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 潘颖副教授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是西部大开发新格局过程当中重要的微观主体。截至2017年底,民营经济已经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并用四个“重要”进一步强调了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部地区民营企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资产规模方面,西部的民营企业,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数量方面都与东部地区以及国有企业存在巨大的差异。从微观数据来看,西部民营上市公司共266家,平均资产规模109亿元,与国有上市公司存在较大差距。推动关键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是新动能培育的重要基础。虽然内蒙古、重庆、贵州等省民营企业资产规模相对较大,主要原因在于这三个省的上市企业主要分布在采矿业、制造业和金融业等资产规模较大的行业。
(2)产业分布方面,我们西部民营企业产业分布存在不合理之处。就民营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以制造业、采矿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所占比例约为72.56%,而第三产业占比仅为25.56%。在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类上市公司为16家,其中,四川7家、重庆2家,而陕西、甘肃、青海等省为0家,西北各省相对于西南各省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更加滞后,信息技术产业在是未来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关键产业,但西部民营科技企业有待于进一步壮大。
(3)融资约束方面,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目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约束因素就是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从数据来看,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约为40%,说明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股东权益,为所有者投入和留存收益、从银行取得长期借款的能力较小,而国有企业的负债率大于50%。就流动比率而言,除甘肃、宁夏外,民营企业的流动比率普遍高于国有企业,这一方面说明,民营企业从银行取得阶段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资产质量要求较高。现在银行对于民营企业不敢贷,不能贷的主要原因在于民营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的盲目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
(4)盈利能力方面,从绝对数值来看,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利润率都是远远低于国有企业的,就相对数而言,在2016年之前民营企业的利润增速远超国有企业,但是到了2017年之后,国有企业的利润增长率是45.1%,而民营企业只有11.7%,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在盈利能力增速方面实现了全面反超。
(5)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西部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和东部地区相比还是西部国有企业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薄弱,科技投入较小;二是科技型民营企业数量少、占比小,且大多数面临转型困境;三是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缺乏有效平台,产学研融合体系有待进一步发展。(www.xing528.com)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时代,民营企业既要从国家高质量发展中找引导力,从企业内生变革中找动力,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里找助推力,寻求和转换新的发展动能才能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就民营经济发展与西部开发大格局的实现进行汇报。
第一,不断提高西部民营经济科技创新能力。我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来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体量庞大的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一是创新既是对既存产品持续不断加以改良的连续型创新,也是对以颠覆既存产品价值为前提的创造全新价值的创新。民营企业是要突破核心技术,抢占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并且获得技术的话语权。特别是对于涉及当代生产的产品而言,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最重要手段。民营企业要主动作为,大力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以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使民营企业在发展质量和水平上再上一个新台阶。二是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民营企业家来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民营企业家既是出资人,也是资本所有者、研发主导者、科技转化者、财富创造者和责任担当者。民营企业家与企业创新生命同在,创新主体是企业家。民营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造、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的“内在因素”,是民营企业家的灵魂,是创造更多财富贡献社会的强烈冲动和社会责任。民营企业家创新是独特的“这一个”,是无可替代的。优秀企业家看到的产业前景是大部分人所不能看到的,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以激发民营企业新的发展动能。
第二,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不断促进产业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同时积极拓展市场渠道,从出口欧美为主转向“一带一路”沿线布局。一是推动生产的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形成以“机器自主者”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实现从“制造”迈向“智造”。二是加紧推动价值链的转型升级。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的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必须将产业链延伸到上下游两端,形成掌控产业的能力,这样才能扩大价值链空间。实现从产品链创新,到产业群创新,再到产业链创新。通过提升产业链水平,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三是创新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引入职业经理人、现代营销理念,拓展国内外市场。探索行业内和跨行业联合重组,通过并购联合等方式开拓省内外市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府执法的可预见性。一是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清理和废止阻碍民营企业参与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二是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标准,定期评估营商环境质量状况,了解民营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感受度,倒逼西部地区营商环境改善。三是着力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定期督察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落实情况。四是着力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健全政府和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让民营企业充分体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五是加强对财产权、知识产权、自主经营权等合法权益的保护。产权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是塑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然而,相对于知识产权创造的突飞猛进和知识产权运用的稳步发展,目前知识产权保护的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维权成本高、侵权成本低、诉讼周期长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不少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民营企业往往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和能力,没能意识到知识产权才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生命线,也没有专门的人员来处理知识产权事务。“举证难、赔偿低、周期长成了很多民营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拦路虎’,在遇到知识产权纠纷时,一些中小微民营企业不是选择放弃、就是消极应对,因此,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辅导。”
第四,融资难题的解决不能只依靠政府,而是要政府和企业联手解决。政府扶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发挥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股权和债券等融资渠道作用。改变对民营融资租赁公司的授信指导政策,提升民营租赁公司的可授信标准,或逐步放开信贷额度和门槛,让民营租赁公司成为支持中小民企经济的主要生力军。(2)对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前景的民营企业进行必要的财务扶持。(3)筹资组建政策性救助基金,化解股权质押、抽贷、断贷等问题。对存在股权质押平仓风险的民营上市公司,应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避免发生企业所有权转移,动摇民营企业家信心等情况的出现。(4)改革金融机构的内部考核和激励机制,把金融机构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银行对贷款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惩罚很大,一笔贷款失误可能使得业务人员终身受牵连,但贷款顺利收回却没有额外的奖励,激励机制缺乏,因此,要通过激励机制的完善解决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一方面融资难题的解决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扶持,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要想办法自救。民营企业在接受输血的同时应积极地造血。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变卖工厂资产等方式清偿到期债务。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紧紧围绕主业,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盈利能力,避免盲目进入房地产等高回报产业。
最后,要不断完善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目前西部民营企业大多数以家族企业为主,家族化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民营企业应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一是建立完整、科学、权威的企业管理制度。在民营企业中,家族成员并不愿意受制度的约束,血缘亲情关系的存在严重影响管理制度在企业中的作用。民营企业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能、权限、责任、目标等,要做到赏罚分明、权责清楚、各司其职。二是完善考核制度,创新激励机制。民营企业以往按照血缘亲疏关系为标准分配利益,并且采用传统的激励机制,导致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都比较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按照科学的考核制度衡量员工贡献,使员工有动力为企业做贡献,为自身谋发展。三是积极引入外部董事,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民营企业要建立有效的董事结构,使外部董事在董事会中有“一席之位”,完成董事会从一元到二元的转变。建立独立的监事机构,健全监事制度,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的良好运转做好保障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