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人们用以进行商品交换的工具。货币是价值的代表,本身不是资本,但在特定条件下,货币能够转化为资本,这个特定条件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马克思对货币的论述是十分精彩的。《资本论》第一篇的题目就是“商品和货币”。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商品入手的。商品不仅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且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可以通过商品的使用过程表现出来,价值可以通过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由于交换价值和价值都看不到摸不着,所以人们用一种现实的东西代表价值,代表价值的东西就成为了货币。由于充当货币的东西本身也是商品,比如金、银等贵金属,它们既可以充当货币,用于量度其他商品的多或少,其本身也可以用作制造其他可使用的器具,因而,马克思说:“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是货币。”[1]可见,货币是人所创造的一种工具,作为价值的代表,它在流通中执行衡量相互交换的商品多或少的职能。
马克思之所以花了许多篇幅来论述货币,一是因为价值看不见摸不着,而人们几千年来看到的只是货币,不把货币的本质论述清楚,人们就不理解价值。把货币问题论述清楚了,人们在使用货币时就会想一想,多少货币可以代表多少价值,这会打破对商品和金钱的崇拜。马克思把人们对商品和金钱的崇拜称为“商品拜物教”。形成商品拜物教的原因,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本来私人的有用劳动是社会总有用劳动的一部分,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私人有用劳动的表现就是为别人生产有用商品,在与别人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人们利用了价值是商品的共同性、同一性的特性,把价值和价值的代表——货币,用作衡量相互交换劳动产品多或少的一种工具,因此,是价值把社会中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此时的货币,则反映着人们的某种社会关系。但是,由于社会生产的无计划性,私人劳动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如果生产的商品超过了社会的需要,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商品生产者就会亏损;如果生产的商品少了,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生产者也错过了发财的机会。这两种情况的直接表现就是商品生产者货币的增加或减少,私有商品生产者对于货币的增减,感到痛苦和无奈。所以,本来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货币的插足,似乎成了天然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由于人们不知道货币是什么,不知道货币是人所创造的一种工具,因而认为货币是自然形成的,与天有关,与人无关,于是,人们对金钱产生崇拜也就不足为奇了。马克思揭示货币的本质,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消除人们的金钱崇拜观念。
马克思引用了哥伦布的话和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的话来说明人们对金钱的崇拜:
哥伦布1503年寄自牙买加的信上说:
金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有了金,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2]
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说: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
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
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吓!你们这些天神啊,为什么要给我这些东西呢?
嘿,这东西会把你们的祭司和仆人从你们的身旁拉走;
把健汉头颅底下的枕垫抽去;
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
它可以使受咒诅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
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
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
来,该死的土块,你这人尽可夫的娼妇……[3]
也有人极端憎恨金钱破坏经济秩序和道德秩序。马克思引用了索夫克勒斯《安提戈涅》中的话来说明有人对金钱的憎恨:(www.xing528.com)
人间再没有像金钱这样坏的东西,
这东西可以使城邦毁灭,使人们被赶出家乡,
把善良的人教坏,使他们走上邪路,作些可耻的事,
甚至叫人为非作歹,干出种种罪行。[4]
二是马克思揭示货币的本质,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货币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人们不明白货币是什么,对金钱产生崇拜或憎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知道铸币是价值的符号,不知道国家强制发行的信用纸币的根源是价值支付的独立职能所致。铸币和纸币都不能离开它们所代表的价值。否则,它们只有它们本身的价值,比如金和银只能是金器和银器,纸只能是日常用的纸。国家利用了铸币和纸币代表价值的功能,利用了它们代表价值独立支付的功能,用国家信用发行铸币和纸币。在货币进入流通时,它的价值已经是既定的了,任何商品都要通过货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而有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金、银天然就是货币,人们使用它们时凭想象给它们以价值。比如,1691年约翰·洛克在《略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中说:“由于银具有适于作货币的质,人们就一致同意给银一种想象的价值。”[5]有的经济学家认为,金、银本身具有价值,如果被用作货币,将再被追加一个价值。比如约翰·罗在《论货币和贸易》中说:“银按照它具有的使用价值即它的实际价值进行交换;由于它被用做货币,又取得一个追加价值。”[6]有经济学家并不知道货币的真正性质,却在教训别人。罗雪尔就是这样的人。马克思引用了他在1858年出版的《国民经济学原理》中的话并评论说:“罗雪尔教授先生教训我们说:‘错误的货币定义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货币比商品多一些,一类认为货币比商品少一些。’接着他杂乱无章地开列了一份关于货币性质的著作的目录,从这个书目丝毫也不能了解真实的货币理论史。最后他训诫说:‘此外,不能否认,大部分现代国民经济学家对于使货币不同于其他商品的那些特性(莫非指比商品多一些或少一些吗?)是注意得不够的……就这一点说,加尼尔之流的半重商主义的反动就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了。’多一些——少一些——不够——就这一点说——不是完全!这就是对概念下的定义!而罗雪尔先生还谦逊地把这类教授式的折中主义空谈命名为政治经济学的‘解剖生理学的方法!’不过有一个发现要归功于他,那就是:货币是‘一种快意的商品’。”[7]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有的社会主义者企图用劳动券代替货币从而使私人劳动的产品直接成为社会产品,达到改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马克思认为这是幻想。商品内部的矛盾决定了只要商品生产存在,货币就废除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不可能被消灭。马克思关于货币的理论,对于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是有一定意义的。
2.马克思关于资本的论述。关于资本的定义,教科书上说,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也就是说,资本的本源同一般货币一样,是价值,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一般货币才转化为有特殊意义的资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分不清资本和普通货币的区别。资本和货币,用于剥削的生产和不剥削的生产,其含义大相径庭。
对于资本这个名词的来源,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第一个采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这个名词的是历史上的第一个资本家民族,即15世纪和16世纪的意大利人。对于资本的含义,恩格斯说:“关于资本,马克思‘不是使用流行的经济学概念,即资本是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其实,他是这样说的:一定的价值额,只有在它产生剩余价值,从而增殖价值时,才变为资本。”[8]马克思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使用资本这个概念的。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资本是价值的一个独立形式,是由货币转化来的。资本与价值不同的是,资本可以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是可以增殖的价值。
资本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马克思曾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讲演中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9]他还说:“我们知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10]可见,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11]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相互之间也发生影响,人们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并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但是,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受生产资料性质的制约。比如在冷兵器时代和使用火器时代,军队的内部组织必然不一样,人们借以组成军队并能作为军队行动的那些关系必然改变,各个军队相互间的关系也必然发生改变。人们往往难以在短时期内体会到生产力的变化对社会形态的影响,但人们对生产关系的变化,特别是生产关系的主要方面即劳动分工方式、所有制形式、人们在劳动中的关系、分配关系、贸易经营方式的变化,则十分敏感。当生产关系与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社会关系、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具有独特特征的新社会形态就出现了。这种新社会形态随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呈现出渐进性。处于社会新旧形态交替中的共产党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促进社会新形态的发展。明白这个道理,对于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十分重要。
资本产生的过程是曲折复杂的。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产生的前提,资本由价值的两种形式不断变换而产生。价值的两种形式是:货币和商品。在社会上,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产生了商品的生产者,他生产商品是为了卖给别人使用,目的是把商品变为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他的行为可用公式表示为:商品—货币—商品。如果商品用W表示,货币用G表示,则他的行为就是W—G—W。与商品的生产者相对应,有一种人是商品的消费者,他用货币购买商品,是为了自己使用,他的行为可用公式表示为:货币—商品,即G—W。
资本家是商品的生产者,但他是另外一种人。他生产商品不是为了与别人互通有无,而是为了赚钱。他在生产前,要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如机器、原材料,选厂址,建厂房,购买劳动力,等等,进行商品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他的行为可用公式表示为: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如果用G′表示增殖的货币,则他的行为就是G—W—G′。资本家把货币转化为商品,是一种获得更多货币的手段。
商品的买和卖,就是商品的流通。价值随商品不断地进入流通领域,又不断地离开流通领域,“在流通中保存自己,扩大自己,扩大以后又从流通中返回来,并且不断重新开始同样的循环”[12]。在这种循环中,货币就生出新的货币,货币也就成为资本。
为什么货币要转变为商品形态才能增殖,才能变为资本?这是因为,货币变为生产资料,进入工厂,经过劳动者的劳动加工,新的商品携带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再到市场上出售,就可以实现更多的价值,从而实现价值的增值。新商品价值中之所以含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由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私有企业主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而在工厂里,利用生产资料私有权强迫劳动者在劳动中创造绝对剩余价值或相对剩余价值。
有人可能认为,通过贱买贵卖,货币不是也可增殖吗?
货币通过贱买贵卖增殖,好像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种说法是“在流通中也可以产生剩余价值”的另一种说法。如果仔细想一想,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一是平等的交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商品进入流通领域时,也就是在商品进入市场前,它的价值已经确定了。在商品交换中,大家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你所付出的,也是我所得到的,谁也不吃亏,谁也没占便宜。所以,仅通过交换,仅在流通领域,是产生不了剩余价值的。二是不平等的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进入市场的商品总价值是一定的,如果有人利用暴力在交换中不遵循等价原则,那么,他发财了,别人就一定会亏损,他得到多少,别人就会失去多少。所以,贱买贵卖,有人得就有人失,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不是通过贱买贵卖产生的。
会下“金蛋”的资本,作为会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通过在流通领域,先把作为货币形态的自己变为商品,再把商品投入工厂生产出新产品,使新产品的价值增加。新产品的价值之所以能增大,是由于它增添了一种新的价值——剩余价值。此时,增添了新价值的新商品再回到流通领域,通过交换,变为增大了货币。于是,资本,就在不断变换自己面貌的过程中使自己增大、粗壮、肥硕,而劳动力成为商品则是资本产生的前提。资本就是私有者通过生产资料私有权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产生的。
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就是生产资料私有者以资本为纽带以占有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为目的的一种社会制度,其基本特征是以私营经济为主,没有政府干预或者政府干预很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不断地生产更多的商品时,才能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它天生就有如下特点:一是无限地扩大再生产,使商品增多。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很丰富,以致不断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是商品必须卖出去才能赚到钱,所以争夺商品市场成为资本得以实现的关键。一旦商品卖不出去,资本不能增殖时,为了一己私利的资本家会采用一切手段,包括采用战争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因此,发动战争和制造动乱以占领别国市场就成为资本主义的生存原则之一。三是由于只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才能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雇佣劳动制是资本家发财的根本原因。四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只有保持足够的失业人群,资本家才能从市场上购买到廉价劳动力。因而马克思说:“除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的阶级的存在是资本的必要前提。”[13]“只是由于积累起来的、过去的、对象化的劳动支配直接的、活的劳动,积累起来的劳动才变为资本。”[14]“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15]
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含义、资本产生的前提、资本的内容、资本产生过程的论述,使我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家的剥削与劳动者的相互关系,都有很明晰的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是一种以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它的社会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资本主义的剥削以必需的雇佣大军的存在为前提,而雇佣大军的存在又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相关联。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既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也拥有国家政权,人们通过劳动创造财富,是为了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性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目的是为了利用商品扩大世界交往,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