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所创新的关于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生产价格理论、市场价格理论、超额利润理论、共产主义理论都与劳动生产率有关联。
1.资本家剥削相对剩余价值的理论与劳动生产率。资本家为了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必然要劳动者在劳动中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如果劳动生产率低,生产一件产品的时间长,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必然要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才能达到。这时,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资本家,便会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以生产绝对剩余价值。这就是在资本主义早期,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每天都在15~20个小时的原因。
现在虽然还有少数资本家用延长劳动时间、强迫劳动者增加劳动强度的办法,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但多数资本家则是靠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办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剥削工人创造的相对剩余价值。现在工人的劳动时间大大减少,但产品数量和价值量都大大增加,这不是资本家的良心发现,而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产品中既有前人劳动积累价值的转移,也有现实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前人和后人、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协作劳动的结果。物化于机器中的前人劳动积累价值如何计量,人们如何利用自然能量创造价值,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如何通过协作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等问题,是经济学必须探讨的重大问题。
2.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劳动生产率。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为马克思所独创,在《资本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指出,资本有机构成是对工人阶级命运产生重要影响的重要因素。资本有机构成在第五章已经作了简略介绍,为加深读者印象,这里稍作重复。一个生产资本包含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要素。比如,人们要进行生产,不能缺少劳动力、机器、原材料、厂区、厂房、水、电或其他能源等要素。要生产产品,必须有活劳动通过劳动利用劳动资料和设备,对生产材料进行加工。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是有价值的,生产资料是不变资本,劳动力是可变资本,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定量的劳动力推动一定量的生产资料的情况也可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来表示。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便是资本有机构成。根据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所占比例的高低,资本构成可分为高、中、低不同的层次。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即不变资本占比大,设备先进,资本家所雇佣的活劳动越少,生产率也越高,资本家获得的利润也越多,资本的积累也越快。马克思说:“如果撇开土壤肥力等等自然条件,撇开单独地进行劳动的独立生产者的技能(这种技能更多地表现在质量即制品的优劣上,而不是表现在数量即制品的多寡上),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就表现为一个工人在一定时间内,以同样的劳动力强度使之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工人用来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的量,随着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增长。在这里,这些生产资料起着双重作用。一些生产资料的增长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结果,另一些生产资料的增长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条件。例如,由于有了工场手工业分工和采用了机器,同一时间内加工的原料增多了,因而,进入劳动过程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量增大了。这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结果。另一方面,使用的机器、役畜、矿物质肥料、排水管等等的量,则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条件。以建筑物、炼铁炉、运输工具等等形式积聚起来的生产资料的量,也是这样。但是,不管是条件还是结果,只要生产资料的量比并入生产资料的劳动力相对增长,这就表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观因素的量相对减少。”[8]“资本技术构成的这一变化,即生产资料的量比推动它的劳动力的量相对增长,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的价值不变组成部分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而增加。例如,有一笔资本,按百分比计算,起初50%投在生产资料上,50%投在劳动力上。后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发展,80%投在生产资料上,20%投在劳动力上,等等。资本的不变部分比可变部分日益相对增长的这一规律,在每一步上都由商品价格的比较分析所证实(像前面已经说过的),不管我们比较的是同一国家的不同经济时代,还是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9]
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工人阶级的影响尤其显著。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工人在一定的时间内,以同样的劳动强度使之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增加,明显的结果是产品的数量增加。生产条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很大。
马克思特别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马克思的解释指明了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一种历史趋势,指出了只有活劳动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增加与活劳动的量相对减少,才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马克思指出了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加入商品的总劳动时间,即过去的劳动时间和活劳动的时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在于: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过去劳动的份额增加,但结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因而,所减少的活劳动大于所增加的过去的劳动。”[10]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采用机器致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衡量标准,他说:“因此,机器的生产率是由它代替人类劳动力的程度来衡量的。”[11]由于机器是固定资本,机器的价值,就是过去的劳动的物化。如果机器的价值增加,活劳动的份额减少,或者用机器生产机器,这两种情况都会使机器的价值降下来,表现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机器的服务“就越接近自然力的服务”[12]。也就是说,机器就像自然力一样被利用,机器所代替的活劳动越多,生产者付出的成本会越来越少。资本家采用新机器,是由于这种机器能给其带来利润。如果采用新机器并不能给资本家带来利润,他就不会采用新机器。马克思说:“因此,加入商品的劳动总量的这种减少,好像是劳动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标志,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进行生产都一样。在生产者按照预定计划调节生产的社会中,甚至在简单的商品生产中,劳动生产率也无条件地要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情况又怎样呢?”[13]“因此,对资本来说,劳动生产力提高的规律不是无条件适用的。对资本来说,不是在活劳动一般地得到节约的时候,而是只有在活劳动中节约下来的有酬部分大于追加的过去劳动部分的时候,这种生产力才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里陷入了新的矛盾。它的历史使命是无所顾忌地按照几何级数推动人类劳动的生产率的发展。如果它像这里所说的那样,阻碍生产率的发展,它就背叛了这个使命。”[1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解释自动化机器如何创造出巨量价值时,往往以马克思的这几段话为依据进行探讨,认为使用自动化机器可以节省下来许多活劳动,节省下来的活劳动报酬大大高于过去的物化劳动即机器的价值。从现实看,机器节省的活劳动确实很多,比如一台挖掘机可以抵成千上万个劳动力的劳动,成千上万个劳动力的报酬可以购买几台甚至几十台挖掘机。这也是资本家采用机器的原因之一。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有待解决:一是一台机器究竟能替代多少活劳动?活劳动的报酬在不断变化,而机器可以使用很长时间,如果用机器所替代的活劳动价值不能精确计量,则也无法计量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反而因为使用机器可创造出巨大价值,可能会得出机器也创造剩余价值的结论来。二是如何理解过去的劳动?一种看法是,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价值形成是指一次性生产的形成时间,因而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应是指现实劳动过程中活劳动的劳动量减少;过去的劳动份额增加,应是指制造机器的那一次劳动时间增加。制造机器的劳动在机器制造出来后已经物化了,成为过去的劳动。机器越先进,其中的物化劳动越多,在生产中使用的活劳动越少。制造机器的劳动与使用机器的劳动,都属于总体工人的范畴。另一种看法是,人类几十万年的劳动积累,不也是过去的劳动吗?这些过去的劳动积累,在生产中肯定也起作用,不能把这些积累劳动排除在商品生产之外。如果是这样,价值计量就非常复杂了。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对工人阶级的影响如何呢?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劳动生产率增长得也越来越快,使用的工人数量也越来越少,工人失业率提高,相对越来越穷,资本家相对越来越富,两极分化不可避免。马克思说:“因此,生产资料和劳动生产率比生产人口增长得快这一事实,在资本主义下却相反地表现为:工人人口总是比资本的增殖需要增长得快。”[15]“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16]
我们应该联系实际理解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发展趋势的论述。一是活劳动的活动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种历史趋势。生产的自动化,能够代替更多的活劳动,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三是资本家为了利润,也可能采用新机器、新技术——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但也可能不采用新机器、新技术——只要他们没有利润可图。四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是为了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进行的,一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新机器、新技术、新方法都会被采用,即使没有利润。比如,预防某些疾病的疫苗、用于改进公共交通能力的设施等等,只要人民需要,都会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生产。
为什么马克思强调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为了实现天赋人权。无论什么生产都离不开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天赋的。“天赋人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人人生下来都拥有一份相应的自然财产,人人都平等地参与社会管理。但是,人人应该拥有的一份自然财产包括前人的积累价值,被资产阶级人为地剥夺了,资产阶级标榜的公正和公平的虚伪性,在私有制面前暴露无遗。
资本有机构成随资本积累的增加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工人数量相对减少,工人的就业难度加大,从而保证资本家能够随时雇佣到工人。这一切,都是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里造成的。所以,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人都只能靠劳动得到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人类劳动价值的积累,应该用于劳动人民。一方面,用于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用于改善人民生活。如果用强迫工人失业的办法驱使他们到资本家的工厂里劳动,不但会遭到工人的反抗,而且生产力也肯定发展不起来。马克思曾批判意大利经济学家奥斯特“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对抗性理解为社会财富的普遍的自然规律”[17]。马克思还引用了经济学家唐森的话来揭露他们露骨地宣扬贫困是财富的必要条件,用饥饿法强迫工人劳动的可憎面目。唐森说:“用法律来强制劳动,会引起过多的麻烦、暴力和叫嚣,而饥饿不仅是和平的、无声的和持续不断的压力,而且是刺激勤勉和劳动的最自然的动力,会唤起最大的干劲。”[18]社会主义是一种可以逐步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制度。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靠发展生产力来实现,靠在共产党领导下劳动人民的自觉自愿的努力来实现。
马克思没有说明为什么当不变资本增加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后,劳动生产率会大幅提高。现在利用机器生产,几乎达到了无人的程度,机器代替了数不胜数的活劳动。由于经济学家对机器所代替的活劳动价值的计量不甚明白,于是,有经济学家用生产要素价值论即资本、机器、土地和劳动一起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他们不知道,资本主义生产内含的矛盾的对抗性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社会就会发生深度危机,处于动荡之中,这对人民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灾难。所以,探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笔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思路是:机器不是一次性劳动的产物,而是无数代人劳动的凝结。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只计算了机器生产的商品的一次性价值,我们应该把思路扩展到连续性生产和积累的过程(参阅第十一章)。
3.生产价格理论与劳动生产率。在第六章,我们介绍了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这里不再详述。马克思对生产价格的论述是严密的,也是符合现实的,但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谜团。
关于生产价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性,我们可以举例说明:某资本家投入30万元办厂,其中有20万元是不变资本,10万元为可变资本。如果通过生产,这个资本家的产值增加到40万元,则这个资本家的剩余价值=40万元-30万元=10万元。由于剩余价值只能由劳动力的价值10万元的可变资本带来,所以剩余价值率=(10万元÷10万元)×100%=100%。但资本家会以10万元剩余价值与30万元的投入之比计算他所获得的利润率,即利润率=10万元÷30万元×100%=假若资本家办厂所获得的资本,来自于金融资本的贷款,出售商品也离不开商业资本的参与,则这些与生产有关的资本也必须得到与资本数量相等的利润。所以,生产资本的10万元所产生的剩余价值与这些社会资本的比值,就是平均利润。假若金融资本是400万元,商业资本是70万元,加上生产资本30万元,社会资本的总量是500万元,则平均利润率=10万元÷500万元×100%=2%。金融资本所获利润=400万元×2%=8万元,商业资本所获利润=70万元×2%=1.4万元,产业资本所获利润=30万元×2%=0.6万元。从上述计算可以看出,金融资本可以轻松获利多多,所以马克思说:“因此,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劳动的一切新发展中,以及这种新发展通过结合劳动所取得的社会应用中,获得最大利润的,大多数是最无用和最可鄙的货币资本家。”[19]从现在国际资本不断兴风作浪造成的金融危机从而引发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现实看,马克思所述千真万确。
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我们也可以把生产价格理解为出厂价格。产品在出厂时,生产商要给批发商、运输商、零售商预留利润,也要给银行支付以利息形式表现的利润。
生产价格的形成与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劳动生产率越高,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单位产品的价值量越少。由于产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个产品的价值在市场上是按社会平均价值出售的,所以生产率高的实现的利润也越多。(www.xing528.com)
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个别价值有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从而也决定利润实现的多少的理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资本家为什么拼命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说到底,是因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实现利润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
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主要是提高不变资本的量和比例,除了给人以机器等不变资本也创造剩余价值的假象外,还因为由于资本有机构成高,雇佣的活劳动少,生产的剩余价值少;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生产率低,雇佣的活劳动多,生产的剩余价值多。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物,所以,留给人们一个谜团是: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生产者多实现的利润是否从劳动生产率低的劳动者那里转移来的?不少经济学家都持转移说。卫兴华教授提出问题:“按此逻辑,既勤快又有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同既懒惰又无技术的劳动者,会以同量个别劳动创造出同量社会价值。先进企业之所以比落后企业效益高、盈利多,是因为占了落后企业的便宜;落后企业效益低、盈利少甚至亏损,是因为它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被先进企业侵占了。按此逻辑,从对社会的价值贡献来说,不管劳动者偷懒还是勤快,不管其劳动强度、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高低,都是一样的。同理,先进企业与落后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也一样。显然,这是说不通的。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就不存在先进企业效益高对国家贡献大的问题了。亏损企业与盈利企业贡献一样大,工资奖金待遇也不应有差别,甚至亏损企业有权利要求盈利大的企业返还自己一部分利润,因为自己创造的一部分价值通过盈利大的企业实现了。显然,这样看问题是悖理的,是鼓励落后、打击先进的歪理。”[20]
4.市场价格与劳动生产率。马克思对市场价格的论述集中在《资本论》第三卷。其主要的论点是,市场价格围绕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成本价格加同类商品生产企业的剩余价值的平均值是市场价值,成本价格加上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的平均利润是生产价格。
市场价格到底是围绕生产价格波动还是围绕市场价值波动?从总趋势上,市场价格是围绕生产价格波动的。但从时间顺序上,市场价格先是围绕市场价值波动,而后围绕生产价格波动。因为市场价值是由企业内部竞争形成的,在商品进入市场前,企业产品的价值是该企业产品价值的平均。比如,企业甲与企业乙都生产服装,他们是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可以把二者的竞争看作是企业内部的竞争。假定企业甲的资本有机构成是80c+20v,企业乙的资本有机构成是60c+40v,他们的成本价值都是100。假定他们的剩余价值率均为100%,企业甲创造的剩余价值为20m,企业乙创造的剩余价值为40m,则甲的生产价值为120,乙的生产价值为140。由于甲的资本有机构成高,劳动生产率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了4件产品,乙的劳动生产率低,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了2件产品,则甲的每件产品的价值为120÷4=30,乙的每件产品的价值为140÷2=70。甲与乙竞争的结果使他们的产品形成市场价值,用总价值除以总产品数来计量,每件衣服的市场价值=(120+不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社会价值是由不同部门的竞争形成的,比如是由服装、钢铁、水泥、种植等行业产品的价值经过竞争而平均化后所形成。
商品进入市场时的价值,是各行业经过内部竞争形成的市场价值,再经过竞争,形成生产价格,通过等价交换,生产、金融、商业等资本才能够得到相应份额的平均利润。如果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高,生产率高,则企业不但能获得平均利润,还能获得超额利润,这是由于市场价值、社会价值,最终都必将化为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也就是说,最终它们都将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计算出成本和利润。这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有关,如果供不应求,商品市场价值将由资本有机构成低、生产率低的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决定,这时,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由于生产率高而获超额利润;如果供过于求,则商品的市场价值由资本有机构成高、生产率高的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决定,此时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由于生产率低而亏损。在上述举例中,在市场供求平衡时,甲与乙所生产的衣服将以每件的价值参与社会平均价值的形成。如果市场供不应求,则甲与乙所生产的服装将以乙的每件70的价值出售,此时,企业甲不但获得平均利润,而且获得超额利润;如果市场供过于求,则甲与乙的服装将以甲的每件30的价值出售,此时,企业乙将亏损。企业甲与乙的每件商品的市场价值不能以(30+70)÷2=50的方式确定,因为它们属于同一行业。但在行业内部,可以用这种方式计算生产率不同的生产者的盈亏。
马克思的这个理论可以运用于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效益核算。那种认为国有企业无法进行有效核算,无法进行竞争,只有私有制企业才能进行竞争的说法,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理解不深的缘故。如果创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有制企业模式并改变运行方法,竞争就毫无障碍。
5.马克思关于利用自然力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超额利润的论述。如果商品供不应求,资本有机构成高、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不但获得平均利润,而且获得超额利润。如果供求处于平衡状态,资本构成也处于中等水平,企业只能获得平均利润。但如果有的企业资本利用并垄断了自然力,因而生产成本低,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同类商品的市场价值,个别生产价格因而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也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但不能认为自然力也创造剩余价值,自然力也创造超额利润。自然力只有被人利用,才会获得利润和超额利润。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自然力被资本利用。资本利用自然力的自然功效,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利润和超额利润。马克思说:“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而只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自然基础,因为它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这就像使用价值总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但不是它的原因一样。”[21]
马克思认为,自然力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无价值。但是,自然力能够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其原因是自然力能够产生一定的功效。马克思说:“如果一个使用价值不用劳动也能创造出来,它就不会有交换价值,但作为使用价值,它仍然具有它的自然的效用。”[22]
自然力由自然能量转化,自然力所产生的功效影响劳动时间,这是能量做功可以加快劳动过程从而创造价值的观点的印证。如何转化能量、利用能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6.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马克思非常重视科学技术。他说:“活劳动同对象化劳动的交换,即社会劳动确立为资本和雇佣劳动这二者对立的形式,是价值关系和以价值为基础的生产的最后发展。这种发展的前提现在是而且始终是:直接劳动时间的量,作为财富生产决定因素的已耗费的劳动量。但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而这种作用物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而是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23]
事实证明,什么时候重视科学技术,社会主义建设就突飞猛进,什么时候不重视科学技术,社会主义建设就遭受挫折。1988年,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4]的论断。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7.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与劳动生产率有密切关系。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一定要进入共产主义的论述,就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马克思说:“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因此,资本一方面会导致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靠牺牲另一部分人来强制和垄断社会发展(包括这种发展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的现象将会消灭;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会为这样一些关系创造出物质手段和萌芽,这些关系在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式中,使这种剩余劳动能够同物质劳动一般所占用的时间的更大的节制结合在一起。因为,依照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情况,剩余劳动可以在一个小的总工作日中成为大的,也可以在一个大的总工作日中成为相对小的。如果必要劳动=3,剩余劳动=3,总工作日就=6,剩余劳动率就=100%。如果必要劳动=9,剩余劳动=3,总工作日就=12,剩余劳动率就只=不过,在一定时间内,从而在一定的剩余劳动时间内,究竟能生产多少使用价值,取决于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社会的现实财富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不断扩大的可能性,并不是取决于剩余劳动时间的长短,而是取决于剩余劳动的生产率和进行这种剩余劳动的生产条件的优劣程度。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搏斗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式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25]
这段话含义深刻。资本主义是以价值生产为基础、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一种生产方式,相对于以前的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罪恶是它用强制的方法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但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更高级的社会。这个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这个社会里,生产者是联合起来的劳动者,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们可以消耗最小的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这个社会不是空中掉下来的,而是建立在现实生产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所揭示的原理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可以采用资本主义的方法发展生产,但要限制剥削的程度和范围;要合理地利用资源,做到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联合生产,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说:“如果共同生产已成为前提,时间的规定当然仍有重要意义。社会为生产小麦、牲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所赢得的从事其他生产,物质的或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就越多。正像在单个人的场合一样,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约。正像单个人必须正确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以适当的比例获得知识或满足对他的活动所提出的各种要求一样,社会必须合乎目的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因此,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为规律。然而,这同用劳动时间计量交换价值(劳动或劳动产品)有本质区别。”[26]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计划性是共同生产的首要规律,它不仅可以消灭资源浪费,更可以有计划地节约时间,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物质产品,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精神文明比如科技、文化、艺术、绘画、体育等等的时间。在共产主义社会实行计划性生产主要是为了减少浪费。我们不应该把一个生产性措施上升为社会制度存废之争,而应该辩证地看待计划与市场手段的关系。
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基本巩固之后,“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并且为此)就要有更高形式的劳动组织。”[27]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应该是劳动人民不仅掌握了政权同时也享有财产权的社会关系形式,是消灭了一部分人利用生产资料占有权剥削另一部分人的社会。至于这种社会关系形式和劳动组织形式具体是怎样的,需要人们根据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生产力发展状况、人类文明发展的状况来确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