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我们通过对“十二五”时期浙江国税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我省经济发展还存在五大“短板”,对照浙江“十三五”时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需要加以重视。
经济税收增速趋缓。“十二五”时期,我省收入规模虽位居全国前列,但增速排名落后于规模排名,国税收入增速在全国排名为第17位。特别是与邻省江苏相比,近年来江、浙两省GDP、国税收入差距呈现逐步加大的趋势。历史数据显示,浙江GDP 和国税收入规模均小于江苏,特别是2004年以后江苏GDP 增速持续快于浙江,苏、浙两省GDP以及国税收入规模呈现出喇叭口走势,差距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我省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企业利润遭遇需求和成本的双重挤压,仍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这表明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突破资源要素瓶颈制约仍然任重道远。
第二产业全而不新。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浙江第二产业虽然行业覆盖面广,但是在全国数一数二的领先行业不多,第二产业中劳动力密集型、能源消耗性、环境污染型的行业占比仍然较高,而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比重偏低。以2014年为例,化纤、纺织、文教娱乐用品、皮革制品与服装等5个传统行业增值税直接收入占全国比重分别高达29.02%、27.08%、25.69%、21.88%和19.06%,而汽车制造、医药制造、计算机通信设备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11%、7.04%和7.36%,均低于全省制造业比重(9.67%)的平均水平。这表明,我省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仍显不足。从苏、浙、粤三省2014年制造业行业分布图来看,也可以更加直观地发现,广东计算机通信设备和电气器材制造业,江苏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汽车制造业的增值税直接收入明显高于浙江;而浙江纺织、服装、皮革制品等行业与江苏、广东不相上下,其他大多数制造行业增值税直接收入普遍低于苏、粤两省。这说明与苏、粤两省相比,浙江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产业快而不优。近年来,我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但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金融等行业,教育卫生文化与居民服务等新兴行业的比重很小。从2015年国税收入来看,浙江服务业税收仍然主要来源于批发零售和金融行业,分别占40.5%和16.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其国税收入总量仍然很小,占服务业国税收入的比重仍然很低,分别为11.1%、4.4%、1.9%和1.1%。(www.xing528.com)
世界经济发展进程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越高。近年来,浙江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比重不断提高,但是与深圳、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和英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
企业数量多而不强。我省国税税务登记户数处于全国前列,但是户均纳税额(国税收入/纳税户数)却处于全国靠后位次。2014年,我省国税户均纳税19万元,位居全国31个省(市、区)第25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万元/户。这说明浙江以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为主,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知名企业对全省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2015年,浙江国税新登记纳税人43万户(含个体工商户,不含宁波),但其中57%的新登记户数集中于批发、零售等传统低门槛行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器材、汽车制造等装备制造业新登记户数较上年下降。这表明,我省新增税源仍集中在传统行业,而新兴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占比较小。
区域发展快慢不均。地区间税源结构的差异,加剧了地区间税收增长的不平衡性。2015年,经济税收规模最大的宁波市、杭州市、嘉兴市国税收入增速位居全省前三位,分别增长13.1%、8.5%、9.8%;经济税收规模较小的衢州市、丽水市、舟山市国税收入分别增长4.1%、4.7%、4.9%,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国税收入增速由往年的“大的稳、小的快”变为近年的“大的快、小的缓”。这主要是由于,全省块状经济受核心都市区辐射强弱等因素影响,产业层次参差不齐、创新能力高低不一、转型升级快慢不均。这些因素导致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呈日渐扩大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