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绍泉(1860—1924),创办同和号的苏氏兄弟的父亲,是晚清末年的穷秀才。[123]苏家长年挣扎在社会底层,努力想进入当地有身份的阶层。苏家一位先人曾做过小官,一位祖父曾是小镇商人。苏绍泉只取得了秀才功名,即通过了科举考试的第一关,随后,他的余生在教书中度过,成为一名令人尊敬的私塾先生。他一辈子都在种田,同时非常关心祖国的命运,他认为工业化是救国之路,他鼓励自己的儿子们为创办实业而学习知识。
苏秉衡是苏绍泉的大儿子,1890年出生,在高阳和保定接受早期教育,然后在袁世凯创立的直隶工艺局做学徒生。在工艺局时,他进入织布科,掌握了提花织布的技术,学会了中国老式的提花织机以及铁轮提花织机的使用方法。毕业后,苏秉衡在天津的一个织布作坊工作了不长的时间。1914年,他购买了一台铁轮提花织机回到高阳,在自己家中织布。他是高阳地区第一个使用提花机设备织提花布的人。不久,周围的人都开始模仿他的做法。苏秉衡用织布的利润又购买了几台提花织机。到1918年,他的家庭作坊拥有7台织机和10名雇员。
织提花布的成功依赖于织布技术,同时也依赖于织物图案的样式是否有吸引力。苏绍泉的二儿子苏秉杰(1897年出生),曾在天津高等工业学校的染织科学习,1918年取得了纺织设计专业的学位。[124]秉杰回到家中与哥哥一起工作,1919年他们的作坊生产出一千多匹提花布。那时,兄弟俩决定扩大经营,把作坊扩大为工厂。由于秉杰和秉衡都是只在技术方面受过专业的训练,他们招回三弟加入工厂,担任工厂的掌柜。
苏秉璋(1901年出生)当同和工厂的掌柜时还不到20岁,他的两个哥哥学习技术知识的同时,他学习的是商业管理的知识。从由高阳商会资助的高阳商业学校毕业后,他成为裕丰泰批发庄的学徒。在正式的学习和做学徒期间,他掌握了纺织业经营的商业知识。秉璋与他的两个哥哥一样,受其父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苏氏兄弟建立的新工厂由苏绍泉命名为同和[125],寓意是老板和工人们要同心协力地工作。
同和工厂成立时投资为8000元,拥有40台提花织机和简单的染整设备,雇工60人。苏氏兄弟创业时非常幸运,当人造丝出现在市场时工厂刚成立,于是他们开始生产专业化的人造丝花色织物。新的人造丝麻织物非常流行,同和随之兴盛起来,利润被用于扩大投资。[126]到1934年,同和原来的厂房已经不能容纳其扩大的生产,于是又在原厂附近买地建了一间综合工厂。同和买进一批新的提花织机,织机总量增加到80台。这时,苏氏兄弟决定试验一下电动织机,他们买来1台发电机和7台最新型的丰田电动织机。他们还买了一辆卡车用于装运货物。到1937年,同和拥有固定资产达25万元,流动资产达10万元,拥有工厂及营业部员工共400人。
在当时人们认为同和是高阳最先进的企业的同时,它也是一个混合经营的企业。在它建立了染整加工厂后,这个加工厂的加工能力很快超过了织布工厂的生产量。30年代早期,同和也开始撒机子织布,大多撒机子织户是工厂所在地北沙窝村的村民。同和也建立了一个分销系统,在许昌、南阳、汉口、徐州、潍县、西安和洛阳都开有外庄。由于工厂的位置位于离高阳有几公里的乡村,同和就在高阳城内设了一个营业部,与工厂通过电话联系。(www.xing528.com)
作为同和的掌柜,苏秉璋以开明的企业家而著称。他对新的想法非常感兴趣,也愿意为这些创意投资。同和非常愿意招收有先进技能的工人,并且给他们很高的工资待遇以吸引这样的人才为工厂工作。苏秉璋与高阳商会赞助的技术学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随时关注那些有前途的老师和毕业生。他聘请一位学校的老师兼职工作,这个老师为他写了一本面向工人的指南。另一方面,他还说服田哲培做同和的技术顾问。田哲培是高阳人,毕业于天津高等技术学校,而且在日本的技术学校留过学。
同和的组织形式与其竞争者相比更加先进一些,它始终努力走在技术革新的前沿。苏氏兄弟是高阳第一批试用电动织机的人。1934年,当一种新型的化学染料上市时,他们也率先邀请德国技师作顾问,指导他们如何使用化学染料。他们也是管理方面的革新派,1934年,苏秉璋受李石曾的邀请参观江南地区,考察了一批由李石曾和他的同事发起的实业项目。这次考察之后,苏秉璋和李福田(技术学校的一位老师,曾跟随苏秉璋工作)合写了一本小册子,描述了这次考察的内容,同时提出了改革高阳工业的建议。[127]
这次考察吸取了一些经验教训被应用于同和内部的管理之中。回到高阳后,苏秉璋把固定工资制度改革为有激励机制的计件工资加奖金制度。他还从每个工人的工资中抽出5%作为年终奖励的基金。同和的工作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建立起一个食堂改善工人的伙食,同时聘请一位园艺工种植新鲜的蔬菜。同和的工作时间本来就比其他工厂短,同和刚成立时,工人一天工作12—13小时,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大多工人一天只工作9个小时,晚上的业余时间常常搞一些内部组织的娱乐活动,包括体育运动项目。尽管在当代人看来这些工人的福利并不高,但在30年代的高阳,同和的工人待遇比当地其他企业的员工待遇好得多。
同和起步时是高阳第一家生产提花织物的工厂,并且很快地把握了二三十年代市场流行提花人造丝麻物的商机。但是,同和在花色纺织上的先动优势只维持了很短一段时间,苏秉衡很大方地与当地其他同行分享提花纺织的经验,不久,提花纺织者明显增加起来。同和依靠引进由苏秉杰设计的新式织物图案以及随时关注织布、染色和整理方面的新技术而保持了行业的领先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