期,则每千克稻谷前人为我们积累了约18.25天-0.304天=17.946天的价值。

穿衣的问题也是如此。在原始社会,人们用树叶遮体,后来又用树皮做衣。树皮要从树上剥取,树要生长到一定年限才可用,树的生长过程就是树的自然价值。假若一棵树需要生长20年才能够做一件衣服,它的自然价值就是7300天。人们制作衣服需要经过一定的过程,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是人的劳动价值。假若做一件衣服的时间是10天,人的劳动价值就是10天。一件衣服的自然价值和劳动价值合起来为7310天。假若人们发现用蚕丝做衣服又舒适又耐用,人们会放弃用树皮做衣服,采用蚕丝做衣服。一方面,养蚕的自然周期短,蚕丝的自然价值减少。假若一年养一季蚕,收获的蚕丝可以做两件衣服,则一件衣服的自然价值为182.5天。做一件衣服的劳动时间为20天,一件衣服的自然价值和劳动价值合起来为202.5天。尽管用蚕丝做衣服的劳动价值比用树皮做衣服的劳动价值多用了10天时间,但一件衣服的总价值要比用树皮做衣服的过程缩短,节省7107.5天(7310天-202.5天),这个节约的时间就是价值积累。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大规模地养蚕,使养蚕从一年一季变为一年几季,同时改进做衣服的方法,用科学技术的方法提高做衣服的速度,减少单位衣服的价值,这是科学技术导致的价值积累。

用同样的原理,我们可以计算出人们住房、出行、通信等等的价值积累。

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进行价值创造的速度大大加快,价值积累量也不断增加。例如,出行坐汽车、火车、飞机,每小时达几百千米;盖房材料主要用钢筋、水泥,其生产的速度比自然生长的树木快很多;虽然吃的粮食、肉类还处于以自然进程状态为主的阶段,但也是大大进步了。粮食品种的改进使粮食大幅度增产,饲养方法的改进使肉食类产品大大增加。例如,原来养一头猪,从猪崽到出栏宰杀,可能需要1年时间。但由于科技人员的努力,对猪的品种进行改良,结果是用同样的成本饲养,出栏一头猪可能只用半年时间,可节省半年即182.5天。后人养猪时直接使用经过改良的猪,还有可能对前人已经改良过的猪进行再改良,后人在前人劳动积累的基础上再进步、再积累。可见,是社会结合的人(前人和后人,此人与他人)创造并积累了价值,才使社会进步发展的。劳动价值积累是以自然价值为前提,以劳动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功效为目的而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集体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这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

有的同类物品由于品种不同、规格不同,使用价值也不同,这时可以把它们化为同度量标准。例如把石油、电、太阳能都按每千克产生的热量化成标准煤来计算它们的价值量,从而计算它们的价值积累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