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阳的许多大企业都从事毛纺织业,这是在第三个增长阶段中诞生的新业务。高阳地区不是一个传统的毛织品生产区,高阳的第一家毛纺厂建立于1984年。10年后(1995年),纺锤的生产能力达到精纺2万锤,粗纺2.5万锤,织布能力达1100万米。[44]尽管高阳企业都是从事毛织业的新手,但是其增长却非常迅速,在毛织业的不同部门成为主要的生产者。1995年,高阳企业产出大约2.3万吨针织纱线,约占中国针织纱线总产出的6.3%。同时,毛织品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6%,其生产能力在90年代中期飞速上涨。[45]
毛纺和毛织都是由工厂来经营的,它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关系与棉纺织业所带来的大不相同。毛纺织业的原始投资需求非常大,为了征集足够的资金创办企业,企业家形成合作关系(采用合伙,或者合股的形式),他们集中劳力和资本建立一家企业。企业的工作地点不在家里,也很少使用家庭内部的劳动力。最小的工厂至少要雇用20名工人,1995年高阳县最大的毛纺厂雇用了3000名工人。毛织品厂同时吸收本地和外地的劳动力,由此在高阳产生了一批乡村工人阶级;1995年春,高阳登记的外来工人有1万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工作在毛纺厂的未婚女青年。
为了理解毛纺织业的飞速增长,我们需要简单考察一下中国毛纺业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整体发展情况。尽管中国毛纺织业自1978年改革以来的发展速度要快于纺织业的其他部门,但是毛织品的人均消费量仍然相当低,每人每年大约消费1/3公斤羊毛。[46]毛纺织业的快速扩张大部分是由乡村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的。在90年代初,中国大约有3000家毛纺厂,其中2000家是乡镇企业。1995年,国有企业的产出只占全国总产出的1/3,其余2/3是由乡镇企业生产的。[47]在高阳,毛织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些乡村企业家使用国有企业放弃的旧设备,因此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一些;另一些则使用先进的技术,包括计算机控制开关的气流毛纺设备。
毛织业的快速增长是国内外需求变化的结果。尽管毛织品的人均消费量仍然较低,却比改革前要高出九倍多。中国毛织品的需求呈现高收入弹性,随着收入的上升,国内需求量也在上升。[48](www.xing528.com)
乡村商人现在大多穿着毛织的西式商业服装,裁剪得体的冬衣在城市和乡村人中越来越流行。时髦的毛绒服取代了早期的带衬里的夹克衫。在出口方面,中国出口的衣服中包含大量的毛织和针织品,同时含有大量毛织地毯和毛毯。所有这些都推进了羊毛加工业在近几年的快速增长。
促进乡村毛织业快速增长的第二个因素是政府关于原料政策的变化。在1978年经济改革政策实施之前,中国的毛纺织业大多是自给的,93%的原毛由国内提供的。[49]改革措施以多种方式影响了毛纺织业。牲畜的私有化,以及羊肉需求的不断增加,扰乱了国内的毛织品生产体系。同时,随着集体和私营纺织厂的建立,原毛的需求量也在上升。中国政府的反应是加入世界毛织品市场,大量增加原毛的进口。国有对毛织品销售体系的控制也放松了,尽管爆发了控制国内原毛供给的“羊毛战”,国家也不再对其实施垄断。对于原毛使用者(包括新建立的乡村工业企业)来说,这意味着可以按照公开的市场价格购买到国内外的原毛。1994年,高阳是新西兰羊毛最大的唯一的在中国地区消费者,进口量达1.5万吨。尽管近年来的竞争抬高了原毛的价格,但是调查中没有一家企业表示在获取原料方面有困难。[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