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所构建的高效信息交互系统,保证了能源互联网端对端(C2C)的能源电力信息流共享以及对整个系统的效率优化和安全调度。需求侧资源是未来电力系统以及能源互联网中重要的可调控资源,高效的需求侧管理和快速的需求侧响应成为平抑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和在分布式电源故障情况下维持系统功率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
电力需求侧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DSM)指电力公司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影响用户的用电,实现节电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行为。能源互联网中的需求侧管理通过与发电侧应用相结合来共同改进电力系统的性能,例如通过采用实时计价系统与需求侧管理技术提升风电接入率;在孤立的电力系统中构建负荷切换模型解决不同的风力发电容量和不同的需求响应策略下的系统运行和节能情况;在微网及可再生能源接入的背景下,基于天气预测和需求侧管理的电力管理系统;通过整合能源生产、消费数据与内部智能设备、客户信息、电力运行等数据,充分挖掘客户行为特征,提高能源需求预测准确性等。
有效实施DSM的各种技术方案需要智能电网信息支撑平台各部分的有效配合。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所采用的测量系统是由智能电能表构成的高级测量体系(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AMI)。除了提供测量数据的获取与存储服务以及实现双向通信之外,AMI可以提供实时和诱导性电价、能效监测与诊断、智能功耗与负荷以及分布式电源接入等功能。无论是进行负荷控制还是制定诱导性电价,电力部门都必须掌握一段时间内的系统负荷情况。因此,需求侧管理的分析和决策基于电力部门对用户用电行为的预测,应用智能电能表的测量数据进行负荷预测对智能电网极为重要。需求侧管理的控制执行系统可以按负荷管理实施方案是否在传统电价框架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推行激励电价,间接进行负荷管理;另一类是针对特定用户设备直接控制,例如供电部门直接控制电力系统设备、降低电压、控制功率因数。峰谷分时电价和大用户负荷控制分别是上述两类方案的代表。需求侧还需要进行非计划性管理,例如停电情况下的用户通知以及后备电源启动、故障负荷线路切除等。(www.xing528.com)
需求侧管理最为重要的工作是负荷管理,负荷管理的目标是抑制负荷增长、改善负荷曲线的形状。传统的负荷管理主要是拉闸限电和切负荷两种方式,都没有用户的主动参与,因此对用户的利益造成一定影响。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由电力部门单方面管理逐渐向供需双方配合管理的方向过渡,其与传统负荷管理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用户的直接参与。目前应用广泛的负荷管理技术有3种:直接负荷控制(direct load control,DLC),即电力部门单方面周期性切断负荷与电网的连接;间接负荷控制(indirect load control,ILC),指用户根据电力公司提供的价格信号主动进行独立的负荷控制;负荷能量存储,指用电公司和用户在非高峰时期存储电能并在高峰时期消耗所存储的电能。美国Baltimore Gas and Electric(BGE)公司的DLC项目即通过定期支付用户一定补偿,在用户空调、热水器等特殊电器上安装开关。在电能供应紧张时期,控制中心发送高频信号到开关,使得电器周期性开、关,从而达到缓解用电压力的目的。
需求响应(demand response)是指电力用户根据价格信号或通过激励改变自己固有习惯用电模式的行为。强调电力用户直接根据市场情况(价格信号)主动做出调整负荷需求的反应,从而作为一种资源对市场的稳定和电网的可靠性起到促进作用。竞争电力市场中的需求响应措施可以大体分为三类:实时/分时电价响应,大用户负荷控制和负荷响应集成商管理,需求侧竞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