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国外纺织品服装买家往往要求国内供应商在出货前提供第三方公正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检测报告,买家根据检测报告判断是否接受此批货物并支付相应的货款,因此,产品检测报告是买卖双方公平贸易的重要依据。
国内供应商一般会在大货生产前按照买家标准要求取小样,送往第三方公正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机构依据买家标准要求以及相应的国际标准对样品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检测,如果样品被检测机构判定为合格,供应商会根据小样的生产工艺生产大货;如果样品被检测机构判定为不合格,供应商则必须按照买家标准要求调整生产工艺,重新生产产品小样并再次送检,直至满足要求。
对检测机构连续三年七万多组检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因各项内在、外观质量技术指标达不到买家标准要求而被判不合格的总批次占送样样品总数量的42.4%。也就是说,在送检的每100件样品中,就有42件是因不能满足买家质量要求而被判不合格的,比例较高。
合格评定过程中,各检测指标不合格出现情况见表12-1,其中,某项目的不合格批次比例(=某项目的不合格总量÷送检样品总数量),是指某项指标被判不合格的次数占所有送检样品总数量的比例;而不合格总量比例(=某项目的不合格总量÷不合格总批次),是指某项指标被判不合格的次数占所有被判不合格的样品总批次的比例。
表12-1 不合格总量中各项检测指标所占比例
表12-1结果显示,在各不合格指标中,各项色牢度指标的不合格批次比例最高,占不合格项目总量的23.23%,即在100个不合格项目出现的次数中,所有色牢度项目被判不合格出现的次数约为23次;其次是标签的被判不合格批次比例为10.44%;再次是外观质量的被判不合格批次比例为11.41%;其他指标,如燃烧性、重金属含量、游离甲醛含量的被判不合格批次比例都比较低。在各个不合格指标中,各项色牢度指标的被判不合格总量比例竟高达58.15%,即在100件/批被判不合格的纺织品服装样品中,就有58件样品的某单项色牢度指标被判不合格;接下来依次是标签和外观质量的不合格;而其他指标,如燃烧性、重金属、甲醛含量的不合格检出率都比较低。这些数据与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论基本吻合。(www.xing528.com)
值得关注的是,在表12-1中,标签和纤维含量两项指标不合格总量比例合计为38.44%,也就是说,在100件/批被判不合格的送检纺织品服装样品中,有近40件是因不符合进口国标签和纤维含量的技术法规要求而被判不合格。一般说来,标签的不合格往往是由于出口企业对不同进口国相关技术法规不熟悉造成的。
标签是向使用者表达如何正确、安全使用产品的信息工具。服装上常用的标签包括服装号型标签、纤维含量标签和护理标签。其中,纤维含量的标识标准规定了标注纤维含量的要求、原则及含量允差,包括纤维名称、纺织品纤维成分、装饰部分的成分、内层、夹层或填充物等成分、所允许的偏差等内容。国外相关技术法规对纤维成分标签的标注有详细的规定,各国的规定有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护理标签规定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的图形符号及其含义,包括了水洗、氯漂、熨烫、干洗、干燥五个大类。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护理标签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也有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法规的性质(强制性或非强制性)、图形符号、图形符号的次序、护理程序以及所使用的语言等方面。标签的规定和要求往往比较繁杂,细节较多。对于不太熟悉进口国技术法规的企业,往往在这方面容易出现问题。
甲醛含量被判不合格的比例不超过1%,低于常规其他指标,这主要是因为多年来从事外贸出口加工的生产企业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通过染料和助剂选择、生产工艺的控制等方面来达到要求;而部分新接外单的企业经过助剂筛选也能解决游离甲醛含量超标的问题。另一个现象是,虽然面料的游离甲醛含量超标明显减少,但是辅料的游离甲醛含量超标明显较多,辅料与成衣之间使用的黏合剂也经常会导致甲醛含量超标。
服装面料的重金属含量指标的不合格检出率较低,但是服装辅料的重金属含量超标的检出率相对比较高,表明服装生产企业对服装辅料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江浙地区致敏染料不合格检出率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服装辅料使用了不合格的分散染料染色。禁用偶氮染料不合格检出率很低,这与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近年来对“生态纺织品”的大力宣传、我国染料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印染工厂选择使用环保染料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外买家产品质量要求严格等都密切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