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峰(1856—1938),渭南县辛市镇(今渭南经开区辛市办)庵西村人,在四川德阳开设兴泰号钱庄,经营放贷、布匹、茶叶、粮食等,资银达100 万两以上。
清朝时期,庵西村全村十二三户人,全姓张。村子东边是渭南县城通往蒲城和渭北各镇的大路。村西南一里多路,是通往渭南县城的主要渡口——上涨渡,每天都有十几艘大小船只,在渭河上来回摆渡,运送行人货物。庵西村渐渐变成了渭河北岸的交通枢纽,村东聚集了不少木材、煤炭、粮食、杂货门店和饭店,自然形成了集贸市场。常有流动小商小贩在此经营,逢每旬的4 和7,还有集会。全村张姓同族同宗,占据地利,多数从事船渡和饭店等生意。到了张玉峰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加入了渭南商帮下川创业的行列,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在四川德阳经营兴泰商号,家道开始兴旺。
渭河渡口
张玉峰幼时,受家庭经商熏陶,对做生意渐渐产生了兴趣。他刚记事时,爆发了陕甘回民起义。关中富户成为起义军攻击的主要目标,玉峰家也难免一劫,房屋被烧毁。玉峰在家人的保护下,翻山越岭来到四川德阳,在自家的商铺度过童年。玉峰13 岁时,被家里送到信义焦家在彭县开设的恒丰钱庄当学徒。由于他善学好思,勤快干练,进步很快,得到了东家赏识,不久东家把女儿嫁给了他。光绪元年(1875),陕西回民起义平息,社会恢复稳定,张玉峰在父亲的授命下,返回渭南老家,把回民起义军当年烧毁的房子重新盖起。他盖的院子宽三大间,有门房、厅房、上房,拱房中间盖有对檐厦子,属三拱两歇建筑格局。盖好房子,便再次入川,全力经营生意。
光绪年间(1875—1908),张玉峰接过家族兴泰钱庄,登上商业舞台。在抓信贷的同时,善抓商机,拓展经营领域,不断将四川的茶叶、卷烟等,大量收购,贩回陕西西安、三原、泾阳、渭南等地销售。在钱庄经营上,他善于分析各个行业的市场状况和发展趋势,看好的生意,认准的人,放账数万,大出大进,生意风兴水起,资财越赚越多,短短十余年,经营规模达百万两银以上。张玉峰从家族中不断选人用人,配备后备力量。他的堂侄张绍荣(1887—1969)接替他在钱庄做掌柜,张绍书(1903—1985)做会计。他还大量购买土地,扩建商铺,增设布店、药铺、粮店、烟店、茶叶店等,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商铺越开越多。到民国后期,他家在德阳有水田2000 余亩,县城繁华街道,一半以上的商铺属他家经营,几乎垄断了德阳商业市场。张玉峰挣钱后,不忘族亲,每回一次渭南,都要提上礼品,逐家逐户拜访,对生活艰难的及时接济,从不吝啬。他盖的大房,由本村同族一无房户居住。他家还在村北购置了100 多亩土地,由家族生活困难户无偿耕种。后来,新学兴起,他在村东一里地外捐资创建长安观小学,并将这100 多亩土地作为义田,送给学校。学校将每年收取的地租,作为教务费用和其他开支。(www.xing528.com)
在四川经营生意的同时,张家还在辛市镇开办了自立昌商铺,主要加工制作水晶饼,还兼营杂货、烟糖、茶叶等,不少货物是张玉峰从四川发回的。民国后期,自立昌号内常年有员工20 余人。生意主要由张玉峰的堂弟张玉春(1869—1938)、堂侄张绍甫(1913—2003)经营管理,是渭北一带有名的商铺。
张玉峰家虽然以经商为主,但仍没忘以农为本的古训。家里的土地,主要由堂弟张玉喜(1872—1934)耕种。光绪二十年(1894),清朝廷在陕西三原组织武举考试,张玉喜从小习武,力大无比,考场上他两腿站马步,双手提起300 斤重的石头放在膝盖上,然后拉开300 斤的硬弓,连射三箭,箭箭中靶,顺利完成了举石、射箭、舞刀等规定考目,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为武举人。他授衔后,没有出官,所以没拿俸禄。玉喜力气大,人勤快,耕种庄稼是内行,每天早晚担着粪笼,沿村子东边的大路拾粪,早上两趟,傍晚一次,种地施肥,从不惜力,作务的庄稼一亩能打一石,比常人高出一倍多。
张玉峰非常重视教育。他不仅在村中办小学,对子侄的教育尤为关注。他的家族中出了一些人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其族侄张蔚森(1884—)赴日留学,从明治大学毕业,加入了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1月1日,张蔚森受陕西起义军委托,和马步云等赴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2月16日出席了孙中山的就职典礼。民国元年(1912)任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民国二年至三年(1913—1914)任北京政府时期第一届国会第一期常会议员、参议院议员,民国五年至六年(1916—1917),任黎元洪时期第一届国会第二期常会议员。民国二十二年(1933)以后,张蔚森曾任四川德阳县县长。其族孙张克敏(1906—1966),民国后期曾担任千阳县县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