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阳郭镇贺家洼村的贺家是清代陕西有名的财东,贺家在陕西及西北各地办有36 家当铺,每一当铺同一街上设有两个钱铺,即有72 座钱铺。按照清政府《典当条例》,办一家典当的原始投资不能低于5 万两白银,贺家仅典当资本就不少于1500 万两,还不算钱庄的投资,足见其富厚程度。
贺家经商最成功的秘诀有三个,一是勤奋,二是用人,三是广施恩惠。
贺达庭是嘉庆年间陕西贺氏当铺的掌门人,自幼就跟着父辈经商,发财致富后仍保持一贯的朴素作风,尽管他腰缠万贯,却从不奢侈放荡,更不染指美色,平生他只爱好一件事,就是当铺里的生意。
贺达庭管理当铺的方法很独特。他的当铺遍布关中地区,他每月都要巡视一遍,这是他自己定的规矩,从不改变。他的巡视既不走马观花,也不面面俱到。久而久之,他在当铺的师爷和伙计们心中,树立起了一种至髙无上的威严。他的这种威严,足可使他们不敢在他面前说假话、做假事,因而可确保他巡视中所看到的每一件事和每一笔账都是真实的。他从师爷和伙计们的眼神和表情中,可以判断出当铺近来生意的好坏,根据巡视发现的问题来决定在该当铺停留的时间。如果出现重大困难和问题,他必定留下来与师爷和伙计们一起商议,直至解决问题才离开。他认真、细致而大胆放手的治店之道,深得店员们的信服和崇敬。
在用人方面,他不求全责备,向来不计其短只看其长。他非常善于发现并使用手下员工的长处,对于那些小毛病不断但有一技之长的人,他同样使用。他自己曾总结出用人三法:用人之长,以理服人,及时监控。
贺家致富后,还做了不少惠及乡党的公益事业。贺家在贺家洼设立两个“市”,一是四月初十的“古会”,会期唱大戏,招引各地客商,贺家声言凡在会上销售的农具、牲畜等,售不完决不让乡党带回去,一律由贺家收购。另一个是劳动力市场,贺家声言凡是来村西头“人市”揽活的乡党,没被雇佣者,一律由贺家包下。
嘉庆二十四年(1819),贺达庭在西安贡院门大街东侧,出资创建了渭南乡试会馆。“规模宏大,布置周备,费白金三万五千两有奇”。据《创建渭南乡试新馆记》载,会馆有屋约一百五十间,建筑整体向东,基址东西长二十一丈,南北阔八丈五尺。馆内正堂为祭祀孔子之所,两侧有翼堂,还有凉亭、南、北厦房等。会馆中部开设“便门”,以便考试时考生出人陕西贡院。会馆的西北部自成一区,建筑朝西,屋宇五楹,南、北厦房各三楹,是应试武举的考生备考、养马的场地,这一区域也开设大门与正馆相通,“及试者应需之物无不完且具”。(www.xing528.com)
贺达庭的后人贺士英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主营典当和钱业,执陕西钱业之牛耳。
嘉庆年间,藩司徐炘以其他省当铺典息月息不过二分,唯独陕西三分,民不堪苦。当时官府为照顾年关将至的穷人,劝谕冬令三个月减为二分,其他各月照旧,但典商拒不执行。贺士英闻知,慨然说道:“这样不是官力所能勉强的。我在渭南、临潼、蓝田、咸宁、长安等地30 余处质库,散布于百里之间,其中八处在省城,只有我减息,则其他当铺才能减息。”第二天贺家当铺遍贴招贴,率先将当息减为二分,其他当铺纷纷效仿,西、盩、凤、乾、邠等州县80 余座质库相继改为常年典息二分。贺家一句话可以影响整个陕西当铺利息的涨落,成了典当商中的一代豪杰。所以,清末关中流传的一句民谣“贺家减当为穷人”。
贺家的典当铺有点类似今天的全国连锁店,建筑上都是用自己的木料,工匠自建,从而保证贺家当铺在建筑外观上全国一致。故在太白山区设林场,所产木材由黑河经渭河发下,除自用外,多余出售。在各镇建当铺房屋之始,必先在附近购地设砖瓦窑,并自运石灰。家中常有铁、木、泥瓦匠人,随时调动,必要时才雇短工和临时工。贺家除了办典当外,还在四川、兰州、新疆等地办有字号,做皮毛、茶叶生意,各地商铺极多,贺家老板入川巡视不用住别人家的店。
致富以后的贺家,大量购置地产,阳郭镇至阎村方圆几里都是贺家的产业,还买断了从阳郭镇到县城的路。西安城里也有大量的贺家房产。贺家洼的九条巷子,十里都被贺家盖满了。贺家还在本村修了“贺家会馆”,每个掌柜占一间房子,以方便各地当铺掌柜回村汇报业务。每届年终结账后,必于春节期间召集各当铺负责人齐集家中交账:赢利最多者坐上席,最差的坐末席。
以后贺家的子弟分了家,并各随所分的当铺而居,也各在各镇另建了住宅。贺家开当铺的一切遗迹,现在已不多见。民国时期在村西头偏南大路东边的墖头子上,曾有个破损不堪的青石牌楼。但其在大富时以唱大戏和收购售余商品为号召,立下每年农历四月初十日的农忙会,至今还依然存在,会容还很兴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