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变迁,我国城市管理本科专业在不少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里主要介绍以下方面。
1.依托学科
1985年城市管理专业(试办)刚开设的时候,其学科归属是经济学科。之后,教育部进行了五次本科专业目录编订。其中,在1987年编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该专业被修改为城市经济管理专业(试办)(编号:1046),学科归属是经济、管理学类。当时只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一所高校开设,该专业1985—1987年依托于经济学科,1987—1989年依托于经济与管理学科,1989—1997年又重归经济学科。2004年在该校重设时,依托于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交叉学科。
在1993年和1998年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城市管理专业。在2004年和2012年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中,都列入了城市管理专业。2004年以后,该专业开始陆续在部分大学开设。在开设该专业的大学中,该专业有的依托于建筑学科(如云南大学),有的依托于区域经济学科(如北京大学),有的依托于公共管理学科(如中国人民大学),有的依托于社会学及行政管理学科(如华东理工大学),还有的依托于管理学(如青岛科技大学),或者依托于法学(如浙江农林大学);等等。
2.专业定位
1987年国家教育部对城市经济管理专业的定位是:培养能在城市的规划、建设、环保、环卫、交通、通讯、能源等部门和学校、科研单位从事经济管理的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2012年国家教育部对城市管理专业的定位为:培养能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城市管理政策及法规研究部门、城镇基层社会管理部门、城市社会团体综合部门、市政市容管理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研、教学以及具体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两者相比,2012年的定位剔除了为规划等部门培养人才,增加了“城市管理政策及法规研究部门、城镇基层社会管理部门、城市社会团体综合部门”等单位的培养方向。(www.xing528.com)
国家教育部的定位是粗线条的。几乎任何一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对该专业的定位都与教育部的定位不太一致,而且也在不断地变化。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1984年的专业定位侧重于“为政府城市管理单位及企事业培养人才”,2009年改为侧重于“为城市建设、经营及管理的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行政部门培养人才”,而2013年的专业定位则侧重于“为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培养城市经济以及规划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3.核心课程
在几次编订的专业目录中,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城市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都不尽相同。1984年确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学、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房地产管理、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基本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管理、城市邮政电信管理、城市能源管理、现代管理方法、城市法规等。1987年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核心课程保留了1984年的前7门课程,增加了管理系统工程概论、法学概论、经济法、统计学、人口学、城市环卫管理、城市社会学、计算机及其应用等课程。而2012年规定的核心课程则是: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行政学、城市管理学、法学概论、公共政策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数字化管理等。
从不同高校的情况看,核心课程也有较大的差别。例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核心课程都有显著的本校特色。北京大学是区域经济特色,中国人民大学是城市规划管理特色,南开大学是公共管理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