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织布的不同组织形式:家庭工匠、家庭作坊和合作经营

织布的不同组织形式:家庭工匠、家庭作坊和合作经营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庭工匠”型是织布的几乎所有工作环节都是由家庭成员完成的生产单位。家庭工匠、家庭作坊和家庭工厂是战前最普遍的织布组织形。然而,还有一小批织户采取了合作的形式。虽然合作经营这种形式从参与人数和总产量上看都无足轻重,但是它们是战后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的先驱。

织布的不同组织形式:家庭工匠、家庭作坊和合作经营

独立英国木机织工在他的农屋里工作,家人环绕在他的左右,纺织者在星期日或自己决定的假日里就停止纺织,这是一幅理想的景象,而我们对于乡村纺织的印象也定格于这一理想的图画。虽然我们可以在高阳发现相似的织布农户——在这个家庭里,父亲织布,妻子和孩子做准备工作——但是他们有一系列不同风格的组织形式,包括:使用雇工、建立小织布工场、建立大型织布工厂,合作经营。织布的组织形式可以大致分为四类:家庭工匠、家庭作坊、家庭工厂、合作经营。

1933年,在高阳织布区五个县100多个村庄里散布着3万多台铁轮织机。每台织机除了需要1个织工外,还需要3个人做准备工作,这意味着大约12万人参与了织布生产。吴知在整个织布区抽取了384户加以深入地研究[138],根据他的研究,70%—80%的被调查者采取家庭工匠或家庭作坊的经营形式。“家庭工匠”型是织布的几乎所有工作环节都是由家庭成员完成的生产单位。织户一般只拥有1台织机,由男人织布,妇女和儿童络经络纬、上浆、整经。[139]家庭作坊是由家庭工匠发展而来的,单个织户把利润投资,购买更多的织机并雇用帮工和家庭成员共同劳动。(在吴知的研究中,并未把家庭作坊单独列出来,而是涵盖在家庭工匠这一类型中。——译者注)

庭院是家庭工匠和家庭作坊的工作场所。大多乡村家庭生活在用墙围成的院子里,院子北部建有单层的住房,织机就摆放在院子中央附近的棚子内。天气好时,络经、络纬和上浆的工作就在院子里做;天气恶劣时,妇女和儿童就在住房内的土炕上做这些工作。铁轮织机不需要特殊的设施,而提花织机为了适应提花机架的高度,需要摆放在有坑的地方。(www.xing528.com)

一些家庭作坊发展成为拥有3—10台,甚至更多织机的小型织布工厂,一些就建在自家的院子内,还有一些则在自家房屋附近的土地上建一些厂棚。较大的织布工厂集中在提花织布区,离高阳县城不远,这样织户(factory manager)就可以方便地与赊销棉纱的布线庄和染线厂联系业务。小王果庄的家庭工厂较多,村里70%—80%的织工都在这些家庭工厂中工作。[140]小王果庄村民是率先开始使用铁轮织机的,到1916年,村里大多织工都在使用多臂机生产简单的提花织物。当提花纺织在1913—1919年代末出现时,小王果庄织户率先参与了这种专业化的生产。织提花布的收入相对较高,它使得小王果庄由一个陷入贫穷的乡村转变为一个全新的生机勃勃的乡村,村民们用他们增加的收入扩大作坊生产,建造新的住房。当其他相对不甚繁荣的村落的村民用手推车或挑担输送货物时,小王果庄的村民使用的是自行车抗日战争前夕,村里拥有一百多辆自行车,都是从日本进口的。

家庭工匠、家庭作坊和家庭工厂是战前最普遍的织布组织形。然而,还有一小批织户采取了合作的形式。虽然合作经营这种形式从参与人数和总产量上看都无足轻重,但是它们是战后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的先驱。20世纪30年代初期,有三种基本的合作组织形式:合作作坊、销售合作以及机房合作。第一种形式,织户集资购买织机,从染线作坊赊购棉纱,利润和损失在合作者中均摊;在销售合作中,织户独立织布,但是联合在一起销售织成品,以求获得更好的价格;第三种形式是机房合作,由一组缺乏织布空间的织户共同建立,他们在一个共同的场所织布,但是各自独立工作,独立核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