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在考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即资本的历史起源后,指出资本主义是在封建主义生产力发展上的必然。因此,虽然资本积累的罪恶罄竹难书,但我们不能认为,资本主义是靠暴力产生的。当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消灭,寡头统治的国家也最终会被人民民主的国家所替代。资本积聚是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而增大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在考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即资本的历史起源后,指出资本主义是在封建主义生产力发展上的必然。这是因为,虽然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外部条件的归属对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但最终还是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劳动资料和劳动条件的归属,使之适宜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虽然资本积累的罪恶罄竹难书,但我们不能认为,资本主义是靠暴力产生的。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暴力只是资本主义的助产婆。苏联的资本主义复辟的政治原因,也应从经济环境中去寻找。我们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张的时代,因而资产阶级思想在共产党内泛滥有其环境因素,关键是共产党能不能把握住新生的社会主义因素,能不能把握住如何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中寻找到社会主义的正确航向,能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第七节阐述的关于资本积累趋势的结论。这个结论可以简要地归结为一句话:人类社会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虽然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只有三页,但却极其重要。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脱胎于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封建社会是一种私有制社会。这种生产是生产资料比如劳动工具、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的外部环境比如土地、林木、矿山属于私有,产品主要是为了自给,生产相对分散,社会联系不紧密。马克思说:“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对自然的社会统治和社会调节,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物质手段。”[31]马克思的这段话很深刻,说的是社会发展规律,说的是封建社会生产方式为什么必然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替代。在封建社会,佃农给地主交地租,只是佃农和地主之间的事,与其他人无太多联系。而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主要是为了别人的需要而生产,这个“别人”不是一个特定的人群,而是社会的人。联系社会人的纽带,是商品中所含的一般性、共同性的价值。因而资本主义生产首先是社会的,资本也必须在社会性生产中增殖。所以,资本主义生产与封建社会的生产发生矛盾,最后以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消灭了封建生产的分割性。这种社会发展的趋势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阶级所能左右得了的,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资本积累的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消灭。生产的日益社会化,社会公益事业的日益发展,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趋势的反映,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的正确性正被现实所证实。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过程,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资本化,资本的本性——贪婪,决定了资本不择手段地增加剩余价值,因而必须不断地扩大再生产的规模,生存的竞争也迫使资本不断地扩大再生产的规模,所以,资本主义生产会以大规模的扩张进行下去。资本不断扩大再生产规模的过程也是资本不断增加积累的过程。资本积累的趋势是寡头人数越来越少,而他们积累的资本越来越多,两极分化也越来越严重,社会越来越不公平。当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消灭,寡头统治的国家也最终会被人民民主的国家所替代。这一点不仅马克思主义者看得明白,而且连寡头们也看得较为明白。在叶利钦时代靠掠夺国有资产成为百万富翁、拥有很大影响力的俄罗斯公共电视台的金融寡头别列佐夫斯基曾说过如下一段话:“无论是1996年那样的寡头政治,即克里姆林宫在几个大的商业集团的利益之间搞平衡,还是1999年那样的寡头政治,即克里姆林宫与相处友好的寡头们一起联手反对那些不友好的寡头们,都不再存在。总之,通常概念意义上的寡头政治无论如何不会再有了。从寡头手中把国家抢回来所用的时间要比寡头们为把国家搞到手所用的时间少得多。现在大资本家已经不再是通过总统来管理国家,而只是羞答答地建议总统领导他们这些资本家。”[32]从别列佐夫斯基的话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资本主义复辟后,国家政权是寡头之间协商统治民众的机关,并不是全民的国家。二是人民民主势力还可以从寡头手中夺回权力和财产。

3.人们主观观念的影响。社会发展的规律虽然是不可抗拒的,但人的主观观念也不是毫无作用。马克思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33]从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虽然企图阻挠社会前进的阶级在社会发展的规律面前最终并不能阻挡历史的车轮前行,但是他们的倒行逆施会使社会发展的步伐减慢。不过,由于商品生产所产生的平等观念、公平观念深入人心,而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企业的专制独裁和剥削,与人们日益增强的平等公平观念格格格不入,所以,劳动者的觉醒对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疑起很重要的作用。无产阶级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社会前进。这个结论已经被事实所证明。比如,两次世界大战以后,70多年来,虽然局部的战争不断,但没有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有直接关系。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减轻,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更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社会主义的示范作用有直接的关系。

4.资本集中、资本积聚和生产资料积聚与集中。为了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在不断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进行资本积累)的同时,也进行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

资本集中是指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的过程。资本集中是资本主义信用发展的结果,也是资本家之间激烈竞争的结果。资本主义信用的发展,使社会上分散的货币被吸引到个别资本家手里,这也是资本主义股份制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大资本吞并小资本,资本高度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里。这既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也是资本主义消灭自己的道路。

资本积聚是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而增大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家把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增加为资本,增加的这部分资本又会获得新的剩余价值,新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又被作为资本使用,再带来新的剩余价值……这种情况使单个资本家手中的资本越来越大,马克思称之为资本积聚。资本积聚以资本积累为前提。资本积聚,一方面,使单个资本增大;另一方面,个别资本的增长会受到其他资本的排斥。比如,某资本家出资1000万元办工厂,每年带来200万元剩余价值。如果这200万元不是被资本家完全消费,而是将其中100万元又作为资本投入生产,这是资本积累。如果新投入的100万元可带来20万元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又把20万元中的10万元作为资本使用……如此不断地进行下去,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越来越多,资本量也越来越大,这便是资本积聚。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中说到生产资料的积聚和集中。如果从生产资料是固定资本、是物化劳动方面去理解,则生产资料的积聚和集中的意义与资本的积聚和集中相同。

随着资本的大规模积聚,生产资料日益集中,特别是金融业的发展,使资本的积聚越来越快。资本在大规模剥削剩余价值的同时,也使自身变得越来越带有社会生产的性质。比如,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出现,就是资本社会化的一个表现。当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为公共所有时,也就是当劳动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进一步转化为全社会的公共生产资料时,资本才能归于自己的本源,作为价值的代表——货币——发挥作用。

5.资本主义生产的全球化。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全球化,是资本积聚的不断扩大、劳动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生产资料日益节省和日益社会化、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的必然。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离灭亡也就不远了。现在的世界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中国,出现了“一国两制”的情况,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共同存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方面,这种情况说明了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增加,处于扬弃的过程中;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适应世界市场网的举措,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见不得社会主义国家兴旺发达。目前,处于金融帝国主义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必然会不断挑起争端,会以各种方法和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苏联解体就是苏共领导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资本专政、实现人类平等与公正公平的道路和途径、在资本主义国家占多数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人民民主和自由以及资本全球化时代新生产方式产生的条件、形式等认识不清造成的。

6.劳动者的抗争对社会转型的加速作用。劳动者的抗争在社会转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资本的本性是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指望资本家发慈悲主动给予劳动者更多的利益是不可能的。劳动者要摆脱资本的奴役,只有进行斗争。劳动者对资本的斗争过程,就是劳动者解除资本专制、实现社会民主化的过程。这种斗争有时表现为表面的和平或平静,但斗争中的每一步都充满着多变和凶险。斗争的方式需依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而定。

2013年逝世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因反对白人种族歧视而被关进监狱27年。但当他被释放并被选为南非总统后,并没有对白人报复,他被全世界人民所尊重。如果没有他和他的战友们的抗争,就不会有他及他的种族的后来。有人只赞美他的非暴力抗争,而指责社会主义的暴力抗争。这种看问题的方法不是辩证的。曼德拉看问题的方法就与众不同。他身处斗争的旋涡中,最能体会抗争的重要性。他每年10月1日在狱中都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说明了他对中国人民暴力抗争的赞同。采用暴力的或非暴力的合法的抗争,需依当时当地的情况而定。释放曼德拉并交出白人政权的南非前总统德克勒克,同样也是值得人们尊重的,因为他认识到了白人种族歧视是反人类的罪恶,他敢于面对这样的罪恶,勇于纠正这样的罪恶。

7.劳动社会化的方向——个人所有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一段话非常著名:“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34]

资本主义生产使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使劳动社会化的程度加深,为人类社会公共占有生产资料创造了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实现真正的平等、公正、公平、民主、自由的平台,任何人都不能再无偿地占有他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只能从社会那里领回自己的劳动所得,作为自己的生活资料。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显然与互相分割的自给自足的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私有制生产不同,也与相互紧密联系的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同,马克思称这种所有制为个人所有制。

关于个人所有制的内涵,100多年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在马克思生前,就有杜林攻击说:“马克思先生安心于他那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所有制的混沌世界,却让他的信徒们自己去解这个深奥的辩证法之谜。”[35]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反驳说:“靠剥夺剥夺者而建立起来的状态,被称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然而是在土地和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对任何一个懂德语的人来说,这就是说,社会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涉及产品,也就是涉及消费品。为了使甚至六岁的儿童也能明白这一点,马克思在第56页设想了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也就是设想了一个按社会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联合体,还说:‘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一个社会产品。这个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36]恩格斯还说,社会的力量是一种自然力量,当我们还不认识它时,它会起盲目的破坏的作用,它好像是一种无法理解的自然力奴役我们。如果一旦我们认识了它的本性,它就会被我们所利用,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今天的强大的生产力。”[37]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让位于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时,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即产品起初奴役生产者而后又奴役占有者的占有方式,就让位于那种以现代生产资料的本性为基础的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38]也就是说,个人所有制是一种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人人有份、生活资料依劳动所得归个人的所有制。

恩格斯把个人所有制说得相当清楚了,应该没有什么疑义。为什么后人争论不休呢?在分析了论述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后发现,不少学者仅仅从生产资料的归属方面理解个人所有制,而把消费品归属于分配范畴,与所有制无关。其实,消费品的分配与生产是紧密联系着的。马克思认为,分配只是生产条件的再分配。生产条件当然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所以,分配和消费也属所有制的内容。这样,个人所有制的内涵就清楚了:生产资料归公共所有,消费品归个人所有。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三编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中,指出了社会变革的道路是:“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39]可见,实现完全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占有方式、分配方式,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中所列举的。但是,我们遇到的实际情况是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所以,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具体的,不能教条式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采用了商品生产,创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算起,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已经被实践了100多年。从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已进行了40年。总结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我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通往“个人所有制”的现实之路。在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后,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在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确实还如马克思所说,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马克思说:“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40]社会主义为加快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拓展世界市场,所以,资产阶级法权不能不讲条件地限制;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不能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而社会主义由于能够正确处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关系,能够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的痛苦和痉挛;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是为了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内外部条件和资源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真正的平等、公正、公平、民主、自由,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就是人民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掌握国家政权和财产权,并在民主的基础上集权和在民主监督下行使权力。只要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按照党中央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的就一定能达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个人所有制目标也一定能实现。

【注释】

[1]《列宁选集》第二卷,第3版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34页。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07页。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68页。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22页。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21页。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23页。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23页。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45页注(221a)。

[9]高放著:《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19-20页。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46页。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64页。(www.xing528.com)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63页。

[13]姚森主编,肖敬若审订:《社会发展简史》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2-3页。

[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62页。

[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62页。

[1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65页。

[1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67页。

[1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67页。

[1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68页。

[2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68-869页。

[2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69-870页。

[2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70页。

[2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70页。

[24]姚森主编,肖敬若审订:《社会发展简史》下册,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3页。

[25]姚森主编,肖敬若审订:《社会发展简史》下册,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3页。

[2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71页注(250)。

[2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71页注(248)。

[28]中央党校科研部:《苏联剧变纪实》(内部资料),1991年。

[29]《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版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1-22页。

[30]《时事报告》2003年第12期。

[3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72-873页。

[32]徐向梅:《普京的政治治理和俄罗斯政治走势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7年第1期。

[3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73页。

[3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74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08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09页。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7页。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7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8页。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6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