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龄(1850—1930),渭南县(今渭南市临渭区)孝义镇孝义村赵家巷人,赵渝客的弟弟,排行为四,人称“赵四爷”。年轻时,不服外人讥笑说赵家德珍堂“一门的木头,找不出个好楔子”,立志下川闯荡,振兴祖业。他到四川涪陵、重庆一带,跟二兄赵渝客学做盐业。他兢兢业业,潜心学习,一步步做到总管,并将号内外业务管理得井井有条,后来担任“十大号”总管。
赵长龄像
赵家房屋的天井
人处在非常平凡的状态下,低调是正常的。赵长龄做了“十大号”总管后仍很低调,这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智慧。他常到川东各地检查业务,为防备土匪绑架勒索财物,出门不坐轿子,穿戴常是破旧衣帽扮成普通百姓,只带几个随员,以防发生意外。多年外出不知有多少次,每次都有惊无险,这在兵荒马乱的年月,充分反映了赵长龄的精明能干。受过冷嘲热讽的人,更懂得受人尊重和尊重别人的重要性。赵长龄做总管,对各号掌柜和员工都非常尊重,在此前提下再予以严格要求。因此,他每到一处,店员们无不恭敬迎送。(www.xing528.com)
光绪年间(1875—1908),赵长龄回家,亲自筹划,建成自家府邸一正一偏两院,装饰考究,精致大气,其中有一副砖雕门匾“出悌入孝”,训诫子弟,格外醒目。民国初年,渝客生意不振时,长龄就另辟新径,在四川新都给“金盛号”当总掌柜,他将号里的水地租给佃户种,另开门面做绸缎、干果、茶业生意,经常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地往返,吃苦耐劳,克勤克俭,做成了不少生意,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赵长龄的长子赵若诚,子承父业,先在自贡做盐业,后来辗转新都,担任“金盛”最后一任掌柜,经营典当。时逢乱世,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勉强维持数年。赵长龄晚年喜爱皮影戏,经常和民间戏剧艺人来往,并珍藏了好多皮影戏剧人物。
已有百余年时间的赵家土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