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总的来讲,县域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县城及其周边地区和县域西部的何家洞乡,东部和南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①兼顾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城乡产业统筹发展。⑦鼓励城镇发展同本地林农业相衔接的竹木和农产品加工业。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当前调整社会经济增长的战略支点。

双牌县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近年虽然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带动下,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较大的工业企业和现代化服务设施仍然集中在县城及个别乡镇。而广大偏远的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水平仍然较差。由于地处山区,加之潇水的阻隔,从整个县域范围来看,可划分为“四区三带”,“四区”是指以何家洞乡为主的西部区,以县城为核心的北部区,以江村为中心的南部区,东部区则是远离县城的阳明山、茶林、麻江;“三带”则是由大山、国道、省道显著分割的东中西三带。总的来讲,县域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县城及其周边地区和县域西部的何家洞乡,东部和南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由于交通联系困难,部分乡镇之间甚至不能直接由公路连通,由此造成各乡镇经济相对独立,县城对各乡镇的经济辐射能力不强,难以协调发展。

1.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内容

城乡社会统筹发展。①兼顾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②面向城镇和乡村,推行平等的社会政策,逐步消除城乡社会政策差别。③关注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制定有利于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社会政策。④在鼓励农民进城谋业的同时,制定鼓励农民进城居住的积极政策。并允许村民在城镇或中心村建设集中社区,统一规划。⑤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高农民从事其他劳动的就业能力。

城乡产业统筹发展。①充分发挥城乡资源优势,实现资源优势互补。②提高农林业用地的产出能力,以及农业及其衍生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各乡镇依据自身情况,发展相应产业,注意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吸纳。③应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引导面向县城及其附近城镇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④应转变单一的林、粮、蔬、畜的建设模式,发展多元化产业。⑤在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按照“突出特色抓产业、围绕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创品牌、改善设施促增收”的思路,形成以材林、瓜果、水产、药材、无公害生猪和肉羊养殖为主的区域化产业布局。⑥应鼓励结合第一产业发展林、农业观光旅游业等第三产业。⑦鼓励城镇发展同本地林农业相衔接的竹木和农产品加工业。⑧政府应在原来向农民提供信贷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大企业直接进入林、农业,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进军林、农业。⑨政府应积极鼓励发展节水、环保型农业,引导建设适合本地资源、环境特点的生态化节约型农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发展。①完善城镇和中心村公共服务结构体系,促进城镇和中心村生活质量提升,增加零散村庄享用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逐步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②通过完善提高城镇和中心村的公共服务接纳能力,提高零散村庄居民就近获得高质量公共服务的可能。原则上不鼓励在零散村庄内发展公共服务。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逐级配套商业服务设施。

2.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原则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原则。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省委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把振兴工业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要深刻理解“无工不快、无工不强”的内涵,进一步增强发展工业的紧迫感。扶持和培育独具本地特色优势的支柱产业,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当前要着力在培育板块经济和形成主导产业上下工夫,实现优势互补的企业集群,提升双牌县的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新型城镇化战略原则。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当前调整社会经济增长的战略支点。加快推进双牌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大力推动农村居民向县城集聚,扩大县城规模,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城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经济、三产服务业之间的有机结合,提高县城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www.xing528.com)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把经济社会的协调共进作为小康建设的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正确处理眼前进步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做到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共进,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坚决防止走“先办厂、后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确保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把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镇体系协调发展,提质扩容中心县城,按照“一城三区”战略架构,加快“老城区全面提质、河东新区全面开发、城北新区产城融合”建设步伐,促进农业人口向县城转移,提升县城人口聚集、产业聚集、人才聚集、商业聚集能力,全力塑造“小、巧、精、新、特、秀”山水生态宜居县城,建设全国最美滨水县城。培育开发特色集镇,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重点推进国家重点镇五里牌镇、省旅游名镇茶林镇、省级特色镇江村镇、边界口子镇何家洞镇、旅游名镇麻江镇和瑶族民俗风情小镇上梧江乡建设,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梅花形”集镇新格局,增强集镇承载能力及对周边农村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完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加快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加大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做好主要街区道路的美化、亮化、绿化工作,加强城镇容貌环境卫生整治,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不断加强城镇公共交通、学校、医院、文体中心、旅游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推行“网格化、分时段、无盲区、循环式”管理模式,推进智慧县城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健全城乡互联路网体系,加快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提高“村村通”道路等级;健全城乡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扩大农村客运覆盖范围,实现100%的乡镇和行政村通客运班车;积极推动城镇供水、供气、通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信息化等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础设施“无缝对接”。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发展,加快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健全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管理制度,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医疗卫生均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统筹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现“两种产权、一个市场”;采取政策引导、挂职锻炼、岗位交流等多种手段,促进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等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实现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城乡自由流动、科学调配、统筹使用。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构建“属地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职责明确、社区服务”新型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乡村治理机制,推广“政经分离、政经分设”管理模式,加强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完善“一支(委)一居一中心一办”社区组织体系。统筹城乡生态建设步伐,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同建同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企业和项目及有害有毒物体向农村转移,探索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突出民生提升乡镇品质。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以县城为龙头,以加快中心集镇提质扩容为重点”城乡统筹发展思路。住建、发改委等相关部门通过认真研究上级政策,收集基础资料,积极创建试点示范村镇。成功申报五里牌镇为全国重点镇;成功申报坦田村、访尧村、大河江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中,坦田村已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岁圆楼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里牌镇塘基上村获批为中国传统村落,并上榜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并已到位资金150万元;邓家大院、吴家大院、访尧村已获省批准向国家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功申报江村镇为省级特色镇;成功申报全家洲村、田洞里村、尚仁里村、麻江村、良村、坦田村、蒋家洞村、访尧村、桐子坳村、盘家村为市级重点示范村。大力实施品质活动示范乡镇建设,加快实施镇村联动,村落连片,整体推进,突出抓好“十个一”农村文明创建工程,高标准推进麻江镇、茶林镇、江村镇三个乡镇品质活力示范建设。完成了泷泊镇大路口村、卿家巷村、五里牌镇盘大岭村、麻江镇欧湾村、塘底乡低水坪村、上梧江乡蒋家田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选址及规划设计工作。完成了泷泊镇的江西村、良村、牙山村和五星岭乡长滩村、陈家村、早禾田村及尚仁里乡的胡家村、卿家巷村8个行政村的环境治理工作。泷泊镇大路口集中安置点建设加快,打造避险搬迁集中安置新样板。1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扎实推进,实施建设项目48个。2012至2015年底,共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491户,其中上梧江乡青春村、打鼓坪乡黄土岌村集中联片建设,亮点突出。历经五年的乡镇品质打造,形成了环境优美、整治靓丽、风格各异的良好局面。在未来三年里,全县倾力打造特色小镇、宜居村庄。抓好五里牌镇为全国重点镇、茶林镇为全省旅游示范镇的建设契机,力争创建2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分三年度争创省级特色小镇。2017年争创五里牌镇、茶林镇、阳明山3个省级特色小镇;2018年争创江村镇、麻江镇、何家洞镇3个省级特色小镇;2019年争创上梧江、理家坪、打鼓坪、塘底4个省级特色小镇;培育一批特色村、三年内争创茶林镇桐子坳成为国家级宜居村庄。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村寨、旅游名村的保护,集中建设一批规模适度、设施完善、生活便利、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管理有序的新型农村社区,构建疏密有致、文化传承的乡村发展格局。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小康示范村、驻村帮户重点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村等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便民生活服务圈;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编织民生服务保障网;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房、院落等传统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统筹清理、收集和处理,突出抓好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和农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建设一批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宜居乡村。

在城镇提质三年(2017—2019)行动中,通过村庄规划、农村危房改造、品质活力示范乡镇建设、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村容整治、“空心房”整治、村镇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传统村落保护等多渠道,统筹推进,提高农村居住条件,改善村容村貌,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