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牌形象不够好时,你想依靠薄利多销,产品质量足够好,价格足够便宜,其结果是,人们不认为你的产品质优价廉,而认为你的产品烂,只能值那点钱!
我认识许多中小企业的老板,有做酒的、做小食品的,产品大多有一个特点:货真价实。但是他们很苦恼,产品质量也好,价格也不高,但就是卖不动。或者搞促销,却发现促销就卖货,不促销就恢复原状。
在许多人心里,一直以为只要产品好,价格低,就一定能卖货。他们抱定一个思想:薄利一定能多销!
当品牌形象不足时,你希望把产品做得足够好,价格尽量便宜,薄利多销为顾客提供更大价值。但实际上,薄利不能带来多销,消费者并不买账。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在人们心里,你的产品其实很烂!
一个形象好的品牌,顾客对待其产品有这样的反应:其产品卖高价,人们觉得应该;其产品偶尔卖低价,人们觉得实惠;其产品让利促销,人们觉得是感恩回馈;其产品偶尔出问题,人们觉得可以原谅,因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一个形象弱的品牌,顾客对待其产品有这样的反应:其产品卖价高,人们觉得惊讶;其产品卖价低,人们觉得其产品烂;其产品让利促销,人们觉得它其实就值那个价;其产品偶尔出问题,人们开始怀疑其所有的产品。
对于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制造”而言,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中国制造”之所以获得“世界工厂”的称号,依赖的正是“薄利多销”。
先来说说家具,大家知道,在欧美地区,家具使用周期相对较短,很多家庭3年左右便更换新家具,中国的家具便源源不断地出口,可是出口的价格怎么样呢?比如某个家具企业生产的一把实木椅子,对外报价19.9美元,经过中间商卖到国外消费者手中的价格要翻4~10倍。中国家具出口除了走中低端产品路线,还有一些承担着海外著名家具品牌的代工任务,生产专供高端市场的产品。论技术和制造工艺,中国制造的家具绝对不会输给海外同行,但却只能分得别人利润的一小杯羹,这缘于出口企业多年来形成的思维惯性:把产品做出来卖得出去就行,而没有考虑到行业的长远发展,导致中国家具至今仍处于粗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环境中,在国际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行业平均利润率仅维持在3%~5%,很多企业出口基本不赚钱,仅靠出口退税苦苦支撑。
可是,有人说,中国家具走进国际市场,靠的就是“薄利多销”的优势。
在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上,虽然中国足球队缺席,但中国元素却无处不在:从比赛用球到球衣、球网、“呜呜祖拉”小喇叭、球鞋、球袜、球场座椅,乃至于球迷的假发,无一不来自中国。这一现象意味着什么呢?
以大放异彩的“呜呜祖拉”小喇叭为例,款式各异的“呜呜祖拉”出厂价一般是在0.6元到2.5元,而在南非可以卖到20兰特(约合17.7元人民币)到60兰特(约合53.1人民币)不等,中国加工企业获取的利润不到5%,如果再考虑到环境成本等诸多因素,“呜呜祖拉”是名副其实的赔本赚吆喝。
在中国南方,一个将近30万工人的厂区,把“中国制造”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工人们像蚂蚁一样在无数条生产线中穿梭忙碌,制造的却是世界上最顶尖的IT产品,他们的劳动报酬与这些产品的价值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难以想象,这家庞大的工厂在供应链上几乎没有利润可言,它的所有物料都是由客户指定,赚的只是人力成本差价,也就是工人的“血汗钱”,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家企业是“血汗工厂”并不为过,它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制造企业的运作模式。
在许多领域,中国制造依靠的,仍然是“薄利多销”的优势。
“我们为什么能够实现‘薄利多销’?”我问大家。
“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低!”有人说。
“我们的原材料价格低!”也有人说。
“我们国家对出口企业有优惠和补贴!”有人补充。
那么,“薄利多销”的出口优势,带给中国的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是企业岌岌可危的生存压力,一点点风吹草动,这些企业可能就面临生死考验,人工、积货、还贷压力一并袭来,前几年积累的薄利哪堪折腾?因为中国制造的玩具出现了一次质量事故,导致将近一半的玩具出口企业倒闭。因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及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国外市场需求量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中国大部分产品出口受阻,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企业陷入困境。(www.xing528.com)
更严重的是“薄利多销”带来的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浪费。在一个论坛上,我向大家提问:“中国的家具低价出口到国外,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我们损失的是什么?”
“大量的木材。”有人说。
“工人的健康,因为生产家具的工厂环境很差,严重的粉尘,还有油漆中的毒素,都会给工人的健康带来危害!”一个人站起来说。
“那我们给南非世界杯生产的产品,利润只有区区5%,在这一点点屈辱的利润背后,我们损失的是什么?”我又问。
“大量的石油原料!”有人说。
“工人的健康,他们加班加点,一个月就拿区区两千多元人民币,仅仅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而他们日复一日损失的,是健康的身体。”
“严重的环境污染!我的家乡就在那里,那些塑料加工企业,对当地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包括空气污染、地下水污染等,所以,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越多,对中国犯下的罪行越大!”一个人愤愤地说。
在长期的“薄利多销”模式下,中国GDP只有美国的大约四分之一,而资源消耗却仅次于美国,而且比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起来的总和还大——钢材消费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超过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0%以上。
从图1-4可以看到,十年之内,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也将不复存在。
图1-4 工作人口(15~64岁)占总人口比例
中国制造出口了十年,到现在,我们盘点一下,“薄利多销”在中国还能不能继续下去?首先看看劳动力成本。在2008年《劳动合同法》颁布以及实行严厉的最低工资标准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在逐年大幅度提高。一项最新的美国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亚洲其他七个国家。中国沿海地区的平均劳动力成本是每小时1.08美元,内陆省份则为0.55~0.8美元。排名第七的印度是每小时0.51美元,劳动力成本最低的是孟加拉国,仅为上海和苏州的五分之一。
2010年以来,工资水平上升对成本的推动作用更明显。全国已经有十多个省份相继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很多企业纷纷采取加薪行动,平均涨幅都在10%~20%之间。
“中国工人工资的提高意味着什么?”我问大家。
“企业的成本增加,利润减少!”有人说。
“薄利多销行不通了!”有人说。
“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有人说。
生产原料、人工费用成本上升。在产品零售价格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原材料价格不断呈阶梯状递增,渠道费用逐年上涨,令各品牌叫苦不迭,市场留给企业的运作空间越来越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