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准扶贫工作新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这为脱贫攻坚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精准扶贫是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根本方法、指导方针和总准则。要将精确扶贫进行到底,关键是要牢牢把握住“精准”二字。
(1)精准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精准识别是指在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下,按照“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市有平台”的标准,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在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与认定上,双牌县一改以往贫困人口由村支两委上报的方式,将贫困户识别认定交给村民,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公开选出贫困户,并对贫困人口进行识别和建档立卡,全面掌握村民的各种情况,并要求村民根据县里制定的《精准识别贫困户工作办法》和有楼房或商品房的家庭不评、嗜赌成性的家庭不评等“十个不评”识别的标准,按照“户主申请→投票识别→三级初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核→入户登记”七道程序确定贫困户。双牌麻江等一些乡镇推行的“比选”确定扶贫对象的方式,也是一个精确识别的好办法。其具体做法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首先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比选,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根据公示意见,再次召开村、社两级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再次公示;如无异议,根据村内贫困农户指标数量,把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确定为贫困农户。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2)精准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就精准到户到人来说,重点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方针。精准帮扶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重在从“人”“钱”两个方面细化方式,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二是到村到户。要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三是因户施策。通过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四是资金到户。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补助资金直补到人;读中、高职学生的生活补贴、特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资助费用,通过“一卡通”等方式直补到受助家庭;异地扶贫搬迁、乡村旅游发展等项目补助资金直接向扶贫对象发放。五是干部帮扶。做到一村有一支精准扶贫工作队,一户有一名脱贫致富责任人。干部帮扶应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脱贫不撤队。
(3)精准管理,这是精准扶贫的保证。精准管理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保证。一是农户信息管理。要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情况,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二是阳光操作管理。按照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对扶贫资金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将筛选确立扶贫对象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进行;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带电“高压线”,治理资金“跑冒滴漏”问题。同时,还应引入第三方监督,严格扶贫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用准用足,不致“张冠李戴”。三是扶贫事权管理。对扶贫工作,过去省、市、县三级分别该承担什么任务并不十分明确,好像大家都在管钱、分钱,监督的责任也不清晰;专项扶贫资金很分散,涉及多个部门,各个部门的责任也不清晰。现在,省委已经明确,省、市两级政府主要负责扶贫资金和项目监管,扶贫项目审批管理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各级都要按照自身事权推进工作;各部门也应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精准扶贫,集中解决突出问题。通过扶贫信息系统的动态管理、数据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建立扶贫项目库、扶贫专家库,通过实时监控和对讲技术,让贫困户与专家视频通话,随时接受专家指导,使帮扶措施和帮扶项目真正有效的执行下去,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
精准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完善和升级,其核心是“精”和“准”,通过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引导各类扶贫资源有效对接贫困对象,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扶贫到村到户,构建长效机制,提高扶贫开发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
2.双牌精准扶贫总部署
双牌县是一个集山区、林区、水淹区于一体的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总面积1751平方千米,大体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格局。现辖6镇5乡和1个国家森林公园(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114个行政村,3个社区。总人口20.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46万人,农业人口14.8万人(含水淹区人口3.03万人)。全县共有贫困村6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7199户27519人。近年来,双牌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系列决策部署,对精准扶贫工作做了系列重要部署,全面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2015年,双牌县将精准扶贫定为全县五大重点工作之首,出台了《双牌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精准扶贫1+x方案及部门配套方案,确定了脱贫摘帽时间表和路线图。2016年,先后召开了8次县委常委会、5次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精准扶贫工作,解决了精准扶贫目标、措施、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督查考核等重大问题。2017年以来,召开县级层面的精准扶贫调度会、推进会达30余次,坚持高位推进,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扶贫工作体系。概括起来,双牌县对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主要体现在三个“七”上,即“七大行动”、“七大工程”和“七大机制”。
(1)深入开展“七大行动”。
其一,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脱贫。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带动2.5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落实县委确定的光伏发电、森林土鸡养殖、牛羊养殖、反季马铃薯种植、茶叶种植、药材种植六大扶贫产业。实现光伏发电67个贫困村全覆盖;森林土鸡养殖年度发展到100万羽,注册“双牌森林土鸡”地理性标志产品,实现“三无”产品认证;茶叶种植扩园6500亩;中药材完成种苗基地建设2000亩,种植药材20000亩;反季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同时鼓励贫困户实施“一村一品”产业项目,发展稻田养鱼、水面养鸭、水果、生姜、蔬菜等其他产业。实现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以上产业进行利益连接。
其二,实施劳务输出脱贫。通过开发岗位、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政策补助等措施,引导劳务中介机构帮扶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600人,完成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120人,带动2000人脱贫致富。
其三,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7年11月底前完成6580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大力培育后续产业发展,增加搬迁贫困人口的财产性收入。
其四,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对重大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倾斜,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将全县203名护林员名额全部落实到建档立卡贫困户。
其五,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加快教育扶贫工程,落实国家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在园儿童给予600元/(人·年)的入园补助,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对家庭困难生就读小学的给予1000元/(人·年)生活费,就读初中的给予1250元/(人·年)的生活费,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免除作业本费、初中毕业考试报名费、校车费,落实普通高中生和中职教育免学费和给予2000元/(人·年)的生活费补助,对就读高等教育本、专科的学生给予奖学金8000元/(人·年),国家助学金3000元/(人·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6000元/(生·年),博士生国家助学金10000元/(人·年),助学贷款最高12000元/(人·年),对职业教育叠加“雨露计划”。
其六,开展医疗保险和救助脱贫。对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达到100%;就医费用报销比例提高10%;大病救助起付线降低50%。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对贫困人口全员推进“扶贫特惠保”。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每个乡镇都有一所标准化卫生院,所有贫困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
其七,实施保障兜底脱贫。健全完善与扶贫标准相衔接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国家扶贫标准“两线”融合800人左右。建立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动态监测管理工作机制有效衔接。(www.xing528.com)
(2)推进“七大工程”。
其一,着力推进交通扶贫工程。完成67个贫困村主干道的修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即行政村道路硬化(沥青、水泥路面)原则上路基宽4.5米(含)以上,路面宽3.5米(含)以上,到达村委会或行政村学校所在地;村组公路通达,即25户以上的自然村寨道路实现通达标准。
其二,着力推进水利扶贫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67个贫困村和全县所有贫困人口的饮水问题。
其三,着力推进电力扶贫和光伏扶贫工程。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确保100%农户家中通电。以村级光伏电站为重点,67个贫困村实现光伏发电全覆盖。
其四,着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危房改造任务,解决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其五,着力推进电商扶贫工程。加强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实现67个贫困村宽带网络建设全覆盖,大力培育电商扶贫特色产业,推进电商网点建设,实现67个贫困村电商服务站全覆盖。
其六,着力推进文化扶贫工程。实现贫困村广播“村村响”及电视“户户通”,农民体育健身建设、农家书屋更新全覆盖,完成67个贫困村村级综合平台建设。
其七,着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围绕国际慢城建设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及被批准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7个贫困村,支持创建一批特色旅游扶贫示范村和乡村旅游民宿客栈,积极引导旅游资源要素入股分红,带动创收脱贫。
(3)完善“七个机制”。
其一,完善系统统计监测机制。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基础,依托省扶贫开发大数据为平台,实行脱贫销号、返贫录入,做到数据真实可靠。逐乡逐村完善资料台账,切实做到政策到户、脱贫到人。
其二,建立扶贫对象退出激励机制。对已出列的贫困村,在规定的年限内保持政策不变,扶贫投入不减,同时给予适当奖励;对已脱贫的农户,在一定时期内让其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坚决防止假脱贫、被脱贫和“数字脱贫”。
其三,健全驻村帮扶机制。瞄准贫困村、贫困户,积极开展驻村帮扶、结对帮扶。对全县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调整,所有重点村和面上村重新选派3人以上组成的驻村工作队,保证每个村有1个县级领导挂帅,有1~3个县直以上单位联村,有3人以上的工作队驻村帮扶,驻村工作队队员必须与单位工作脱钩,必须确保每天至少有一个工作队员驻村。完善“4+3+2+2”(县级领导原则上结对帮扶4户,科级干部原则上结对帮扶3户,其他公职人员、党员教师、医生和村干部原则上结对帮扶2户,结对最多不超过5户)干部结对包户帮扶机制,鼓励“二代表一委员”积极投身全县脱贫攻坚战,对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做到“一户一名帮扶责任人,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本工作台账”,确保帮扶实效。
其四,建立资金整合机制。建立扶贫投入整合机制,按照“省级统筹、市场协调、县级整合”的原则,以县为主搭建产业发展、教育培训、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扶贫五大资金整合平台。加强资金整合,出台整合办法,形成“多个渠道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全年整合资金2亿元以上。
其五,健全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引导广大社会成员通过爱心捐助、志愿服务、包村进户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建立社会扶贫“直通车”信息网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大力开展“万企联村”、村企共建、“万企帮万村”、巾帼扶贫、青年扶贫志愿者行动等活动。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工商联在精准扶贫上的优势和作用,深入开展系列社会扶贫活动,促进社会各方资源向精准扶贫聚集。
其六,构建资产收益扶贫机制。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村将集体资源资产资金、贫困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个人财产入股,采取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多渠道增收;探索投资收益扶贫模式,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量化给贫困户,采取优先股的方式量化到贫困户,实行贫困户收益保底、按股分红。
其七,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机制。出台对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和省市驻双单位、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责任人4个层面的考核办法,将精准扶贫考核纳入领导干部执行力考核、年度绩效考核,与评先评优、干部提拔使用挂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