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个功能中心规划,能源互联网创新基地的主要职能部门规划如下表所示:
能源互联网创新基地职能部门规划表
(续表)__
1)柔性交直流配电技术中心
柔性交直流配电技术中心立足行业前沿技术,研发柔性交直流输配电系统核心技术,研制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动态电压调节器(DVR)、有源电力滤波器(APF)、柔性直流换流器(VSC- HVDC)、多端柔性直流输配电控制保护系统等关键设备,推动柔性交直流输配电技术产业化,提高电网的智能化水平,促进能源互联网发展。技术中心业务范围包括:柔性交直流输配电系统的规划、运行、控制技术服务;柔性交直流输配电关键设备研制;柔性交直流输配电系统综合集成。
2)智能微网规划设计中心
智能微网规划设计中心主要从事能源互联微网和智能配网的规划设计、运行优化等方面的工作,面向含多种分布式发电、储能、多类型用户的微网,研究结合不同需求的微网规划和设计原则,形成微网规划、运行与控制的综合方案。
(1)主动配电网的规划及规划运行互动决策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主动配电网规划的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考虑电源-用户互动模式下的主动配电网规划;考虑主动配电网的一二次统筹的规划;混合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的互补优化配置。
(2)燃气内燃机冷热电三联供优化运行。主要研究内容:应用于楼宇式燃气内燃机三联供系统的优化运行研究;根据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负荷预测确定系统总的冷热电负荷需求;建立以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运行费用最低为优化运行目标的函数;分析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及相关电空调的运行特性,从而构成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经济运行优化模型;优化运行方案。
(3)能源互联网规划。主要研究内容:设计分布式冷热电联供、垃圾发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生产设备的布局;建设配电以及供热、供冷管网,通过优化能源生产环节,科学规划配电以及供热、供冷管网,提高能量传输的效率以及传输环节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引进多能流能源控制、智能调度、系统状态感知等新技术,提高整个供能系统的整体利用效率;搭建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网络平台。通过灵活互动的机制创新、智能化的通信控制技术、用户行为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激活用户侧的需求响应能力,设计新型能源微网的运营模式。
3)电力储能技术中心
电力储能技术中心主要从事智能电网、新能源、储能系统等方面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应用于大规模电池储能技术领域,包括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双向转换系统(PCS)、储能电站监控系统、钠镍盐电池等。
(1)BMS。基于电池管理专用集成芯片,具备高精度电压(<1 mV)和温度(<0.5℃)测量、高精度SOC估计(<5%)、CAN通信接口(支持CANopen协议或定制协议)、RS- 485通信接口、以太网接口;高效率全过程主动式均衡,分为电池单体与电池模块双层均衡系统,在电池组充电、放电或者静置状态下都能进行双向电量均衡,均衡电流1~5 A可调,效率高达90%;电池故障诊断系统,能够对所有电池进行性能分析、故障诊断、事故预警及自动处理。
(2)储能电站监控系统。实时显示、记录电池电压、电流,控制并记录BMS运行状态功能,控制并记录PCS运行状态功能;具有高级应用管理功能,内嵌的高级算法可实现削峰填谷、计划曲线、热备用等功能;具有异常事件记录及报警功能;具有对历史数据进行查询和分析的功能;具有良好的可视化操作界面。
4)多能系统混合仿真技术中心(www.xing528.com)
多能系统混合仿真技术中心开展电磁、电气、机械、热力等多能源系统、智能微网和飞机舰船独立电力系统的混合仿真技术产品研发和服务,包括三项核心内容的研究开发。
(1)针对大规模交直流混合电网的实时数字-物理仿真技术与系统,研发完善基于RTDS的机电暂态与电磁暂态混合实时仿真技术与接口设备。
(3)面向微电网的机电-电磁暂态混合仿真的单机非实时仿真技术与软件,并进一步拓展面向飞机舰船电力系统、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等对象系统的应用。
5)大数据与信息技术中心
大数据与信息技术中心主要从事能源互联网运行和营销大数据分析。研究和开发基于海量多源异构能量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技术,包括基于工业用户综合用电监测数据的节能与流程改进、基于配网用户数据的模式分析与负荷建模、针对冷热电多能形式的综合数据分析与协调优化;研发基于云技术的模块化数据中心以及数据中心的节能优化技术;研究能源互联网传感、路由和在线数据实时分析技术;研究电能质量综合监测、分析、评估与治理技术。
6)中国能源互联网工程研究院(实验中心)
中国能源互联网工程研究院是该行业领先的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机构,主要承担如下功能:对能源互联网产业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与关键产品展开探索研究,开发新型装备或产品;基于应用性能的改善目标,探索新型研究方法与产品功能实现路径;引入新型材料,实现装备的产业升级;执行国家战略层面的部署安排,组织业内资深专家进行行业发展的探索研究与验证。
7)能源互联网科研公共平台
能源互联网科研公共平台的功能主要是:指导调研和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形成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作机制,联合进行产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技术成果集成转化,形成产业;组织开展能源微网项目示范,在全国进行推广复制;提供产业政策制定的参考,形成产业竞争力,引领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推动建设完善的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搭建信息交流、技术合作、市场应用的产学研交流平台,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相关产业界的沟通交流,支撑智能电力及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8)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基金
能源互联网创新基地拟组建100亿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基金,支持创新发展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开发区占10%以下。重点支持新能源、电力电子、电子信息、储能、新材料、智能输配用电等行业面向能源互联网的产业升级,重点支持新技术、运营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9)能源互联网创业创新中心(孵化器)
技术内在的相通性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很多共性关键技术可以应用在不同行业的不同背景下,形成产业的集群可以有效利用相关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和合作。能源互联网创业创新中心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帮助企业形成自身的创新能力,成立自身的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