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 铁轮织机
在直隶,当振兴实业计划作为社会和制度纲要成为晚清新政的重要元素时,振兴计划若要立竿见影,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技术是至关重要的。[36]以手摇织机为主要生产工具的传统织布业中心自明朝时期开始兴盛,一直使用的是简单的木机,生产窄面白布。[37]这种织机一天最多生产约10米布。1903年,袁世凯派往日本考察的专家带回一种据说适合于小规模工厂使用的铁轮织机。[38]该织机是日本于1887年左右发明,在5—10年内就取代了日本许多纺织区的老式手摇织机。铁轮织机使用一个木架支撑铁轮,铁轮由纺织者用脚踏驱动使它上下运动。铁轮操纵着飞梭,杠杆的运动带动紧凑的打纬,卷轴带动放经和卷布。织工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用脚力驱动织机,防止经线破裂,以及更换用完的机梭。这种机器比老式的织机快得多,每分钟可打纬120下,而老式木制的飞梭织机每分钟仅打纬60下。由于铁轮织机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机械的,所以生产出来的布平滑得多,操作的技术要求不高,但每天能生产的布匹相当于老式织机三倍。[39]
致力于发展经济学的专家们在所谓“现代(技术)”的选择过程中,号召一种居于中间的、适合的技术,这种技术要比那个时代的工艺技术稍微落后一些。[40]袁世凯政府的专家们结合中国的国情考虑了采用新技术的成本效益以及适应性问题。在他们访问日本和歌山的一个小型纺织工厂之后,计算了它的生产成本、纺织工的工资以及工厂主的利润,然后在提交的报告中说:“其织机灵捷,出布多而成本轻,故能独擅其利。虽欧美气机厂穷极工巧,亦不能夺。”[41](www.xing528.com)
铁轮织机在日本仅仅流行了相当短的一段时间,19世纪90年代晚期普及,到20世纪20年代几乎完全被电力织机所取代,但是它在中国的生命却持续了相当长的时期。[42]1903年中国首次引铁轮织机,到20世纪60年代初,在高阳这样的纺织中心仍在使用。这种织机基于一系列的原因而被广泛使用,包括相比传统手拉机更高的效率,操作简单——意味着即使未经培训的织工也能很快掌握它的操作方法并生产出合格的布匹。至少它的成本要比电力织机低,这点很重要。高阳一台铁轮织机的平均成本是30—40元,这对一个贫穷的农户来说是一笔大数目,然而希望迅速推广纺织业的商人们开始赊售这些织机给潜在的织工,织工织布的收入在一年内即可完全偿还贷款。[43]铁轮织机的普及对中国机器制造业也有重要的影响。[44]战前中国工厂使用的动力织机都是进口的,天津三条石的铸铁作坊很快开始模仿铁轮织机的机械装置,铁轮织机及其部件的制造成为天津铸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家日本贸易商行与三条石的工厂建立业务关系,由三条石工厂生产织机及其部件,冠以日本的品牌来出售。[45]高阳的纺织业者是新织机的重要客户,高阳地区批发商之一杨木森为鼓励三条石的织机生产,投资于郭天祥工厂。[46]另一个商号的账目显示了1908—1910年间业务的扩展,仅1910年就制造了1500多台织机。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高阳工业区拥有大约2700台铁轮织机,其中大多为天津制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