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兴办盐业:严家的创业历程

兴办盐业:严家的创业历程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自贡盐业,严家从运销食盐入手,购置车马运具,向四川成都和贵州等地贩运食盐,赚取利润。当时,严、赵两家在四川销盐,有官府引票,能够畅销各地。两湖市场长期由淮盐垄断,川盐无法进入。加之朝廷增加淮扬盐税,致使盐业元气大伤。“五通桥”因盐而兴,因盐聚市,因盐成邑。五通桥在清朝中后期,逐渐成为盐业重镇。尽管如此昂贵,严家以合资等形式,抓住“川盐济楚”等发展机遇,开办盐井数量逐年增加。

兴办盐业:严家的创业历程

明朝廷在西北边境实施“食盐开中”政策,为渭南商人带来商机,严家祖辈积极参与,从淮扬贩盐致富。渭南孝义赵家在明初有朝廷赏赐的四川自贡盐场,较早参与川盐生产。入清后,赵家带领有亲缘关系的严家放弃淮扬盐业,进川办盐,经过十几代人的前赴后继,成为四川有名的大盐商。其盐井主要分布在自贡、犍为、五通桥、涪陵富顺、井研等地,在四川成都、什邡绵竹、灌县、彭县、理县、松潘、康定各处开设商号,兼营盐茶等,食盐运销云南、贵州、两湖和川中平原,形成制、运、销“一条龙”经营模式。在四川乐山五通桥办有规模较大的“乾记”盐号,严家盐井最多时有500 多口,运盐船有千余艘。

盐井架

清初,川中资本存量匮乏。只在川南自贡、富顺、健为有少量盐井生产。盐场实行引岸专商制下的“商有定名,引有定岸”,发展受到制约。自贡自流井开发初期,当地富人以土地投资,大规模盐场运作资金短缺。顺治年间(1644—1661)在赵家的引领下,严家把四川自贡盐业作为主战场,全力向自贡盐场入股投资。此前,从明代严家就参与“食盐开中”,运销淮扬之盐,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和经营经验。进入自贡盐业,严家从运销食盐入手,购置车马运具,向四川成都和贵州等地贩运食盐,赚取利润康熙年间(1662—1722),严家在自贡运销取得收益的驱动下,便和当地土著盐业经营者股份合作,投资盐业生产,严家出资管理,地方富户出人出地,共同开发盐井、火井几十口。乾隆年间(1736—1795),严家东家有俨、有祥除自贡盐场之外,向周边产盐地区发展,在“犍为盐场”“富顺盐场”投资开凿新盐井,各处盐井达百余眼。在投资自贡、犍为、富顺盐业开采的同时,严家看准盐业运输收入稳定,风险较小,在陆运的基础上,沿长江、岷江、金沙江大渡河、赤水河搞盐业水路运销,制造运盐船只,每艘盐船运载一至两吨食盐,机动灵活,便于在小江小河行运,主要售卖自家生产的食盐,兼运当地食盐。

盐井的盘篾绞车(又叫地车)

天车

乾隆九年(1744),朝廷准许“川盐入黔”,贵州广大地区因交通不便,民众常缺盐淡食,淮扬所产的食盐因路遥逆旅,无法大量进入贵州,给四川盐业带来了广阔商机和新的市场。严家和赵家结合贵州民众饮食习惯,生产便于贮存运输、黔地民众喜好的“锅巴盐”。随着市场的拓展,严家继续开发新盐井,加大生产量,增加运盐船只,扩大运输能力。向贵州运盐,主要线路是沿赤水河逆流而上,到茅台镇一带河道变窄,大船通行困难,严家便在茅台镇开设食盐销售店铺,将食盐运往此地,再走陆路和其他水路分销外运。有“盐走赤水河,秦商聚茅台”之说。这一时期,大量的陕西商人也跟随赵、严等早先入川商家,进入四川盐业市场,形成了实力雄厚的陕西商帮。嘉道年间(1796—1850),严家盐业发展逐年递增,在巩固自贡、富顺、犍为盐业生产的同时,又向井研等地延伸,开办盐井三百余口,拥有运盐船五百余艘,成为与赵家并驾齐驱的大盐商。当时,严、赵两家在四川销盐,有官府引票,能够畅销各地。

川盐销售除了川、滇、黔等省沿江沿河的县城和川西草原外,最广阔的是两湖市场,那里人烟稠密,需求量大,是川盐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两湖市场长期由淮盐垄断,川盐无法进入。道光三十年(1850),淮盐最大的汉口销岸遭遇火灾,烧毁盐船四百余号,损失银五百余万两。两淮盐场运销乏力,失去两湖市场。加之朝廷增加淮扬盐税,致使盐业元气大伤。太平天国军兴起后(1851—1864),江浙一带被起义军队控制,更加难以保证湘楚食盐供应。于是朝廷诏命“川盐济楚”,给川盐的发展带来极大机遇。此时,严家生意由雁峰母亲曾氏掌管。严家在巩固火盐井盐制盐的基础上,在五通桥开设“乾记”盐号,增加运盐船只,拉大产业链,扩大沿江沿河盐店盐仓,增开盐井近二百口,主要生产雪花盐,销售楚湘等地。“乾记”盐号的设立和发展,成为严家的又一重要增收点。

四川五通桥盐业繁荣,和“川盐济楚”息息相关。“五通桥”因盐而兴,因盐聚市,因盐成邑。

五通桥在清朝中后期,逐渐成为盐业重镇。行政管理体制皆以盐为主,盐政代替行政。五通桥的花盐街,以出产经营雪花盐得名。严家到五通桥发展时,赵家已在此经营多年,茫溪河两岸已有不少盐井。“川盐济楚”实施后,自贡、犍为、富顺等盐厂的灶户、佣作、商贩也在此聚集,严家把重点向五通桥转移,由于严家资财雄厚,很快与赵家一起成为盐商中的大户,引领着五通桥的盐业生意。这里也汇聚着不少来自关中的盐商,在花盐街建有陕西会馆,成为严、赵等盐商洽谈生意的地方。在五通桥,川南建筑风格的房屋根据山川形势,临茫溪河两岸分布,迎江背山,错落有致,层层上筑,直至山腰。民国以前,几百户盐商在花盐街发展,从事食盐生产运销。茫溪河两岸的盐码头百十米一个,非常密集,昼夜帆桨如织,百舸争流,盐担蔽街,人流拥挤,成为五通桥最繁华的街市和一道壮美的风景线。严家在五通桥的房屋,就在锁龙巷内。

五通桥的盐井灶房

五通桥离嘉州(今乐山市)20 余公里,离犍为30 多公里。由于盐业生产,大量的用工聚集,以盐为纽带的盐工、井工、河工、搬运工等涌入五通桥。围绕盐业发展的司井、司篾、司漕、司涧、司灶、司火以及铁匠、木匠等也齐聚五通桥。五通桥人口比当时嘉州城人口还多。民间说:“百猪千羊万担米,当不了桥滩一早起”。民国时期五通桥成为四川最大的盐场,食盐供应湘楚、云贵和川西平原等地,严家盐号在此得到超常发展。

开挖盐井投资巨大,产盐之地流金淌银。在开挖盐井上,严家采取滚动发展,将一半的资金投入盐井开凿,通过典当、入股、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盐井开发。常例凿至“百数十丈出黄水”的浅口井,需银七八千两至一二万两不等;凿至二百数十丈至三百丈出黑水及井火井油的深口井,费银三四万两至七八万两不等;设灶一座需银千二百两,加上常年用费上井三万金,中井二万金,下井数千金或数百金;大灶每口三百六十金,枧三万金。

五通桥盐场分布图(www.xing528.com)

统而记之,井盐生产从凿井到投产,每井需银三万两至十余万两。尽管如此昂贵,严家以合资等形式,抓住“川盐济楚”等发展机遇,开办盐井数量逐年增加。同时打造盐船,将成品盐运销到川、滇、藏、黔、楚等省十几个边岸的上百个县城。清末同光年间(1862—1908),严家在五通桥盐业达到极盛,生产的雪花盐主供两湖,产量之大,在川中屈指可数。加上自贡自流井和犍为、富顺、井研等地盐井,盐井数量由三百多口增到五百多口。依据运销需求,严家多次购置原木,加工制作运盐船,运盐船只从五百余艘增到近千艘。

同时,严家在重庆涪陵增凿新盐井,设置销售盐仓,将四川腹地的食盐源源不断运往储藏,加大两湖的销盐量。严家生产的盐,各处营销区域不同,五通桥、涪陵产的盐,沿岷江、长江水路向下游运输到达湖北宜昌,销往两湖市场;富顺、井研产的盐,经长江运往合江县,沿赤水河向南,到茅台镇,走陆路销往贵州各地;自贡、犍为生产的盐经金沙江运往云南等地,经大渡河运往甘孜等藏区。各处盐场产盐经岷江逆流而上,运往成都、阿坝等地区。

严、赵两家参与包销云南、贵州、藏区的食盐销售,水路运销不到的地方,由车、马、牛、人力运输,严家运盐的船多,赵家驮盐的牦牛多。

五通桥花盐街一隅

茫溪河上的盐码头

陕西商人挣了钱一般都运回老家,一则隐秘储藏,二则大兴土木,建私家大院。严、赵两家每年都从利润中拿出一定量的银子,从四川运回渭南。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太平天国起义,以赵家为首的渭南东家,随将濒临广西的自贡、犍为、富顺等地盐业赚取的银子运回渭南,从渭河渡口到孝义,拉运银两的人畜有好几里路长。咸丰九年(1859)九月,云南发生李永和、蓝朝鼎起义。十月,义军由云南入川,攻入宜宾境内的筠连、高县。咸丰十年(1860)二月,攻入自贡盐场,掠夺盐商财富;十一月,又攻取富顺、容县。咸丰十一年(1861)李永和进驻眉县,蓝朝鼎围攻绵州。此时清廷急调骆秉章(1793—1866)任四川总督,率湘军入川征剿。同治元年(1862),四川在骆秉章的督抚下,社会趋于稳定。两三年的起义扰掠,严家生意不能正常运转,也造成了较大损失。同治四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65—1896)严家四川生意由严雁峰母亲曾氏掌管。曾氏精明能干,抓住政策机遇,加大产量,强化运输,扩大销售,缩短周期,盐井稳定在三百余口,盐船保持在千艘左右。雁峰母亲曾氏去世后。严家产业一度疏于掌管,个别掌柜见雁峰是书生,常以各种理由搪塞,不告诉生意实情。屡屡侵吞资银以饱私囊,多数商号积弊甚多,有的不给严家分红,几处产业甚至被主管者据为己有。面对现实,雁峰下势巡视四川、贵州各地的盐号、商号,历经三四年,逐号查看账册,逐客户了解情况,深入店员听取意见,逐步摸清各个盐井、商铺的经营情况和人事状况。他针对商号存在弊病,采取相应管理策略,开除了几处商号的掌柜;又经过多年官司,全部收回了严家在四川富顺、犍为、涪陵和贵州等处产业。鉴于商号长期形成的人员管理问题,实施人事改革,挑选优秀年轻人才,担任各商号重要职务,形成精干高效经营团队。制定管理规程和分配方案,合理划分出资东家、土地所有者、管理人员和运销船只的股份和利益分配,激发了各方经营活力。雁峰在巡查各个经销口岸时,谋求商机,革除弊端,十余年间严家财富再次递增,巩固了严家在四川盐商中的重要地位。

茫溪河上的盐码头

《四川盐法志》书影

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十二日,乌江发大水,致使羊角碛等处的盐包被洪水刮去无数,损失5 万余量银子。雁峰洞察政局不稳,社会即将变革,便逐渐从距离成都较远的涪陵等地向成都收缩出卖盐井。宣统二年(1910),清廷对盐商实行严苛的税收政策,致使多数盐商濒临破产,此时严家已将盐号多数出售,减少了损失。民国时期,严家盐业由严谷声接管,当时盐井只剩下30 多口,运盐船只仅有百余艘,盐业由辉煌走向衰落。由于严家经营盐业几百年,兴盛时开办盐井500 多口,拥有运盐船只千余艘。20世纪40年代,严家几间房子内存满了盐号账本,足以反映经营盐业之久和盐业的辉煌。

茫溪河岸边的盐仓

运盐的挑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