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雁峰(1855—1918),又名祖馨、岳莲,后慕唐末五代郑遨,更名为遨,字德舆,号贲园居士。渭南县(今渭南市临渭区)孝义镇孝义村严家巷人,清末儒商,全国有名藏书家,著有《贲园诗抄》,被誉为“近百年秦中诗人之首”。
雁峰先世居山西蒲州,明初,先祖严天祥移居朝邑,后从朝邑迁仇村(今临渭区孝义镇)。祖上严邦佐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孝义镇由此得名。严家主张“富而学,学而仕”。曾祖严裕汉,授朝议大夫,累赠光禄大夫;祖父严存秩,封奉直大夫;父亲严翥祺,在四川任知县,授奉政大夫。
雁峰少年坎坷,几遭大事。两岁被母亲曾氏带到四川,跟随知县任上的父亲。4 岁时父亲去世,他随灵柩返回渭南孝义,葬父丁忧。8 岁时,又逢渭华一带的回民起义,由于孝义富户商铺聚集,成为起义军攻击的重点。孝义里正组织精壮人力守城,欲保孝义安全。雁峰虽年幼,但天性聪明,极力劝说母亲离开孝义,一同来到山西蒲州躲避。几天时间孝义城池失陷,城中不少人被杀,房屋焚毁。雁峰家在四川是大盐商,他家商号总掌柜来信,说骆秉章做四川巡抚,社会安定,建议他们入川生活,并汇来了3000 两银子,作为路上的盘缠。而此时,关中大部分地区被起义军占领,西去从岐山褒斜道、宝鸡陈仓道入川的道路均不通。雁峰母子遂由山西蒲州,辗转到湖北武昌。在武昌他拜见了时任湖北巡抚的叔祖严树森。严树森一度也管理严家生意。叔祖问他老家时局,又问起他的学业,严雁峰回答的都很得体,叔祖夸赞说“宗支中此儿最可”。遂留居数月。雁峰接受了叔祖的当面教诲,明白了许多道理,眼界和思路随之开阔。从武昌出发,雁峰随母亲水路、陆路兼行,又几个月抵达成都。雁峰经历了几多坎坷,长途跋涉,锤炼了他的性格和意志。
张大千为严雁峰作的画像
到达四川家中,雁峰立志发愤读书,经史子集,广泛涉猎。短短几年,已通学《十三经》《国策》《史记》《汉书》,遍览《资治通鉴》《文选》《世说新语》和唐宋文辞等重要典籍。后又读《天演论》,通西学,兼并蓄。严雁峰有仁心,在四川资助渭南学友雷光甸到同一书院学习,互相砥砺,雷光甸后中举又中进士。光绪元年(1875),严雁峰二十一岁,回陕应试,考取秀才,以第一名的成绩,补授博士弟子员,陕西督学吴大徵非常赏识他。返川后,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湘绮(又名王壬甫、王闿运)从北京来四川,主持尊经书院,严雁峰拜其门下。雁峰是陕籍,依惯例不能入书院,王湘绮破例收其为弟子。在书院他和四川的杨锐(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刘广第(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张祥龄、廖平、刘光谟、宋育仁、吴之英、岳嗣仪、邓昶、周道洽、丁树诚等为同学,得以广泛接触和交流。此时雁峰求知欲强,经常和老师、同学谈经论道。由于雁峰思想敏锐,王湘绮很赏识,私下给其讲授史学书籍,使他逐渐成为饱学之士。王湘绮离开四川时,千人送行,王将他撰写的《湘军志》手稿和辛未年(1871)前后所作古体诗及《圆明园诗词》等赠予严雁峰。此后雁峰还随王湘绮,经历了数年的学习考察,深入了解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风土人情。游历大江南北,寻访山川名胜,使他见识与日俱增,王湘绮对人说,雁峰的学识已经超出了老师。
雁峰受王湘绮感染,厌弃时文,不喜八股,三次乡试,屡试落榜,遂淡泊仕途。转而搜求异书,刻古人著述以自慰。随后,他再次离开四川,四处游览,登泰山,临东海,涉淮水,渡邗沟,观钱塘潮,览金陵遗迹,每临名胜之处,必有诗联留题。历时两年,赏心山水之间,结交各方名士,与陈三立(历史学家陈寅恪之父),江叔海(周恩来法律顾问江庸之父),易顺鼎(文学家易君左之父)、王树楠(新疆布政使、史学家、藏书家、新疆图志作者)、王雪堂(广州知府)、乔树楠(清朝御史,学部左丞)等人交游。光绪五年(1879)经故里孝义,登华山绝顶。阅历既广,思虑逾深。
王湘绮的圆明园词手稿
渭南严氏镌刻的四库全书提要
光绪二十年(1894),严雁峰三十九岁,整日游弋于书籍、河山之中。母亲曾氏以家中无人出仕,恐不能维持盐业,要求雁峰以朝廷授予严家的光禄寺署正,到北京纳粟求官。雁峰遵从母命,进京晋见待选。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雁峰亲眼见到朝廷大臣昏愦腐败,不堪任事,投降议和派占主流,朝野争论不休,痛感大局颠危,祸乱将至,遂放弃捐官,半个月后返回。途经西安时,听说曾任漕运总督的张芥航家有大量藏书出售,雁峰于是用捐官之银购买张家藏书10000 多卷,雇车运回四川。
光 绪 二 十 二年(1896)母亲曾氏去世,雁峰开始主持家事。严家产业一度疏于掌管,个别商号掌柜见其孤儿寡母,又欺雁峰是书生,屡屡侵吞以饱私囊。各个商号积弊日多,甚至几处产业已被掌柜据为己有。雁峰接管产业后,一些掌柜经常以种种理由搪塞,使其摸不清商号的整体情况。有的以朝廷政令作为商号亏损的借口,有的以亏损为由不给严家分红。雁峰开始巡察四川、贵州各地的盐号、商号,逐号审查账目,从侧方和客户中予以核实,并全面了解市场行情。历经三四年,逐渐摸清各个盐井、商铺的经营情况和人事状况。他针对商号存在弊病,采取相应整顿策略。开除几处商号掌柜,安排可靠人员继任;通过官府多年打官司,收回了四川富顺、犍为、涪陵和贵州等处产业;实施管理人事改革,选拔重用优秀年轻人才,组建精干高效经营团队;制定商号规程,准许管理人员入股分红,激发了经营活力。雁峰在巡查各个经销口岸时,瞅准行情,谋求商机,在巩固火井盐井制盐的基础上,增加运输船只,扩大产业链,形成制、运、销“一条龙”经营。此时,他家各处盐井、火井有500 余口,各类运盐船只发展到1000 余艘。雁峰凭借丰富的学识和经商才干,十余年间让严家财富猛增,巩固了严家在四川盐商中的重要地位。
贲 园
严雁峰阅历丰富,博学多闻,见识卓远,对当地自然、地理、气候、水文的规律性也有所了解,在生产、运输、销售、储存等方面能做出超前决策。宣统元年(1909)冬,他查看各地生意来到涪陵,商号的人说最近山中夜里有巨声,疑有兵乱。雁峰观察后说,不是兵祸,而是即将发生大的水灾,要求尽快采取防备措施,转移盐包等物资。他走后,掌柜和店员认为冬季不可能发大水灾,也没有采取应对措施。冬月十二日,乌江发大水,致使羊角碛等处的盐包被洪水冲刮去无数,损失五万余两银子。雁峰赏罚分明,对商号掌柜和相关责任人均做了承担部分损失的处理。不久后,他审时度势,认为乱世临近,欲将盐业规模缩小。此事遭到了掌柜店员等的极力反对,但雁峰意已决,绝不改变。掌柜们只好服从,开始从距离成都较远的涪陵等地向成都收缩出卖盐井。宣统二年(1910),清廷对盐商实行严苛的税收政策,致使不少盐商濒临破产,此时大家才明白雁峰将盐号出售是正确的。雁峰将变卖盐业所得资金,在成都、新繁等地购买土地16000 亩,还购买房产,开办药店、书店等。严家的盐业,各处营销区域不同。涪陵产的盐,沿长江水路销往湖北宜昌一带;富顺产的盐,经长江运往合江县,沿赤水河向南,到茅台镇,走陆路销往贵州各地;犍为生产的盐经金沙江运往云南,经大渡河运往甘孜等藏区,经岷江逆流而上,运往成都等四川腹地。(www.xing528.com)
雁峰精于医学,医术高明。他“志在医医,而非医病”,在医学方面很有建树。他全面收集历代医药书籍,对各种版本医书进行精细比较,修订校正,刻印出售。他创办的“贲园书库”医书类收藏非常丰富。其中日本《丹波聿修堂丛书》、北宋《圣济总录》、明刻版本《医统正脉》等都是亲自校刊,去谬求真,重新编辑、镌刻、出版。他还结合诊疗实际,书写病历和医疗笔记,抄录医学书籍数十册,纠正《难经》中的谬误。他还开设了“彝好堂”药房,位于成都鼓楼北街,七间门面,前是药铺,后边是制药作坊,占地二三亩。“彝好堂”从川、甘、陕、广等原产地采购地道药材,精细炮制后,上柜出售。“彝好堂”药房每年夏季向民众免费提供用中药配方熬制的清凉饮料。对有困难的患者诊治用药,不收现银,记账即可。雁峰还培养了民国时期江南名医祝味菊。味菊出身于江浙绍兴医药世家,是雁峰的妻侄,幼年时常居严家。雁峰除亲自为其传授医药知识外,还先后聘请多名医师给他讲授。味菊潜心钻研,提出不少疑问老师不能解答。后送他到四川军队医官学校,跟随军队医官学校的法国、日本医师学习西医,又随日本医师赴日学习,中西兼学,融会贯通。祝味菊善用附子,曾治好上海儿科名医徐小圃儿子徐远伯的伤寒病,成为“火神派”沪上领军人物,海派中医独树一帜的大医家。
盐井买卖官契
雁峰在经营盐业、药业的同时,也把家族的茶业、木业等生意统筹管理。严雁峰不忘当初志向,经营生意的利润大部分用于收藏书籍。此期间出资搜购海内古籍善本图书5 万余卷。辛亥革命后,四川战乱频仍,雁峰把全部典籍装入棕箱,毡包于外,寄藏存于大慈、龙藏二寺,免遭兵祸。随着藏书量的不断增加,雁峰出资购买了清朝名将岳钟麒位于成都骆公祠街(今和平街)的旧宅。此宅占地七八亩,七间宽,四进院子,内有房屋一百多间。民国三年(1914),雁峰将院子花园原有的景勋楼改建为“贲园书库”。书库设计是一座东西五间宽的三层楼,外形为石库状,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内部楠木结构,外墙砖石垒砌,门窗户牗,均包铅皮。楼外有百年银杏,竹林环绕,花木相间,清新雅洁。规划东楼藏书,西楼藏书画和金石碑帖,从此开启了严家两代人收藏书籍的历程。雁峰不惜重金收购书籍,成都、西安、北京、南京、天津等地书商,凡有善本珍本,都与他联系。他还亲赴成都前清提督唐友耕之孙家收购藏书。州、府、县志是他收藏的重点之一,以致全国各地历代县志基本收齐。收集的中医药专著,为世上罕见秘籍。还收藏了胡林翼、严树森、曾国藩来往信札手稿,以及用兵的山川舆地图,顾炎武的《肇域志》手抄本,刘永福幕僚的《使越日记》手稿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贲园书库”收藏子、史、集、志四部,其中部分藏书比《四库全书》还多,比如时令类《四库全书》仅有二书,书目也只十一,而“贲园书库”此类藏书多达二十六种;《周易》类藏有《易说解考辨》《易·纬》《易·图》《易(派别)》四种。雁峰共计收藏海内精本14145 科,115232 卷,45982 册,可为“藏书甲蜀中”。严家所藏书籍,免费向川中读书人及来川文人学士开放。雁峰校书、刻书、印书、藏书、售书自成一体,精善的刻印,优良的纸质,皆堪称上品,备受中外人士青睐。雁峰经手刻印或校定书籍有《关中金石记》《明·李、何、王、李四家诗集》《戴东原文集》《毛西河四种》《本草逢原》《温病条辨》等,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图书馆、苏联列宁格勒图书馆均有其印本陈列,美国国会图书馆还专门辟有“渭南严氏精刻善本书籍室”。
严雁峰为青城山写的石刻
严雁峰生平诗作颇多,他20 岁前,《辟咀集》问世。光绪元年到四年(1875—1878),写成《既冠集》,内有长诗《东乡行》。光绪四年至五年(1878—1879),又完成《太华归来集》。现存诗109 首,其中五律12 首,七律42 首,七绝11 首,五言古诗37 首,七言歌行6 首。在成都杜甫草堂工部祠前廊挂有他书写的楹联:歌吟成史乘,忠君爱国,每饭不忘,诗卷遂为唐变雅;仕隐好溪山,迁客骚人,多聚于此,草堂应作鲁灵光。世人评雁峰为清末百年秦中诗人之首。有诗赞曰:“渭南严叟奇男子,便便硕腹苏髯翁。”他还在青城山、西安碑林、华山西峰等地留有墨迹。
民国元年(1912)后,严雁峰步入花甲,他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地方军阀割据,更加厌恶世俗,以读书度日,著书教子,以诗“宁将白发污流俗,且抱丹心乐隐沦”来明心志。他常以黄宗羲《书天一阁藏书记》中语“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上难矣”告诫谷声。他又著写了《读晋书笔记》《成同记事》等稿本,开始编辑《渭南严氏孝义家塾丛书》,打算回归孝义故里兴学建祠,以教后学,但终未如愿。
雁峰参与叔祖父严树森神道碑的制作,请张森楷撰文、康有为书丹,碑存于西安碑林第六展室。严雁峰无子,以堂侄严谷声为嗣。严雁峰卒于民国七年(1918)八月二十五日,享年64 岁,葬于四川天会山南麓。著名画家张大千在贲园客居期间,为他画了肖像。富顺宋育仁撰写《文学处士严君》墓志铭,荣县赵熙书丹,评价他“远志、笃学、守操、辞仕”,“君性刚,不谐俗,怀坦 无 城府。”长安薛宝辰篆盖,蜀西黄选文刊石。合州张森楷为他 撰 写《严雁峰先生行状》《书严文学逸事状并序》,醴泉宋伯鲁书抄。
钟兴琪在《清末秦中诗首》文中曰,“严雁峰幼慧早熟。读书有渊博之学,写诗有惊人之笔,经商有致富之才,论医有回春之术,藏书有甲蜀之举,芰为一个时代的奇人和狂人。只是他不同流俗,未能见用于当世,没有做出一番与其才智相当的更大事业来,惜哉。”
西安碑林第六展厅严树森的神道碑
礼泉宋伯鲁书写严雁峰行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