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三有,实现高质量精准脱贫

实现三有,实现高质量精准脱贫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认为,实现高质量精准脱贫必须抓好“三有”。具体而言,高质量精准脱贫首先需要市场机制有效,只有市场机制有效,才能在政府主导脱贫的基础上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在脱贫工作中有效促进市场竞争。高质量的精准脱贫需要宏观调控有度,“有度”一词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有”,一个是“度”。高质量脱贫必须通过行政力量有力推动,各项政策科学配套,多方调控的密切配合来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实现三有,实现高质量精准脱贫

四川大学 蒋永穆教授

西部学者对西部大开发的问题应有更多的研究和发声,要让更多的西部学者投入西部大开发的研究当中。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西部高质量发展呢?首先要守住一个底线,那就是要解决好农村贫困问题。大家都知道,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实施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2020年我们党将向全世界宣布完全解决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在绝对贫困问题解决后,如何实现农村稳定脱贫,也就是如何实现农村高质量精准脱贫,将是摆在我们经济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和使命。我认为,实现高质量精准脱贫必须抓好“三有”。

“三有”的有关内容是在十九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出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以“三有”为目标,决定了实现高质量的脱贫也需要实现“三有”。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精准脱贫,则经济发展就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缺乏基础和前提的,也可以说高质量脱贫的核心内容就成为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对2020年完成高质量脱贫攻坚的任务目标进行了说明,概括起来可以认为其在明确消除绝对贫困这一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配置要精准高效,脱贫成果稳固长效,公共服务提升取得实效的更高要求。要实现这些要求就必须从“三有”的角度去思考脱贫问题。

具体而言,高质量精准脱贫首先需要市场机制有效,只有市场机制有效,才能在政府主导脱贫的基础上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在脱贫工作中有效促进市场竞争。高质量精准脱贫需要微观主体有活力,只有微观主体有活力,才能促进其自身减贫能力的提升和脱贫意愿增强,实现贫困人口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为长效脱贫奠定思想基础。高质量的精准脱贫需要宏观调控有度,“有度”一词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有”,一个是“度”。“有”就是在高质量精准脱贫中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强调政府的介入。“度”就是要兼顾调控的尺度,如果宏观调控尺度过大,就可能降低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无法实现长效脱贫。目前党中央和理论界都在积极研究脱贫中政府力量的适度退出,其背后其实就是宏观调控有度的问题。(www.xing528.com)

如何在高质量精准脱贫中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呢?目前,实现市场机制有效主要面临两方面制约,一是贫困人口或农村各类经济组织作为脱贫攻坚的接受者,在融入大市场的过程中容易遇到障碍,如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在衔接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二是贫困人口之外的个人及企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参与程度有限。面对这些制约,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发力。首先,培育贫困地区市场主体。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加强对贫困地区市场主体的产权保护,推动贫困人口从小农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的转变,鼓励其参与市场中的合作与竞争,将普通贫困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有能力、有意愿进入市场的市场主体。同时推动各级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带头参与消费扶贫,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定向消费、扶持产业、对接市场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其次,提升贫困地区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产品质量是贫困地区市场竞争力的直接体现,要补齐基础设施、技术管理、宣传推广等短板,发挥生态资源禀赋等优势,因地制宜地选取产业,提高具有特色的农产品、旅游产品等的生产能力。再次,完善贫困地区市场体系。市场机制有效离不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建立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完备的市场体系,建立专业市场、综合市场、超市等市场平台,创新电子商城、旅游通道市场、农产品展销市场等新的市场形态,同时加强市场监管,避免贫困地区市场正常运行的种种干扰。

如何在高质量精准脱贫中实现微观主体有活力呢?首先,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我们在贫困地区调研中时得知致贫的首要因素就是疾病。解决这一顽疾就要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通过合理规划、政策倾斜、对口帮扶保证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土地、资金和人才等要素。同时,要兼顾困难群众健康问题的“面”和“点”。一方面,要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对全体贫困人口的健康进行兜底;另一方面,要结合贫困地区的特殊情况,重点做好棘球蚴病、艾滋病大骨节病、结核病等常见病和重大传染病的综合防治,对因病、因残致贫的困难群众给予特殊关怀。其次,开展扶贫扶志行动。习总书记非常强调扶贫和扶志的问题,多次讲脱贫致富贵在立志。脱贫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安贫乐道”“穷自在”等行为和观点,对此要在农村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引导,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用百姓容易接受的形式传达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在贫困地区营造“致富光荣”的思想氛围,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通过以工代赈的形式激发其劳动积极性,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消弭陈旧落后文化的不良影响。再次,要开展扶贫扶智行动。习近平同志指出:“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这种意识和思路的匮乏,实际上是一种贫困人口头脑中的贫困。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需要在重视以义务教育为核心的普通教育的同时,还要兼顾职业培训,根据贫困地区的特殊情况,补齐特殊教育、推普教育等短板,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拓展其脱贫思路。

如何在高质量精准脱贫中实现宏观调控有度呢?首先,要坚持“精准”这一总体政策导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是习近平同志关于脱贫工作的重要判断。高质量脱贫必须通过行政力量有力推动,各项政策科学配套,多方调控的密切配合来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解决贫困问题之后我们还将继续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当中更要讲精准,精准的要求将会更高,需要进一步采取科学的方法体系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其次,要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输血协同式”扶贫。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通过变革制度法规、推行减贫政策、实行减贫计划等调控手段解决了全国百姓的温饱问题,这一时期内,扶贫的主体主要为国家和政府,扶贫的方式主要为“输血式”扶贫。随着扶贫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贫困工作逐渐呈现出资金安排粗放落后、贫困人口活力不强、致贫原因出现分化等问题,原有的依靠财政政策倾斜进行大包大揽、给钱给物的扶贫方式需要进行改变。尤其在当前脱贫进入攻坚期的背景下,需要改变宏观调控方式,调整宏观调控尺度,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输血协同式”扶贫。对此,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把开发式扶贫作为脱贫基本途径,针对致贫原因和贫困人口结构,加强和完善保障性扶贫措施,造血输血协同,发挥两种方式的综合脱贫效应。”再次,要构建大扶贫格局。宏观调控有度要求党和政府不再大包大揽,对政策作用有限的领域,要实现全社会力量对扶贫的支持。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坚持调动全社会扶贫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这是我们脱贫工作的一个显著优势。实现宏观调控有度就需要我们明确除政府外社会力量在脱贫中的能力和责任,继续发挥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全社会扶贫机制的重要作用,建立起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制度体系,将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责任权利、参与方式、考核方式、表彰方式等,通过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推进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制度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