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各个学校基本上依托本校学科优势、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同时又规范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化科研内容,增强专业识别性和认可度。
陆军教授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提出了城市管理专业教材的编排紧迫性。他认为规范学科标准,编制统一、高质量的城市管理专业教材是当务之急,也是争取学科话语权的标志之一。
沈阳建筑大学副校长笪可宁教授等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学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笪可宁教授认为建筑类大学应当围绕建筑类专业的背景,打造该学科专业建设。因此建筑类高校在编制专业培养方案时,必须综合考虑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办学优势,明确社会用人单位对建筑类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侧重点,制订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培养方案,构建和实施核心能力体系,从而实现人才供求的有效对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孙涛教授倡导建设城市管理的一流学科。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王德起教授认为应当将该专业发展成综合性的管理类专业。他提出城市管理专业要有学科通道、有高质量的教材和人才培养的通道,并进一步提出现代城市管理要紧跟时代,加大对特大城市研究和应急及全球城市建设研究。刘广珠教授提出亟须建立全国规范的专业建设标准。杨雪锋教授探讨了财经院校背景下城市管理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认为首先要界定学科边界,厘清城市管理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发展与管理系主任张蔚文教授从国外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角度对中国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的进行了思考。(www.xing528.com)
张蔚文教授通过对美国知名高校城市管理相关专业建设的考察,总结出美国城市管理类学科的发展动向,从美国的办学模式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她考察到美国知名高校特别强调跨学科培养,绝大部分“城市类”博士论文与“设计”无关,而与“城市发展”或“城市管理”相关,多所一流大学新近设立本科Urban Studies专业或专业方向(Princeton,UPenn,Brown),一些大学把“城市规划系”从建筑学院转入公共政策学院(UCLA),或与公共政策学院完全融合(USC),教授的学术背景以社会科学为主,研究方向多样化。她认为城市管理专业内容应以城市经济管理研究、城市空间管理研究和城市社会管理研究为主。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副主任陈丰教授等专家从自己学校情况出发对城市管理专业建设进行了思考。
陈丰教授提到华东理工大学正在积极准备复招城市管理专业,并分析在理工院校背景下该专业发展的挑战与思路。他认为华东理工大学的城市管理专业的设立要依托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上海市重点学科)和学院里的国家小城镇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来打造。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本效教授调查得知浙江省对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很大,但浙江农林大学目前开办城市管理专业遇到了两大挑战:(1)浙江、上海按专业招生,生源很难解决。(2)学生就读该专业热情不高,转离现象严重。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吴玉霞副教授探讨了在应用性本科院校中怎样实现该专业办学特色的困惑和专业招生的不确定性问题,她认为依托学校优势专业带动城市管理学科的发展是一条有效路径。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焦爱英教授介绍了基于城建特色的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经验,并认为要打造“智慧城市”为导向的专业发展特色。天津城建大学城市管理专业的特色方向是:(1)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与管理。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供给效率和管理效率为目标,侧重于对公私合作基础设施投融资、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模式与效率、城市综合地下管廊管理等知识和技术的培养。(2)智慧城市管理。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以城市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公共政策学为理论指导,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为目标,侧重于对城市数字化管理、大数据与城市治理、城市管理绩效评估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3)社区治理。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为目标。侧重于对城市物业资产经营、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北京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副院长周霞副教授以“适应、调整、改革、发展”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其学校城市管理专业的筹建与申报过程,当前城市管理专业试点班的建设成效。她特别重点强调了北京建筑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构想:紧紧围绕住建部城市管理业务要求,突出北京市新首都功能定位需要,突出学校城市建设特色这个中心,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最新框定的住建部城市管理职能范围和我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专业优势,将城市管理专业定位在城市建设与管理,具体包括城市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城市公共设施的管理与评估、城市综合公共服务管理三个主要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