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衰退原因分析:国外的案例

城市衰退原因分析:国外的案例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范围内的城市衰退现象中,工业化国家尤为严重,占到了70%,几乎成了这些国家特有的问题。各个城市的衰退原因是多样的,可能有一个主因及全球化背景下从制造业到服务业诱因共同作用而成,是一个复杂的多维过程。其中,高龄化因素导致城市人口减少经济衰落的现象已经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导致城市衰退的重要原因,导致城市适龄劳动力不足,人口逐年减少。日本的人口负增长现象同样严重,人口结构的改变使得超过12个城市面临衰退。

城市衰退原因分析:国外的案例

20世纪初,工业化和其引发的快速城镇化兴起100多年后,衰退城市的数量开始增加。两次世界大战使得大量城市遭受严重破坏,在经历战后的迅速繁荣后,20世纪下半叶之前,当时城市化进程在部分工业国家和地区尚未结束,城市化的先进国家的部分城市人口已出现衰退之势,即在财富日益增长的和平年代,城市衰退现象仍然发生,全球衰退城市的数量开始增加,且大部分分布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首当其冲的是工业革命后最早成为超级大都市的城市,之后是美国东北部的“特锈带”。1970—1980年代,衰退城市的发展速度达到阶段性的顶点。1960—1990年代,衰退城市的数量增长了一倍多,同时期的扩张城市只增长了约60%,全球大约有1/6的大城市成为衰退的城市[5]。20世纪90年代前后,苏联德国等国家的制度变迁使得既有发展路径出现转折,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城市衰退。进入21世纪,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能源的紧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衰退与扩张并行,日本韩国的衰退城市密集出现,超级城市东京也和巴黎伦敦一样,陷入不断衰退的危机之中。世界范围内的城市衰退现象中,工业化国家尤为严重,占到了70%,几乎成了这些国家特有的问题。其中,美国、英国、德国占到了大多数。各个城市的衰退原因是多样的,可能有一个主因及全球化背景下从制造业到服务业诱因共同作用而成,是一个复杂的多维过程。但其根本是城市发展逐步耗尽了一些基本资源,使得城市增长的基础发生动摇[6]。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去工业化

全球化背景下诸多制造业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纷纷将制造业基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劳动力结构性失业和产业资本外流,原有城市就业机会急剧减少,人口外流,财政困难,基础设施破败,城市出现持续衰退。由于制造业转移而导致城市严重衰退的现象在西方国家极为普遍,如美国的底特律、匹兹堡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等。以英国为例,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和服务全球分工格局的重新洗牌,英国全球领导者角色逐渐被美国取代,工业开始萎缩,陷入城市化、工业化、就业与消费累积衰退的恶性循环。政府管理领域的国家投资和国家干预的非合法化以及财政紧缩政策等加剧了衰退。到20世纪末,去工业化在英国蔓延,超过27个城市出现衰退,其中以伦敦、利物浦、伯明翰曼彻斯特谢菲尔德、纽卡斯尔、格拉斯哥等城市最为显著。以利物浦为例,1980年代就业率下降18%,1990年代,每年有9000个工作岗位流失。工作的缺乏和社区的瓦解使得居民贫困和健康状况恶化,大量基础设施缺乏运行维护,使用率至少下降一半。意大利同样有12个以上城市出现衰退。美国衰退城市超过59个(见表2),主要集中在美国东部和中北部的重工业“锈带”,底特律从1950年代初高峰时期的200多万人到如今的95万人,废弃的住宅和工厂随处可见。资源枯竭也使得日本北海道的绝大多数城市和村庄经历了显著的人口衰减。

表2 美国部分衰退城市一览表

数据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Shrinking_cities

2.郊区化

由于城市过度蔓延,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等郊区化转移,尽管大区域的人口和就业总量并未缩减,但城市内部老旧区域缺乏发展资金和发展机会,导致局部地区的“穿孔”和日渐贫瘠、衰落和废弃,城市边缘区凭借廉价的土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区域交通备受制造业青睐,逐渐代替中心城市。以美国为例,二战后,高速公路系统的完善、联邦政府发起的郊区住宅项目的政策促进以及郊区低廉地价和生态环境的吸引,促使中高阶层的居住空间和生产制造空间大量向郊区迁移,而黑人和移民占据了绝大部分中心城区,城市贫困的集中、下层阶级的增长、种族隔离和移民间接导致城市中心和郊区的分裂,中心城区税收下降,各种基础设施破损,大量房屋废弃,公共安全状况恶化,社会问题显著。欧洲城市同样出现此种类型,城市扩张导致忽略了中心区,如德国鲁尔区的奥伯豪森。(www.xing528.com)

3.边缘化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向就业岗位多、发展条件好、服务水平高的区域和城市流动,促使区域人口分布格局发生重大调整,人口净流出城市日渐衰落。如美国19世纪晚期开垦的边缘地带日渐边缘化,农业土地大部分被废弃,使得原本服务这些区域的城市丧失经济功能和服务功能。欧洲同样由于经济活动集中在大伦敦和厄勒海峡等大城市地区,破坏了普通城镇,错失投资引导和加剧人才流失

4.高龄化

人口高龄化、社会习俗、民族主义、低生育率等社会因素导致城市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致使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其中,高龄化因素导致城市人口减少经济衰落的现象已经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导致城市衰退的重要原因,导致城市适龄劳动力不足,人口逐年减少。2011年欧盟超过64岁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7%(欧盟统计局,2011),意大利港口城市热那亚超过74岁的老人占总人口的20%,1980—2009年约30年时间流失27.5%的人口。日本的人口负增长现象同样严重,人口结构的改变使得超过12个城市面临衰退。

5.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等政治因素也会导致城市衰落。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解体使得政治、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人口锐减,经济下滑、工业停滞,反工业化、私有化大行其道,导致城市不同程度地衰退,如俄罗斯的伊万诺夫。东西德的合并同样出现了区域性衰退现象。东德地区(新联邦州)的城市大多出现在工业化时代,服务于宏观经济结构的工业策略作为社会主义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基础。1989年东西德合并后,不协调的政治、经济改造过程和不同步的结构转换导致部分区域衰退:一方面是原东德区域的部分城市衰退。人口大量迁入西德各州,新联邦州建立于工业基础上的城市产业功能全面萎缩,统一后的东德工资上涨到接近西德水平,300%的货币增值使得现有生产能力完全贬值,引起东德工业市场危机。另一方面是西德区域的落后地区衰退。统一后对东德地区的巨额资金输入加重了西德各州、市公共预算负担,间接损害了西德解决自身经济薄弱地区问题的能力,原有落后地区更为落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