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兴办木药业,创造双赢

兴办木药业,创造双赢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严家在四川兴办盐业同时,也参与木业和药业,形成多业并举,同步经营。木业经营主要是运销木材,制作船只,药业经营主要是开办药店,坐堂问诊,收购加工销售药材。明清两朝在四川大办“皇木”,用来营造宫室。先为“官办”,后由木商经营。严家斥资建木场,是推动盐业发展的配套产业。民国四年,严家的木业运输经营已大幅下降。严谷声在民国期间,担任四川中医同业公会理事长,他对一些疑难杂症有研究,特别是敢于下药,用药猛。

严家在四川兴办盐业同时,也参与木业和药业,形成多业并举,同步经营。木业经营主要是运销木材,制作船只,药业经营主要是开办药店,坐堂问诊,收购加工销售药材。

明清两朝在四川大办“皇木”,用来营造宫室。明永乐年间(1403—1424)建北京皇宫,取材于蜀,水运至灌县再外运。清康熙七年(1668),翻修紫禁城太和殿,雍正三年(1725),修建天坛、地坛,先后在川采伐楠木、杉木,通过岷江水运辗转至京。道光年间(1821—1850)外侮日亟,清廷罢“皇木”之议,但四川广设木场,木材水运并未停止。民国元年(1912),邓锡侯在川设立伐木场,以水运方式运至灌县销售。先为“官办”,后由木商经营。

灌县长期以来是成都至阿坝州的咽喉要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灌县是四川茶叶产销大县,也是成都木材的重要供货地。清末,灌县聚集木材商70 至80 家,古城内外店铺林立,繁荣兴旺,素有“小成都”之称。严家在成都、灌县开有盐号、茶庄,也有钱庄、当铺等生意,各种信息灵通。严家适时抓住木业的商机,在岷江上游也开了木场,木材运到灌县,经由成都运到重庆等地。严家斥资建木场,是推动盐业发展的配套产业。采伐的木头除销售外,相当一部分用于制作盐船,促使盐业产、运、销一体化。严家利用采伐原木,搞木材加工,请工匠打造运盐木船,每船可以装盐两吨左右,他家最多时拥有盐船一千多艘。岷江上游松潘、茂汶采伐的原木,可以通过江河漂运到成都,降低了运输成本。清中后期,严家利用这一条件,在木材采伐、加工、销售的同时,参与木材运销。

宣统三年(1911)开始,严雁峰对严家的生意作了调整,开始变卖盐场,出卖运盐船只,关掉了部分商号店铺,实施易产购地,易产购书,包括木材采伐运销在内,商业经营均开始大范围地收缩。民国四年(1915),严家的木业运输经营已大幅下降。到抗战期间,日军侵占沿海港口,木材价格飞涨,官僚、军阀、资本家纷纷组建伐木公司,这时严家因收购历代书籍,增加“贲园书库”藏书,木材经营已停止。

清末民初,战乱频仍,人民疾苦日重。严家从治病救人出发,开始涉足药业市场。在经营盐茶生意时,经常和少数民族群众以物易物,换回虫草、鹿茸、麝香、贝母等贵重药材。严家因材利用,开始筹办药店。当时由阿坝等地采挖和收购药材到灌县销售的“山客”有百余家,外地来贩运药材等经水路或陆路出川的“水客”在灌县设庄的有五六十家,药材交易“行栈”在灌县有三四十家。川藏药材品类丰富,医用价值很高,严家在灌县设庄大量收购川藏地区上等药材。(www.xing528.com)

将收购的药材加工炮制后,严家在成都鼓楼北街开办“彝好堂”药店。“彝”者,法度也,“彝好”取义按照前人验证的制药法则为好。药店有七间门面,前面是药铺,后边是制药车间和存药仓库,占地二三亩。“彝好堂”药店上铺药物,由药剂师把关,遵照古法炮制,以保药效良好。药品齐全是药铺的重要条件,除灌县设庄收购药材外,严家还从甘肃、青海、宁夏、贵州、陕南及华北各省采购枸杞、党参、羌活、甘草、丹参、柴胡、金银花、大黄、黄芪等药材,货真价实,原料上乘。

“彝好堂”药房秉承品质至上,制药至精的理念,严把进货关、炮制关、称药关。在购药、制药、售药上一丝不苟,使每一服药剂都能保证质量,在同行业中享有良好的信誉。严家和不少药材出产地商户都有业务来往,在各地设有收购或代购点,防止了以次代好问题的发生。在松潘、康定地区依托茶庄,兼购药材,收购川西草原、西藏、云南的藏红花、冬虫夏草、鹿茸、贝母、三七、石斛等,保证了名贵药材的批量供应。陕西凤翔是重要的药材集散地,严家在此设有代购店,每年收购甘肃、青海、宁夏、陕西的甘草、当归、党参、麻黄、黄芩、大黄、羌活、肉苁蓉、枸杞、柴胡、远志、天麻、杜仲、山茱萸、丹参、连翘等,经陈仓古道运往四川,除药房自用外,还批发销售给其他药店。严家还在川北、广元设有药材代购点,收购四川的川芎、川木香、白芷、泽泻、川木通、龙胆、辛夷、金银花等,满足市场需要。随着药店业务量的增加,药品购量的增大,严家发现药材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在重庆设店,收购湖北、河南、重庆等地的杜仲、天麻、麦冬、茯苓、白术、玄参、厚朴、半夏、天冬、黄连、地黄、山茱萸、猪苓、酸枣仁等药材,同时大量把四川和西北出产的药材及康藏地区的麝香、鹿茸、虫草、贝母等名贵药材贩运到重庆,销售到江浙一带。

严家药房在药材选用与炮制上,十分严格。店内掌柜、店员、学徒谨遵店训,在炮制咀片、制作膏丹丸散,皆遵古法验方,程序上不出半点差错,得到了客户的信赖。“彝好堂”成了金字招牌,发展为成都最大的中药铺之一。在经营药业过程中,严家药道与医道并重,注重药师培养,善于研究药物药性,不断积累用药经验,一些疑难杂症在他家还存有不少偏方单方。东家严雁峰还是一位医师,他对医生的医术在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十分了解,医生医术除临床外,必须在广读医书的基础上才能提高。为此,他研究历代医药经典,并逐本校注,将校勘的医学书籍刻印为《渭南严氏医学丛书》,内容有《金匮要略浅注方论全编》《伤寒条辩》《温病条辩》《金匮伤寒论》《本草逢原》等5 种,34 卷,百余万字,为医生们提供标准规范的医学著述,受到医学界的高度赞誉。

雁峰和儿子谷声喜爱传统医学,谨记《黄帝内经》之言,“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瘼恤”,长期研究医学典籍,经常坐堂治病,后来都成了良医。雁峰把脉准,用药精简,总结出“药不对症一老瓮,方子对症三两口”,治病不在用药多少,而在准。他通过“彝好堂”药房培养出了闻名全国的江南名医祝味菊。严谷声在民国期间,担任四川中医同业公会理事长,他对一些疑难杂症有研究,特别是敢于下药,用药猛。别处治不好的病人,吃了他的药基本能见效。谷声在经营药店上,延续家传,注重医生培养,凡在“彝好堂”坐堂的医生,都要认真研读严家刻印的医书。他还聘请四川中医专家韩伯庆为“彝好堂”药房主管,韩经常在药房坐诊,号脉看病,治愈了不少病人。“彝好堂”药店乐善好施,在夏天炎热时节,无偿给街上和路人提供自制中药清凉饮料;对确有困难的病人,诊治疾病和用药不收现钱,记账即可。直到成都解放时,严家的“彝好堂”药店仍很兴隆,顾客络绎不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