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从解答经济学的元问题——价值——入手,围绕价值问题,以系统的、相互联系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观点分析现存的资本主义,建立起了经济学的基本构架,不仅为经济科学学科树立了一个可效法的范式,也成为各科学学科的范式。
西方以往的和现存的部分经济学基础理论著作,都是离开现实作一假设,然后进行各种假设性推理,得出的假设性理论往往是自说自话,难以指导实践。例如,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创始人卡尔·门格尔(1840—1921年)为了论证他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举例说,原始森林中居住的人只需几十株树木就够用了,即使野火烧毁了一千株树木,对他也毫无影响。但是如果这个原始森林中生长有几棵果树,为这个人日常所食用,即使死掉一棵,他也要挨饿。可见,随着财货数量的增加,人所感受到的财货的效用减少,以至于最后为零。所以,财货的价值,取决于边际单位财货的价值。庞巴维克举的例子是深山中的一个老农,有5袋谷物,1袋用于维持生命,1袋用于改善生活,1袋喂家禽,1袋酿酒,1袋喂鹦鹉。老农对这5袋谷物的评价是不一样的。第一袋价值最高,第五袋最低,结论是物品的价值由人根据效用和需要程度而决定。他们为什么举深山老林与世隔绝的人的例子?就是因为他们的学说没有生活依据和现实依据。在现实中,社会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你不需要的物品,也许别人需要,后人需要;你认为没有价值的物品,对他人不一定没有价值。《资本论》则不然。《资本论》中的每一个结论,都是马克思依实际情况和资料,研究了前人的理论进行重新探索的结果。马克思致力于揭示表象掩盖着的实质,不做脱离实际的假设,更不以脱离实际的假设指导实践。《资本论》前两章关于价值的分析很抽象,但也没有脱离现实问题。1865年,恩格斯曾建议马克思将《资本论》分批出版。当时共产主义运动需要马克思的理论,所得稿费也有助于解决马克思家庭的困难。但是,马克思回信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但是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我的方法,在它们没有完整地摆在我面前时,不拿去付印。”[66]马克思是把学术成果当作艺术品来雕琢。任何一门科学学科,如果不能从解决这门科学的元问题入手,不以实际为依据,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不能够指导实践,即使轰动一时,即使得到了当时的人的认可,也很难成为科学,更谈不上生命力。(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