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的乡村工业受普遍存在的信贷的支持,使企业家们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也能轻松地开展业务。如我们在第二章中所见,大多时候进口商和生产商销售纱线、颜料和其他原料是以赊销方式进行的,由此为布线商解决了部分经营资金问题。当代的企业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信贷环境。首先,购买设备的原始投资相当大,这消耗了大部分资本金。第二,乡村工业的快速增长产生了对原料的巨大需求,造成原料的短缺,由此形成卖方市场,很少有生产者或经销商愿意提供赊销;并且,对于精纺和毛织企业言,需求的季节性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撑企业在春夏销售淡季时的生产。
因此,当代乡村企业对经营资金的需求非常高。同时,国有金融机构不愿意借款给非国有企业,企业家们也非常谨慎,不指望国有银行的帮助。自经济改革政策实施以来,国家的借款政策变动频繁:当经济过热时,中央政府的第一反应是信贷收缩——信贷收缩的第一个对象往往是非国有企业。[71]1989—1990年,当50年代初以来的第一轮持续的通货膨胀引起公众不满时,政府收缩了银根,许多高阳企业同时陷入困境。乡村企业家意识到过于依赖国有金融机构是很有风险的。许多企业家宁愿选择较高利息的再投资和其他非银行渠道的借款。它们使用的许多融资方式与战前的企业十分相似。
传统的中国商业企业吸收职员和其他个人的存款,支付给他们利息。这一模式在战前应用的非常普遍,这部分是由于当地金融体系不完善造成的。当代高阳企业复兴了这一模式。企业吸收的储蓄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渠道:第一,许多股东将他们投资所获得的红利储存在企业。34家被调查企业中的大多数(84%)使用了这一方式,从中获得了相当多的资金,1995年拥有存款最多的企业储蓄额达600万元,所有企业吸收存款的平均数是60万元。
企业的雇员同样也在企业储蓄资金。我们调查的34家企业基本是平均分割为两类,一类(17家企业)允许职员在企业存款;另一类(16家企业)没有采取这种形式。[72]在这些没有采取这种形式的企业中,一般是由于经理认为经常要计算小额存取款的利息比较麻烦。[73](www.xing528.com)
企业吸收存款的第三个来源于某个合伙人的朋友,虽然并不持有该企业股份,但是因为朋友关系将其资金存入该企业。调查中有22家企业(占34家企业的64%)允许这种形式的存款,17家企业报告说,它们经常吸收这样的存款。在这17家企业中,每家企业的平均储蓄达200万元。非企业合伙人的个人的存款可以从几个角度看待,对于企业经理来说,这些存款可看作是私人贷款。对于提供贷款的个人来说,这是一种投资,它可以加强提供贷款的个人与他的亲戚或朋友,也是企业中某一合伙人的人际关系。在每个使用这类存款制度的企业中,内部制度要规定存款的利息率——相对高于银行的利息率——以及撤走资金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求在撤资前通知企业,根据撤出资金的多少决定等待被认可的期限,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
以这些方式募集的大多资金来自于乡村家庭从事工业或商业活动所积累的盈余。作为企业管理者所赚到的工资和按股份分享的利润往往会再投资于该企业。结果是从第三个增长期一开始就出现了蓬勃的发展。我们可以从调查企业(表9.1)股价的上升中清楚地看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