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部审计项目计划管理
根据我国改革的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内部审计应该逐渐与国际接轨,突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我国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计划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审计战略计划、审计期间计划和审计项目计划。
(一)内部审计项目计划
内部审计项目计划的定义是:对审计项目的程序、时间、人员的全部安排计划。内部审计部门以企业风险为基础确定了期间审计计划后,具体审计项目计划就要按照期间计划逐项开展,制订项目审计计划也就成为保证期间计划完成和战略计划执行的基础。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并且根据年度审计计划安排项目业务管理和控制工作,在制定计划和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因素的影响:财务资料、会计资料、经营活动、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合同协议记录、会议记录、以往的审计结论、审计执行概况、外部审计意见以及其他重要的相关状况。[7]
(二)内部审计相关负责人职责
审计项目的进行需要两个负责人。一个是审计机构负责人,主要负责整体领导审计项目的运行,具体包括:选派适合的项目负责人;审查批准相关审计计划;整体督察审计项目的进度和实施状况;批准相关审计报告的可行性;其他事项和项目的批准工作。还有一个是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审计项目的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制订相关审计计划,并且根据计划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开展和实施审计项目;现场监督指导审计工作;对审计工作进行总结整理汇报报告;组织审计的后续实施工作;其他相关的审计工作。
(三)内部审计项目管理的主要方法
为了保证审计项目的科学管理性和可控性,内部审计机构应采用相应的管理手段,帮助改进和完善相应的项目管理工作。具体的管理手段包括使用审计工作的授权表,列出审计任务的清单,制订审计会议议程,制订审计工作的底稿检查表,制订审计文书的跟踪表以及其他的管理手段。
(1)审计工作授权表是审计经理任命审计组织的一个正式表格,以此来明确审计项目组织的责任和权限,表中注明了他们完成任务的具体安排。
(2)审计任务清单是反映审计执行中的管理细节的清单,包括每日工每周工作,审计步骤等详细计划安排。
(3)审计会议议程是组织和开展审计项目的重要环节。在计划阶段,审计小组根据进点前了解的被审计单位情况和以前审计情况召开小组会议,对审计重点和注意事项做统一安排,以便审计成员在实施中有的放矢;在审计进点会上,审计人员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对单位经营现状以及前期审计报告所提问题的整改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审核就会提高审计效率;审计过程中若发现比较严重的问题或需要小组全体协商、沟通的问题时,召开小组沟通会是很必要的;在现场审计结束后,审计小组需要召开审计发现问题汇总和审计情况小节会议,便于审计组长了解审计总体情况。
(4)审计工作底稿检查表是审计组长进行审计复核和汇总的载体,它可以通过文件形式把审计组长要求审计员纠正与修改的重点和意见传达给审计组成员。
(5)审计文书跟踪表特别适用于那些要求在组织内部将报告发给为数众多部门的大型内部审计部门,因为并非所有的内部审计部门都采用了正式的报告发送。如果没有该跟踪表,审计中一些重要步骤的某些细节,如审计报告的传递,就可能忽略甚至造成管理失误。
二、内部审计质量与控制
(一)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指的是审计过程中得出的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的质量,也就是审计工作人员从审计报告和结论中提取的对审计工作有效的部分。审计质量也反映出工作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的工作质量。审计质量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利益和价值。
从过程上讲,质量是指在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的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审计质量就是审计部门从事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是指所有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即各项审计部门组织内部工作的有效程度,包括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的制订、审计计划的实施、审计人员的选聘及培训与分工、审计档案管理等工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
审计工作与审计报告和结论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审计工作的质量决定报告和结论的质量,反之亦然。审计报告和结论的质量首先要由制度基础来保证;其次,合理的人员配置、职责分工以及专业技能的利用也是优良的审计报告和结论产生的前提。
审计工作质量标准就是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如IIA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我国的内部审计规范有《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人员道德规范》等。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就是看内部审计部门组织工作、开展审计项目是否严格按照这些规范进行。
审计报告和结论质量标准是指审计报告和结论所要达到的水平,也是报告使用人对审计结论的要求。IIA和我国内部审计协会都对审计报告的标准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二)审计质量控制
要想保障服务及产品的最终质量,就必须从工作质量抓起,因为工作质量是最终结果质量的基础。因此,在审计工作中,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结果质量,就必须从审计工作的质量抓起,做好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工作,从而保证审计工作能够按照基本原则开展。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通过审计组织和人员对审计项目和审计工作进行整体的质量约束来控制整体的工作效率,进而控制审计结果的质量。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订和执行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作用体现在:①内部服务职能发挥好坏有赖于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②加强质量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发挥好内审监督职能;③内部审计部门地位的提高有赖于其工作的价值,质量控制保证了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
(三)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审计质量控制措施具体指的是在审计方面,企业需要遵照一系列规程制度和技术方法等,主要是从整体控制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实施过程。
1.审计环节的氛围营造
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现代企业的董事会和管理层,为审计人员营造独立性的氛围。只有营造出独立性的氛围,审计人员才能严格地遵守《内部审计准则》及《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因为独立性的氛围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客观地、不受干扰地从事审计工作进而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现代企业为审计工作人员提供独立性氛围,是为审计工作提供的最重要的质量控制措施。
2.人员素质控制措施
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进行控制。具体体现在:审计人员要有适应岗位职责的能力,并且要根据具体的审计要求来指派相应能力的审计人员,而且审计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才能保证完成审计任务,还要为审计人员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机会和源源不断的动力。除此之外,遇到特殊要求的任务可以咨询相关的专家来解决。
3.审计过程控制措施(www.xing528.com)
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审计过程制订相应的控制措施,具体体现在:计划、复核、记录、轮换、回避。制订相应的控制措施,可以保证审计结果的质量,因为对审计过程的控制直接关系审计结果的好坏。制订审计计划控制措施要做到明确审核人员的具体职责,并且必须完成审计任务。除此之外,审计复核措施要保证复核制度可以复核到所有的审计事项。
4.审计质量评价
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审计质量进行定期评价,具体包括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内部评价根据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1300系统属性标准,可以理解为质量保证及改进项目。具体而言,是指审计项目的执行主管应该在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与《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保证项目可以包含审计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且可以帮助审计活动提高价值、改善经营状况等。除此之外,审计执行主管还应该坚持督察内部审计活动效果,保证审计质量。根据规定,审计机构应该制订长期和定期检查考评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价指的是审计负责人要根据审计组织管理人员的要求联系具体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外部评价制度,并对审计工作进行定期的外部评价。
三、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
(一)内部审计风险要素与特性
1.内部审计风险的要素
内部审计是以测试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为目的而建立的独立、直接、客观的评价和监督活动。因此内部审计风险主要是检查风险和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具体指的是在审计人员审查之前,被审计单位就已经存在经营活动或内部控制的重大差异或缺陷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具体指的是检查人员没有通过测试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差异或缺陷。
2.内部审计风险的特性
内部审计风险的特性如图2-4所示。
图2-4 内部审计风险的特性
(1)客观性。因为审计活动过程存在审计风险,且采取抽样的审计方法本身存在随机性,还不能排除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复杂情况和负责人员可能存在道德和品质问题的影响,所以审计结果可能会出现与客观实际不相符的情况。
(2)普遍性。由于审计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历经很多环节、步骤形成最终审计结果的,所以审计活动结果必然存在风险,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误差都会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所以,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
(3)潜在性。在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有发现了审计错误,才能知道出现了审计风险。也就是说,即使审计人员出现了审计失误,但是只要审计错误被人们所接受,那么就不会进行再次验证,审计人员也就不会承担实际的错误后果。因此,对审计人员来说,审计风险只是潜在性的,只是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造成的损失也需要显化过程。
(4)无意性。审计风险的无意性是指审计过程中的一些客观原因或者审计人员无意识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审计风险。也就是说,并不是审计人员的故意主观行为,如果是审计人员故意制造审计风险,那么故意制造的风险,并不算是真正的审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
1.确保组织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有正确了解
第一,制订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首先,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是指经过审计部门管理人员审查批准之后,审计工作开展需要参照和遵守的根本性文件。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明确了审计的地位、目的、任务、责任、权限等。其次,在制订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时,需要全面考虑审计资源、审计手段,结合审计工作的责任、权限、目的等内容制订出合理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最后,规范需要平衡审计资源、手段、目标、责任、权限之间的关系,做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除此之外,内部审计工作规范的制订,可以让审计管理人员更清楚地了解审计机构的实际情况。
第二,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审计活动的开展需要平衡审计资源、审计风险、审计目标等方面,所以审计计划必须根据有限的审计资源,围绕审计目标和审计风险开展,从而达到最大化地利用审计资源。而且审计计划的制订,必须明确审计项目的类别和审计目标,只有明确了项目类别和目标,审计机构的管理人员才能清楚明了审计机构即将展开的工作重点。
第三,制订定期沟通机制,形成和管理层之间的有效互动。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审计困难和审计问题,可以通过制订定期的沟通机制,通过和管理层之间的有效沟通,在管理人员了解审计工作的进展和遇到的困难问题后,审计管理人员可以对审计工作进行了解和支持。相应的,审计工作人员也可以了解管理人员对审计计划的看法和期望,完善审计计划,合理调配和存储审计资源,从而达到更好的审计效果。定期的有效沟通,对审计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说,都可以更加了解审计项目的进展,适时地调整审计期望,综合客观实际开展审计工作,从而降低风险。
第四,健全审计工作的制度规定,健全对被审计单位提供虚假数据行为的处罚制度和人员提供虚假数据行为的追责制度。除此之外,还应健全审计人员调查工作的问责制度。通过制度的完善来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监控工作
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可以在审计工作开展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
首先,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工作,具体包括经营项目的运作、经营理念、经营活动的性质、经营活动的流程以及经营内容是否容易受到损失或挪用。
其次,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内部管理的控制情况、管理的复杂程度、内部控制手册以及内部控制的充分性、有效性、适当性。
最后,还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压力和外部环境,具体表现为被审计单位所涉及的相关市场环境和法律法规。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全方位的了解,有利于评估审计工作的风险高低,从而制订合理的审计计划,有针对性地降低审计风险。
3.规范审计程序,加强质量管理
第一,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遵守基本审计程序。基本审计程序是依照中国审计准则为标准,结合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为审计流程制订的程序。根据基本审计程序的要求,不同的审计项目需要遵照不同的审计程序标准,基本审计程序的建立是为了降低审计工作人员的随意性。如果没有基本审计程序,那么审计人员的工作将没有具体的参照程序,只能通过自身职业经验来判断审计目的,因此,会对审计的结果有个人主观影响,进而提高了审计的风险。基本审计程序确定以后,审计人员需要遵照基本审计程序做相应的审计工作,减少审计人员个人主观意见的影响,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第二,审计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审计质量的控制制度。首先审计质量指的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项目的质量,其次审计质量控制指的是审计机构和人员为了使审计质量达到合格水平,而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质量标准、审计目标、审计运行规范所提出的控制和要求。通过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效率,降低风险。如果审计质量控制不合格,则会对审计结论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审计失败,所以要求审计机构一定要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严格贯彻落实到每一个审计人员和项目中,并且要求审计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努力降低风险。在建立具体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尽量做到以降低风险为指导配置审计资源;二是符合标准和规定;三是制订项目审计计划,根据具体的经营情况和内部控制力度以及之前的审计结果制订审计计划;四是编制审定工作底稿,合理搜寻相关的审计证据,并且分析和印证审计证据的真实性,由此编制清晰、客观的工作底稿;五是得出审计结论,根据审计计划和收集来的审计证据,结合审计执行过程和结果得出审计结论;六是进行复核工作,通过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计划,确保审计工作符合要求和规定。
综上所述,建立和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可以让审计工作更有效,也可以更好地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