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商人赵均瑞的新疆商路经历

陕西商人赵均瑞的新疆商路经历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均瑞乾隆年间新疆行商图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自嘉峪关趋哈密为一路,秦陇商人多出焉”。赵均瑞在甘肃、新疆经商多半生的历史过程,留下了陕西商人在西部经营活动较为完整的珍贵个案。这次,赵均瑞也顺带购买了700 斤官玉。赵均瑞在甘肃、新疆的贸易线路,是以肃州为起点,逐步向南疆纵深、北疆边陲发展。

陕西商人赵均瑞的新疆商路经历

赵均瑞(1722—?),清代陕西省渭南县(今渭南市临渭区)人。乾隆十年(1746),他二十五岁开始在甘肃和新疆行商,开驮行、货铺、饭铺,经营靴子、羊、瓷器茶叶、丝绸、棉花、官玉、杂货等,涉及衣食住行、民生日用的多个行业。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前后30 余年,他六赴阿克苏,四赴叶尔羌(莎车),还到过伊犁、库车,常年长途跋涉,跑遍天山南北,行程十余万公里。经营生意有赔有赚,几历曲折,愈挫愈奋,父子接力,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刚毅果敢的精神状态行走在西北边疆,留下一段清代渭南人在西部的商史记忆。

明代,朝廷“列镇长城,恪守边墙”,陕西为边疆重地,长城为边防前线,陕西布政使司控扼着嘉峪关以内的广袤区域。陕西商帮的活动不逾嘉峪关。清代,屡征西域,平息叛乱,令陕西、山西商人随军出关“赶大营”,馈粮千里,转谷百万,师行所至,商人随营,军中所需,皆取于商。康熙五年(1666),陕甘分省,移民屯垦甘肃诸州,嘉峪关外荒僻之地日益繁盛。康雍之后,清廷主力经营哈密,使之成为陕甘通向西域的主要通道。乾隆年间(1736—1795)准噶尔部平定,新疆天山南北一统,西北边疆空前扩大。随着疆域上的统一,内地对新疆的民间贸易迅速发展,新疆成为陕西商帮新的活动范围和发展区域。清廷实行移商实边,鼓励开发新疆。乾隆八年(1743),新疆境内由东向西,贸易网络逐步健全,市井日渐繁庶。乾隆二十七年(1762),朝廷再次发布诏令,晓示商民,有愿往者,即给以印照。在六百多里戈壁滩建店房,以便商贾往来栖宿之便。令嘉峪关“每日晨开酉闭,出关者听其前往,不得阻遏”。到乾嘉年间,内地与新疆的贸易达到全盛时期。

哈密,为陕甘赴新疆贸易门户。康熙时期(1662—1722)以来,大军云屯,金融流畅,内商随增,辟畴殖谷。由于当地土著人民不知行商业贾,市面铺户皆属关内山陕甘凉等处随营来此贸易之人。乾隆年间(1736—1795)陕西回民坊就有174户,都是自畜骆驼,以资周转,在甘陇设总号联络。巴里坤,为镇西府治所,城关内外,烟户铺面,比栉而居,商贾毕集,道当冲衡,山陕甘肃之商辐辏已极,有八大商总聚议之大会馆。奇台,商贾执业者,俱前往趁食,聚集不少,而该地屯田民人,生齿繁衍,扶老携幼,景象恬熙。乌鲁木齐天气和暖,土地肥美,营屯地亩,日以开辟,兵民众多,商贾辐辏,比巴里坤更为“殷繁”。昌吉,地肥水饶,商贾众多,计与乌鲁木齐相似。伊犁,乾隆三十一年(1766),移西安八旗官兵驻扎,所集民人,半集雍凉秦晋,其以贸易来者,各安其业,以技艺至者,亦自食其力。阿克苏,南北交通枢纽。内地商民,外番贸易,鳞集星萃,街市纷纭,每逢八栅尔(巴扎尔)会期,摩肩雨汗,货如雾拥。叶儿羌,为南疆商务汇集之所。比栉层居,几无隙地,中国商贾,山陕江浙之人,不辞险远,货贩其地,街长十里,每当会期,货若云屯,人如蜂聚。

清代西北疆域拓展,民族市场扩大,形成了以哈密为中心通向南北疆、联结内地的全疆商贸网络体系,为赵均瑞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赵均瑞从甘肃来到新疆哈密,左右分道,左路沿天山南麓,西经吐鲁番、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到叶儿羌为“南路”;右路越天山到巴里坤,沿北麓西过乌鲁木齐,自精河县越塔尔奇山(伊利东北方)到伊犁为“北路”,南北路经商贸易网络已逐步健全。他在甘肃、新疆经商30 余年,足迹遍布肃州、巴里坤、辟展、库车、阿克苏、伊利、叶尔羌等地,几乎覆盖了新疆全境。

赵均瑞乾隆年间新疆行商图

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www.xing528.com)

“自嘉峪关趋哈密为一路,秦陇商人多出焉”。赵均瑞在甘肃、新疆经商多半生的历史过程,留下了陕西商人在西部经营活动较为完整的珍贵个案。《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记载:乾隆十二年(1747),他在肃州做靴子卖。乾隆二十一年(1756),携带靴子到新疆巴里坤售卖。乾隆二十三年(1758),到辟展。乾隆二十四年(1759),到喀喇沙尔,都是卖靴子。乾隆二十五年(1760),赶羊到库车去卖,到那里当了乡约。乾隆二十七年(1762)四月,他不当乡约了,回到渭南家里。同年九月又回到肃州买了骡子15 匹做驮脚。乾隆二十八年(1763)六月,到阿克苏,九月又回到肃州。乾隆二十九年(1764),他买了些粗瓷器、丝绸、茶叶等货到阿克苏开杂货铺,做坐商。乾隆三十年(1765),他买了些棉花又到伊利去卖。乾隆三十一年(1766)十二月,他回到阿克苏。乾隆三十二年(1767),他到肃州置货。乾隆三十三年(1768),又到阿克苏。乾隆三十四年(1769),他由哈密到叶尔羌。乾隆三十五年(1770),他购买变价的官玉,买了1300 斤,每斤价银4 两至6 两不等,到肃州售卖,每斤只卖了2 两或3 两银子。这次亏折了本钱,拖欠人家四五千两银子。乾隆三十七年(1772),他躲避债主到叶尔羌去了。乾隆三十九年(1774),他被债主在肃州告发,一纸文书将带到回肃州衙门大堂,众亲友帮还清了账。还帮他买了39 头骆驼,六月他到阿克苏,驮了茶叶到叶尔羌开了个饭铺,买了两所房子。乾隆四十年(1775),他到阿克苏购买货物,仍旧回到叶尔羌。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二年(1776—1777),他又陆续买官玉4200 斤,每斤购价1 两至8 两白银,起了票交儿子赵世保拿到肃州变卖,每斤卖价2 两至3 两。随后,在他回渭南老家时,叶尔羌县令高某委托他将自己手头的1500 斤官玉、纳侍卫的500 斤官玉、家人常永的1000 斤官玉贩运到肃州去卖,并派家人常永陪同,要求每斤卖价不低于15 两银子。这次,赵均瑞也顺带购买了700 斤官玉。

赵均瑞在甘肃、新疆的贸易线路,是以肃州为起点,逐步向南疆纵深、北疆边陲发展。其行程渭南至肃州(酒泉)1500 公里,肃州到巴里坤(哈密市辖县)700公里,肃州到辟展(鄯善县属乡)900 公里,肃州到喀喇沙尔(焉耆县)1500 公里,肃州到伊犁1900 公里,肃州到阿克苏2000 公里,肃州到叶尔羌(莎车县)2400 公里,动辄千余里路。乾隆二十五年(1760),他在库车经商过程中,因诚信经营,精通法令,广结人缘,在当地做了乡约。乾隆二十七年(1762),他辞去乡约,回了一趟渭南,从老家返回后,得到物资后援,汲取经营教训,调整经营理念,扩大经营范围,经营区域不断向更远的南疆延伸。此时,商贸活动从肃州到阿克苏、叶尔羌一路,大规模经营棉花、茶叶、瓷器,转辗驰骋,贩贱鬻贵,赚取了不错的经营利润。乾隆二十八年(1763)后,赵均瑞转变经营方式,实行开铺经营与长途贩运相结合模式,既在阿克苏、叶尔羌开店铺,又从肃州到伊犁搞棉花贩运,“住坐商”与“转运商”相衔接,实行多角度经营,赚取更多的效益。

乡缘是陕西商人永远无法隔断的精神纽带和心灵慰藉。赵均瑞在营商活动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有过几次亏损,得到了乡土亲情关系为纽带的陕西商帮相助,摆脱了困境。乾隆三十五年(1770),他在叶尔羌收购官玉时,向叶儿羌回民额德尔拜借了72 个元宝,在肃州卖玉时,经营失败,亏损了四五千两银子,被额德尔拜告到官府,将他带到肃州衙门,这是他数十年经营中第一次失败。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众亲友帮其还清了账。第二次亏损更大,贩卖4200 斤官玉,亏损近万两银子,再次受到沉重打击。其间,因额德尔拜将他告到叶尔羌官衙,被县令高某威胁敲诈,先后送去100 张黑色羊皮,10 张灰色羊皮,2 个玉石刀把,一把青玉壶,2 个玉酒锺,2 个玉盘子,1 串珊瑚朝珠,6 个元宝,50 两黄金,更是雪上加霜。在新疆经营活动尽管有起有落,跌宕起伏,但总体效益还算可以。早年在肃州一次买了15 匹骡子的驮脚,在当时经营规模不算小;乾隆三十五年(1770)贩卖官玉,一次购买1300 余斤,约合8000 两银子;乾隆三十九年(1774),用39 头骆驼贩运茶叶到叶尔羌,以每头骆驼驮300 斤计,约合11000 余斤,也属一桩大生意;乾隆四十二年(1777)以1 两至8 两收购贩运官玉4200 余斤,每斤按均价5 两计算,约合21000 两银子。进行如此规模的经营,气度宏大,果敢劲直,所以取得了开杂货铺、开饭铺、开驼行,购买两所房子的经营成果。

赵均瑞在甘肃、新疆经商,万里投荒,行程达十余万公里,足迹几乎遍布南北疆各地,这在交通不便、车马代步的清代早期确属壮举。“过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前看戈壁滩,后看鬼门关”。那里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满目荒凉,关山险远,急涧巨川,天苍野茫,朔风怒号,沙碛千里,风动沙移,戈壁瀚海,地无寸草,夏炎如烧,冬寒裂指。那里社会环境也较险恶,民族杂居,风俗各异,部族格杀,土匪横行,一语不慎,死即随之,持货携重的商人往往成为匪盗劫掠追杀的主要对象。赵均瑞凭借着一股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在这片极端恶劣的苍茫大地行商大半生,一生几乎都是在行走中度过的。市场风云变幻,起落难测。他由自己做鞋起步,到经营商业,长途贩运,生意潮起潮落,起伏跌宕,一贾不成,再贾;再贾不成,三贾,带上儿子,父子接力,表现出一种百折不挠、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

从赵均瑞在新疆数十年的经营实践看,凡是合法经营,基本上都能赚钱。凡是被重利驱使,铤而走险,违法经营时,都是亏本的。乾隆三十五年(1770)和乾隆四十二年(1777),他两次发卖变价官玉,由于“官玉”是清廷管制的“违禁”商品,严禁私商贩运,加上玉石不属大众用品,销售局限性大,结果他亏本不赀。赵均瑞身上烙有传统商人“利义纠结”的历史烙印,他绝大部分时间属诚实合法经营,也反映了那一时期陕西商人优良的经营品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