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领域的长期传统格局正在改变,全球能源需求的重心正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到2020年,中国将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对亚洲地区的能源局势产生重要影响。2020年后,中国能源需求增长将会放缓,印度将成为亚洲地区新的能源需求增长动力。到2035年,以中国、印度和中东地区为代表,将消费全球能源增长量的三分之一。2035年,东南亚地区的能源需求将翻倍,将大大影响到亚太地区及大西洋沿岸的能源中心定位。
世界能源结构已经从煤、石油为主过渡到煤、石油、天然气三足鼎立的格局。新能源发电延续了高速增长的趋势,年发电量同比增速达到19%,占全球发电量总额的6.2%,全球市场上能源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全球总发电量23 131.2 TW·h,同比增长3.2%。与之相反的是,化石燃料发电量占全球总发电量的66.6%,比重持续下降。
全球水能资源超过50亿kW,陆地风能资源超过10 000亿kW,太阳能资源超过1×106亿kW,远远超过人类社会全部能源需求。随着技术进步和新材料应用,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开发效率不断提高,技术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将成为世界主导能源。电能作为优质、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是未来最重要的能源形式,绝大多数能源需求都可由电能替代。
2)中国能源结构及趋势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长期居高不下,2014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96.8亿t,占世界排放总量的27%。2014年,我国与美国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中国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届时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我国做出承诺:203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因此,由清洁能源来提供更安全、更清洁、更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供应,是我国必然的道路选择。(www.xing528.com)
我国已经将新能源产业作为能源发展的转型选择,并且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优势。过去的5年中,我国风电开发成本从1万元/kW降至7 000元/kW,累计下降30%;太阳能发电开发成本从13元/W降至4.5元/W,累计下降65%。2015年11月,《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配套文件《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实施意见》出炉,并提出建立优先发电制度、保障清洁能源发电、调节性电源发电优先上网、促进节能减排。对于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余热余压余气发电按照资源条件全额安排发电,水电兼顾资源条件、历史均值和综合利用要求确定发电量,核电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兼顾调峰需要安排发电。拥有分布式风电、太阳能发电的用户通过供电企业足额收购予以保障,目前不参与市场竞争。
3)中国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
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本质就是一次基础产业的高端结构战略转型。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建设,对相关产业提出了高要求,也是其发展转型的契机。我国当前面临着能源改革呼声高涨、产业结构调整困难、经济增长压力巨大、新型城镇化建设紧迫等局面。我国能源互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将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组成和有力推动者,为这些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道路选择,具有重大、深刻、紧迫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还处于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传统能源生产商与输配服务提供商仍然主导市场格局,积极利用改革政策导入前的空档期加紧竞争新业务的能力建设,保留和拓展优质能源用户基数。而新能源供应商和跨界企业,则正通过尚未互联互通的、局域性的能源网,如智能油气管网、智能电网、智能微网等在能源服务市场摸索、建设、运营新的商业模式。随着改革降低能源行业进入壁垒、局域多种能源互补网络的经济性得到商业化验证,以及更广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加快部署,我国的能源互联网试验将在某些区域率先取得成果,其建设运营模式也将趋于成熟并推广。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被纳入有效的能源交易,能源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形式也将变得多样化。
随着售电和配电市场的竞争性改革,需求侧管理成为坚实的业务增长支柱。由于运营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结合,在配电技术上以“削峰填谷”为内核的时间调度模式和“就地平衡与跨区平衡相结合”为内核的空间调度模式都将发展成熟。以智能计量和流量数据分析能力支撑的智能微网、虚拟电厂等技术会加速普及,平台化能源供给与能效服务模式逐步出现。各类平台同时竞争优质能源用户入口,平台化导致线性的能源产业链重组为多边关系的价值网络,供应商与用户往往同时具有生产、消费、销售多重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