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强“三大主体”“三大结构”“三大环节”“三大动力”与“三大布局”建设,提高城市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全局性、系统性和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具体的逻辑框架如图7所示。
1.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
要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基础上,结合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明确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功能定位。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要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统筹“三农”工作,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图7 促进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治理设计框架
2.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
城市治理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规划;加强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创新规划理念和方法,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优化城市设计,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保护好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规划一经批准,则要严格执行,防止规划随领导而变的怪象发生。同时,倡导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
3.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www.xing528.com)
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要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户籍等方面的改革,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要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要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4.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通过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治理的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5.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