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与科技迅猛发展,知识和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的积累、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将成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永续动力。原来依赖土地、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等要素来发展经济的方式日现弊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提出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机制。
创新驱动是一个复杂的经济过程,一般以科学的发现与知识创造为源头,接着是将其孵化为新技术,最后以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为终点。创新驱动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中介机构等。其中,政府起引导和调控作用;企业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创新的落脚点;高校和研发机构则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与人才支撑;中介机构是促进政府与企业的互补。创新驱动利用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等创新要素的组合,通过知识的生产与创造、技术的应用与扩散、制度的激励与保障,来实现节约资源、环保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构成现代创新的主要内容。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的研究与发现,获得新知识并进行扩散与应用的过程。新知识要求在结构、功能、原理、性质、方法、过程等方面有显著性变化,不是时间意义或地理意义的创新。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www.xing528.com)
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支撑,对制造业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知识创新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能推动技术创新的步伐,促进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产生。而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一旦产生,就会在社会上形成巨大的示范作用,各企业纷纷模仿,使得技术创新得到扩散,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与扩散,反过来又会衍生出新的知识。从创新驱动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推进。德国学者Haken1971年在系统论中提出了协同效应的概念。协同效应指系统内各要素或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动,产生1+1>2的结果。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从本质上看,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就是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协同。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仅为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且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储备。企业是市场经济体系中微观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追求盈利为目标,直接面向市场需求,是社会物资产品与服务的最终提供者。高校、科研机构创新的知识,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产生的新发明、新技术只有进入市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1+1>2的协同效应,促进产业的互动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