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衡量价值积累的方法问题探讨

如何衡量价值积累的方法问题探讨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马克思认为财富的积累同时也伴随着价值的积累,价值的积累反映着财富积累的程度,机器体系就是财富与价值积累的结果,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机器中所含的积累的价值是劳动时间,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对机器中所含的积累价值进行计量。恩格斯曾于1894年10月为《资本论》第三卷写的序言中谈到积累价值问题,但他对于积累的价值也没有进行论述和计量。

如何衡量价值积累的方法问题探讨

虽然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资本家依靠暴力、掠夺、饥饿、血腥立法和欺骗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的,但马克思绝不是说抢劫可以产生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由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文化水平决定的,暴力是资本主义的催化剂。马克思更为详细论述的是资本家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将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断积累和物化为固定资本。我们这里所谈的主要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物质化问题。

马克思指出:“但是,一切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就是积累的方法,而积累的每一次扩大又反过来成为发展这些方法的手段。”[40]积累的资本按其物质组成来看,可以分成劳动材料、劳动资料和活劳动三个要素。劳动材料是指原材料和可以用作生产的产品,劳动资料主要是指劳动工具,活劳动是指现实劳动中的劳动者。

人们可能对剩余价值资本化为劳动资料和劳动材料的理解较为容易,而对活劳动也可以成为剩余价值的积累不易理解。活劳动永远是活动着的人,而不是物。但是,人的生活是需要物质的。随着剩余价值积累的增加,活劳动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条件改善,掌握的知识增加,可享受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得到相对的改善和提高,这都是剩余价值积累物化的表现。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家的积累越来越多,劳动者的生活也会有所改善,但永远处于相对贫困状态。这时,社会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程度加重。

马克思从机器是物化的剩余价值,价值是用劳动时间计量的原理出发,指出了自动化机器本身是物化的劳动时间。积累的资本的一部分物化为固定资本,物化在劳动工具中,特别是物化在机器中。自动化机器是一种特殊变化的资本形态,是资本总过程决定的资本的特殊的存在方式,代表资本的生产力。马克思说:“加入资本的生产过程以后,劳动资料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形态变化,它的最后的形态是机器,或者更确切些说,是自动的机器体系(即机器体系;自动的机器体系不过是最完善、最适当的机器体系形式,只有它才使机器成为体系。)”[41]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罗德戴尔关于资本是一种与劳动无关的、特殊的利润源泉,因而也是财富的源泉时说:“由此可见,罗德戴尔把固定资本说成是和劳动时间无关的、独立的价值源泉,是何等荒谬。固定资本只有从它本身是对象化劳动时间来说,并且从它创造剩余劳动时间来说,才是这样的源泉。”[42]

马克思指出,固定资本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因此,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已经达到的发展程度——换句话说,资本本身已经在多大的程度上成为它自己的生产的前提条件,即以自身为前提,——是以固定资本的现有规模来衡量的;不仅是以固定资本的量,而且是以固定资本的质来衡量的。”[43]之所以固定资本能够代表生产力,是因为在固定资本中,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以及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上的技巧。资本家通过固定资本即机器体系,占有更多的自然物质,占有科学技术,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更大地增加生产规模,更多地增加机器的量和改进机器的质。

马克思指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一方面,随着固定资本即机器体系的发展,劳动得到解放:“是因为资本在这里——完全是无意地——使人的劳动,使力量的支出缩减到最低限度。这将有利于解放了的劳动,也是使劳动获得解放的条件。”[44]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将会产生两极分化。一极是资本的膨胀力越大,资本家越富有;另一极是随着资本转化为固定资本,机器所代替的人越多,失业的人也越多,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也越大。或者说,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相对的贫民也越多。生产者阶级越来越受到贫困、劳动折磨。马克思指出:“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像其他一切规律一样,这个规律的实现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有所变化,不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不属于这里的范围。”[45]“当经济学的智者们向工人说教,要工人使自己的人数去适应资本增殖的需要时,他们的愚蠢是很清楚的。”[46]“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进,花费越来越少的人力可以推动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这个规律在不是工人使用劳动资料,而是劳动资料使用工人的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表现为:劳动生产力越高,工人对他们就业手段的压力就越大,因而他们的生存条件,即为增加他人财富或为资本自行增殖而出卖自己的力气,也就越没有保障。”[47]

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本进一步集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市场国际化,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等情况的出现,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取代。(www.xing528.com)

马克思关于这种未来社会的前景描绘,并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而是基于现实生产方式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人类历史上的进步,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成就应该是继承,所抛弃的是资本主义人剥削人的罪恶。

虽然马克思认为财富的积累同时也伴随着价值的积累,价值的积累反映着财富积累的程度,机器体系就是财富与价值积累的结果,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机器中所含的积累的价值是劳动时间,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对机器中所含的积累价值进行计量。后人对使用机器可以创造出巨量的价值不理解,以致不少经济学家从表象出发,误认为机器可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否定工人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者,认为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

恩格斯曾于1894年10月为《资本论》第三卷写的序言中谈到积累价值问题,但他对于积累的价值也没有进行论述和计量。他说:“价值规律从一开始就同那种由资本主义思想方法产生的见解相反。按照这种见解,构成资本的那种积累起来的过去劳动,不仅是一定数额的现成价值,而且因为它作为生产和利润形成的因素,也形成价值,所以是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的源泉;价值规律则确认,只有活劳动才具有这种属性。资本家期望按照自己资本的量的比例来取得相等的利润,因而把他们预付的资本看作他们利润的一种成本价格,这是大家知道的。但是,如果施米特利用这个想法,借此来把那个按平均利润率计算的价格同价值规律协调起来,那么,他就把价值规律本身抛弃了,因为他把一种完全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想法,作为共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合并到这个规律中去了。”[48]“或者是,积累的劳动同活的劳动一起形成价值。如果这样,价值规律就不适用了。”[49]“或者是,积累的劳动不形成价值。如果是这样,施米特的论证就同价值规律不相容。”[50]

当时德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哲学家施米特认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资本与活劳动一起创造剩余价值。总剩余价值除以资本家付出的总资本,就是平均利润,产品就是按照成本加平均利润出售的。实际上他所说的商品的市场价格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平均利润形成以后的生产价格。他的理论与马克思理论最大的不同,是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只有活劳动才创造,而他认为积累的资本如机器也创造剩余价值。这样,就把由活劳动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这个问题的实质掩盖了。恩格斯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观点。如果剩余价值也由积累的劳动即资本或机器创造,那么,资本家从市场上买来的生产资料如机器,经过工厂之后价值变大了,与它们在市场上购买时的价值是不相等的,因而等价交换这个规律就不适用了。如果积累的劳动即资本不创造剩余价值,那么,经过工厂劳动加工后价值增加,这也与等价交换规律不相容。马克思的理论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市场上均是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只有在工厂中,在劳动时,劳动力或被要求增加劳动时间,或被要求增加劳动强度而创造出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在资本家看来,是他的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他的资本也是生产要素,与劳动力要素一样,也会产生剩余价值。因为施米特的理论与价值规律相矛盾,因而他写信给恩格斯,认为价值规律即等价交换是虚构的。恩格斯回信指出了他的错误(参阅第十四章)。

对于机器、资本等积累的劳动能不能创造剩余价值,涉及积累价值的计量问题,也涉及积累价值的范围、性质、功能、交换等问题,同时也涉及剥削合法与否、消灭剥削应不应该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弄清的一个重大问题。本书第十一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由于长期对资本主义积累、资本主义扬弃的问题认识不清,造成了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占绝对多数的情况下,忽视了人所获得的自由度与生产力发展的程度相适应,与人的解放程度相一致,更与人类社会的财富积累程度相一致的问题,没有辩证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一方面,为资本家个人积累财富,另一方面,也为社会主义创造条件。列宁曾指出:“因为,如果资本主义大企业成了垄断组织,那就是说,它面向全体人民。如果它成了国家垄断组织,那就是说,由国家(在革命民主制的条件下,国家就是居民的、首先是工人和农民武装组织)来指导整个企业。但是为谁的利益服务呢?”[51]“或者是为地主和资本家的利益服务,那就不是革命民主国家,而是反动官僚国家,是帝国主义共和国。”[52]“或者是为革命民主派的利益服务,那就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53]“因为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跨进一步。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无非是变得有利用于全体人民的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就这一点来说,国家资本主义垄断也就不再是资本主义垄断了。”[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