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担保业起于1998年中期。担保机构出现后,首先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日益成长但急需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为担保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特别是在民间资本雄厚的地区,担保业的需求十分强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担保业也逐渐形成规模,但近两年来,由于银行提高授信门槛,以及监管部门的清理整顿,担保业出现大洗牌。
深入分析我国担保业发展的十几年行情,便会发现担保机构的发展和壮大还受到很多内部、外部因素的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形成的庞大市场容量吸引了大量资本急剧进入担保业,各类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发展状况却参差不齐:一些担保公司担保杠杆放大倍数过高,风险加大;一些担保公司挪用资金乱投资或炒股票;还有一些担保公司甚至帮助企业“骗贷”;更有一些担保公司虚假出资,空转运营以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高息放贷等。
由于经营不规范,加之行业高风险的特性,担保业的发展始终笼罩着一层阴影。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企业的运作状况普遍良好,资金回笼有保证,担保这种模式的风险相对较小。然而当经济状况下滑时,担保公司的资金链条便很容易因坏账上升而绷紧。据有关报道,南方一家造纸企业倒闭,导致为其连环担保的数十家企业相继倒闭,整个担保链的金融债务总计高达30亿元。
对于担保业迅速扩张带来的高风险,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由于监管缺位,缺乏行业规范所致。因此,国家加快制定担保行业法律法规、行业加快制定明确的准则和规范、培养一批熟悉金融业务并致力于担保行业发展的人才、加快完善国家信用体系成为担保行业的当务之急。(www.xing528.com)
担保公司的融资担保业务都是“次级贷款”业务,只有银行不能直接放贷的时候才需要担保公司介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担保公司一定会发生代偿损失。因为担保公司的风险判断标准和银行不尽一致,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企业,担保公司可以利用自己控制风险的手段提供担保。只要能有效化解企业偿债风险,保费收入就转化为担保公司实际的收入。担保公司通过一种个性化的服务,逐一去考察和判断企业的风险,在风险识别和控制上完全可能优于银行。而担保公司的其他担保业务却是银行及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其他担保业务也是担保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
担保公司对于资金的需求较大,登陆资本市场融资是许多担保公司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2013年11月13日,集成金融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开启了内地担保公司赴香港上市的先河。一直以来,担保机构在国内A股上市尚存难度。在担保从业者看来,担保行业高风险、高杠杆的运作特点以及盈利模式不清晰都成为在国内A股上市的制约。特别是在国内A股上市排队时间长,一些想通过上市获得更多融资渠道的担保机构不得不另谋出路。在新三板挂牌相对容易,而且公司挂牌后可实施定向增发股份,提高公司信用等级,帮助公司更快融资,公司及股东的股票也可以在资本市场中以较高的价格进行流通,实现资产增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转板机制一旦确定,公司或许可以优先享受“绿色通道”实现转板上市。如此看来,无论是借道H股,抑或是挂牌新三板,融资性担保寻求上市之路都是为行业发展开疆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